《狂欢之歌》
课型:唱游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
感受体验桑巴舞曲的音乐特点,能在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让激情的桑巴舞与动感的音乐成为自己生活中的“调味料”。
过程与方法
歌唱与律动相结合,以律动促唱。通过桑巴舞曲的节奏练习,身体律动,运用对比、律动、模仿、创造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唱歌曲表现歌曲。
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通过练习认识桑巴舞曲的伴奏节奏重拍在3、7拍,了解桑巴舞曲音乐热烈、富于动感、摇曳多变的音乐特点。
技能目标——在学唱歌曲《狂欢之歌》时,能正确地运用到已学到的桑巴舞曲节奏为歌曲伴奏,有效地提高表现歌曲情绪的技能。
教材分析:歌曲《狂欢之歌》选自花城版八年级下册《音乐》第四单元《拉丁美洲音乐》,该曲具有桑巴舞曲的特点,伴奏节奏重拍在第3、7拍上,歌曲开头的弱起小节起拍和八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在歌曲中的唱法将会是本课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正处于一个内心好强但是却顾虑太多不敢表现自己的尴尬时期,课堂上单学会一首歌曲已经不满足不了他们内心的求知欲望,但唱游课往往又很难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可是如果老师都能豁出去带领学生一起参与游玩,我想再腼腆的学生也会放下顾虑,在音乐中找到游玩的快乐并激发创作的潜能。
教学重点:感受桑巴的动感节奏。
教学难点:歌曲开头的弱起小节起拍和八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在歌曲中的唱法。
教学方法:(1)练习法(2)模仿法(3)对比法(4)律动法
教学准备:钢琴、课件、音箱鼓,手摇铃、沙锤、三角铁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听、练
(暖身“酒”)
1、播放《生命之歌》提示学生留意音乐伴奏的鼓点节奏型。借歌曲引入:拉丁美洲的巴西是世界足球王国,看球赛少不了美酒、音乐、桑巴舞,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走近拉丁美洲的 巴西,了解动感的音乐与热情的桑巴舞,顺便请大家喝几杯,不是酒,但也会“醉”,是陶醉的“醉”。
问题1 、在巴西除了足球让人疯狂,还有什么艺术项目也让巴西人疯狂的呢?
问题2:桑巴舞在巴西的重要性?具有什么特点?
出示课件简介桑巴舞曲:桑巴舞被称为巴西的“国舞”,在拉美的巴西不管男女老幼,不管何时何地都会跳桑巴,每当激烈动感的音乐响起,人们总是激情难抑,不禁摆腿扭腰,如痴如醉跳起桑巴。桑巴舞音乐为44或2/4拍,舞态富有动感,舞步摇曳多变,深受人们的钟爱。
听着音乐走进教室。可以随着音乐节奏摆动身体,放松劳累的身体。
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分享。
1、营造愉快热情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初次感受桑巴音乐的热烈与动感。教师在语言上卖卖关子,幽他一默,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拓展视野,了解桑巴的普及性,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作铺垫。
二、展开部分
(热身“酒”)
播放《狂欢之歌》, 提示歌词中“玛玛帕奎塔”即桑巴。提问:歌曲的速度、力度以及情绪等音乐要素?
钢琴弹奏歌曲旋律。提示并示范歌曲开头的弱起小节起拍和八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在歌曲中的唱法。
带领学生填词歌唱,提醒学生用断唱法轻声歌唱(两次)。
出示桑巴的伴奏节奏,让学生用口读手拍方块凳的方式练习,并把重拍放在3、7拍上:
> >
手拍;× × × × × × × ×
口读咚 咚 嚓 咚 咚 咚 嚓 咚
1 2 3 4 5 6 7 8
5、用音箱鼓带领学生边唱《狂欢之歌》边敲打桑巴的伴奏节奏。
带着老师提示的问题欣赏歌曲。
聆听回答:稍快、较弱、欢快热烈。
2、随老师琴声视唱乐谱,熟悉旋律。
3、带着愉快的情绪跟随老师一起轻声歌唱。
4、练习桑巴的伴奏节奏,感受重拍在3、7拍时音乐的层次感。
5、随老师边敲方块凳边唱歌曲,首先一组律动另一组负责唱歌,最后边拍边唱。也可以让部分同学用一些老师提供的打击小乐器:手摇铃鼓、沙锤、三角铁等有节奏地律动。
1、初听歌曲培养关注音乐基本要素的习惯。
2、让学生养成唱乐谱的习惯,树立音准与节奏的意识概念。
3、让学生完整地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
4、拓展学生的视野延伸。
增加演唱的情趣与歌声的动感,更能体验桑巴舞曲的热情奔放。
三、拓展歌曲
(狂欢“酒”)
与学生畅饮狂欢“酒”:播放一段课外的热情桑巴舞曲,老师现场表演一段单人桑巴舞,或者邀请一位有拉丁舞基础的学生表演一段双人桑巴舞,然后带领学生扭动身体,敲打节奏一起狂欢起来。
可以拍打节奏,可以随着动感的音乐节奏扭动身体,
师生同乐,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和视听感受桑巴的音乐舞蹈风格,更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局限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日后能主动参与课堂展示的积极性。
四、小结
1、让学生从桑巴舞的音乐风格,节奏特点,普及的国家等畅谈今天的收获。
2、教师寄语:同学们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不“醉”都有几分吧?今天我们打开世界音乐之窗,了解了拉丁美洲中的桑巴音乐,我们在课堂上好好的玩了一把,希望每位同学都收获到一份快乐,并把知识见解放在心里,当你在生活中感到郁闷时,不妨放一曲热情的桑巴并扭动一下身体,让自己变得更加轻松,下课!
