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晚钟》
学科年级:七年级 教材版本:花城出版社
教学内容分析:
《南屏晚钟》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王福龄和词作家方达(陈蝶衣)共同创作的,具有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特点的歌曲。教材所采用的三声部合唱,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花城版音乐教材主编雷雨声编写的。音乐多采用弱起拍、连音线、倚音、反复记号和附点音符,流行风格突出。
全曲为ABA曲式,A段旋律起伏不大,节奏紧凑,力度适中,附点节奏突出,具有跳跃、欢快的特点,表达喜悦、轻松的心情。B乐段音区较高,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疏松,较悠扬抒情。空旷、飘渺的回声效果,令歌曲趣味盎然。三个声部使歌曲音响效果立体、丰满。仿佛将人带到了美丽的西湖边南屏山脚下。夕阳西下,听到远远传来的净慈寺的钟声,悠远而怡然自得。第三部分是A乐段的再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曲式结构;唱准弱起拍、前倚音和附点音符;用自然和谐的声音合唱第一、二声部;教师加入唱第三声部,使学生能在自己参与演唱中,初步体验三声部合唱的音响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视、击、唱、挥、析、创,分组与合作的训练感受合唱的演唱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听合唱音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歌唱中感受多声部音乐表达的思想感情和音乐风格。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讲授法、引导法、示范法、暗示法。
学法:听唱、跟唱、讨论法、探究法、合作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歌曲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B乐段的三声部的和谐合唱。高、中声部旋律明快、抒情,极易上口。低声部旋律低沉,多为同音反复,极易唱走调。(根据现有学生较少合唱体验,合唱基础差的现实,本课教师设计为学生演唱较简单的第一、二声部,教师演唱第三声部。)
教学过程:
借助图片及文字资料,介绍南屏晚钟及歌曲作品:
《南屏晚钟》的原唱是崔萍,1961年出版。
这是一首老歌,翻唱无数。整首歌词透着宋词雅韵,写的极好。大意是写一妙龄少女游湖于林,巧遇上了中意对象,一时间情窦初开,充满了爱的情意,等到她鼓起勇气刚欲上前答话,偏生天公有意做难,还未及动作,便降下一阵无情大雨,倏地失去了他的踪影。可这相思的种子已种在了少女心里,潜滋暗长,这相思之情总是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抽刀断水,水更流,终于如歌词所说“匆匆地走入森林中”,希望在上次相遇的地方等待奇迹的出现----再见到她的好对象。等待的结果却是“看不到他的行踪”,好生心伤、好生失望,甚至产生了“相思有什么用”的念头。听敲那南屏晚钟,感受这暖风轻送,最后“催醒了相思梦”。到最后她“走出了丛丛森林”亦“看到了夕阳红”。 文以曲为贵。这首歌词短短几句,却道尽了少女情怀,初恋的美好。故事情节曲折跌宕,用词含蓄精辟,实属经典难得之作。末尾“我走出了丛丛森林,又看到了夕阳红”一句有点睛之妙。
播放听、赏《南屏晚钟》全曲。
思考:(1)、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歌曲分为几个段落?曲式结构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3)、属于几拍子的歌曲?速度如何?
3、A乐段的学唱:引导学生击拍、唱乐谱、唱歌词。(要求:唱准弱起拍、前倚音和附点音符)
4、B乐段的学唱:在引导学生击拍、唱乐谱、唱歌词的前提下,全体学生先齐唱第二声部主旋律,再分出一部分学生唱模拟回声的第一声部。待学生唱熟各自声部后,教师加入第三声部的演唱,师生共同完成三个声部的合唱。
5、随教师钢琴伴奏演唱全曲。
6、随教师的指挥和着音乐伴奏共同演唱全曲。
7、播放欣赏不同版本的《南屏晚钟》。
8、提出问题:你想唱出自己心中的《南屏晚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