桑巴舞是巴西的国舞,它的音乐特点热烈、摇曳很有动感,重拍一般在3、7拍上。
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增长个人见解。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在生活中,自娱自乐,培养阳光乐观的自信心。
五、教学反思: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记得曾经有一次参加音乐教师技能培训中,音乐教育家顾盼老师的一句话:“感叹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不如花时间了解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什么形式学生乐于接受。”烙印在我的心中。每当设计教案时,这句话的缠绕总是让我无法随便应付了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就谈不上愉快地学习,不能愉快地学习,就没有学习效率。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我紧紧围绕兴趣为出发点,课后我作了回顾和反思,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营造氛围,注重导入,点燃激情。
作为音乐老师的我们非常清楚,大部分的学校都会把我们音乐课,当作是学生学习生活的“调味剂’,因此我们的音乐课通常会安排在上午最后一节,或者下午第一节。每当看到孩子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近音乐室时,我就想用美妙的音乐把他们吸引过来,让他们能加快脚步,竖起耳朵,并且两眼放光。因此课前我播放教材相关的歌曲《生命之歌》,让整个音乐室充满动感的音乐,欢快热情的氛围。学生也因此活跃了起来,借此来导入本课所学内容——拉丁美洲的音乐,足球王国巴西的桑巴,也变得顺理成章。紧接着我必须把学生“魂”给收回来。于是我用幽默的语言作为导语:请同学们喝几杯,不是酒,却比酒还“醉”。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下子被点燃了。
二、围绕目标,换位思考。
本课要求掌握的歌曲《狂欢之歌》,是首短小易唱的歌曲,如果课堂上只是要求学生会唱这首歌曲,或者通过学唱的过程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桑巴舞曲的音乐特点或者桑巴舞的特点。想必要想满足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初中生那简直是天荒夜谈。于是在设计教案前,老师必须思考:不能设计我“让”学生怎么样,应该站在学生的位置想,如果我是学生,我“想”怎么样。理论性强的分析讲解肯定不受这个年龄阶段的年轻人所接受,讲一百次,不如投入地做一次。节奏是歌曲的支架,桑巴舞曲的特点就是节奏的动感,重拍位置的改变,赋予歌曲摇曳动感的音乐形象。因此在教学的展开部分,我充分利用和学生玩节奏的方式继续牵引他们的学习兴趣。当老师用音箱鼓带领学生整齐的敲打桑巴的伴奏节奏:咚咚嚓咚,咚咚嚓咚、、、、、、、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再次点燃。当老师带领着学生边敲边摇摆着身体时,学生的学习热情“烧”得更旺了,从而不知不觉的感受到了桑巴舞曲摇曳的特点是源于节奏。
三、老师没兴趣,学生何来兴趣?
音乐名师石靖老师说过:“一直在讲激发兴趣,其实关键是我们自己有没有兴趣”。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老师没兴趣,学生何来兴趣?在设计本课拓展部分时,我想起胡健老师的一句话:“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要脸”。这似乎印证了我的个性。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桑巴舞的特点,我把自己豁出去,穿上桑巴舞服,调动资源,如果班上有学过桑巴舞的同学,我便与学生来一段双人桑巴舞,如果没有,我便来一段独舞。表演前,我会让学生留意我裙子上的流苏为何能甩动起来?现场表演完毕,学生一下子就明了桑巴舞的特点是胯部及臀部的扭动才有摇曳的动感。借此时机,带领学生一起做身体律动,一首《狂欢之歌》真的狂欢了起来。
学无止境,教无尽头,让学生真心的喜欢上音乐课,并在音乐课中学到毕生有用的东西,让音乐熏陶点亮他们的人生,将是我音乐课堂的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