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2.6 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2.6 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1-07 22:5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您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板书: 6.热是怎样传递的)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要学生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让学生了解热是怎样传递的;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热传递的慨念。本课学习的理论知识为今后学习《传热比赛》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本课的教材内容是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部分构成,有三个实验:触摸金属条在热水中的变化;观察酒精灯烧铁丝,火柴滴落的现象;观察酒精灯烧金属片,凡士林融化的现象。
二、分析学情:
热传递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有这密切联系,如盛饭时勺子、碗、盘子会变热,喝水时杯子会变热等,不用学生刻意的观察,就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基础。
虽然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认识是浅显的、比较模糊的,如果上升到一定的科学道理,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还是有难度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和学情的理解,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是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热传递的特征,知道什么叫做热传导。
(2)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是情感目标:培养用实验验证实猜想的态度,树立起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知道热传递特征;难点是:有效经历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五、教法和学法
? ??我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实验发现法,问题探究法和多媒体教学法。很多的科学来源于生活,本课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生活情景和经验,利用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促使学生进行探讨研究,再辅以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六、教学程序
??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一)生活现象,提问导入。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三)演示导学,形成概念。 (四)动手操作,加深认识。(五)课后拓展,培养兴趣。
七、教具准备
需要准备的教具有:金属条、烧杯、课件,铁架台、铁丝、金属圆片、火柴、酒精灯、凡士林、热水、湿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
?八、教学过程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首先是模拟实验,初步感知热的传递。
完成实验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把课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拿出了,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手触摸露出水面的那部分金属条,为什么会烫呢?然后大家交流并猜想,从而引发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并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的欲望。
?? ?接下来进行探讨实验、验证学生刚才的假设。
完成实验二:热在铁丝中的传递
(1)设计实验方案:
(2)学生讨论怎样做实验并讨论实验的注意事项。
(3)指导学生如何做。
出示课件:观察酒精灯烧铁丝,火柴滴落的现象的图片……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的距离用凡士林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那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这是老师给学生提供的一种方法。然后再请同学想想:还有其它的方法吗?也许学生知道,也许不知道,如果不知道就提示:可以从左边加热,可以从右边,也可以从中间加热。
??这是实验记录表,请各小组的同学细读实验表上的要求,根据表中的要求认真填写,把各小组的实验设计、猜测和观察到的现象填在表中,并根据猜测和观察到的现象地出结论。
最后,提醒学生完成实验应该注意的事项。
(1)先填写实验方案,根据实验需要领取材料。
?
?
(2)小组分工合作,实验装置都装好后再加热。
(3)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
(4)注意安全,小心别烫着手。
(5)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在实验完成后,请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实验结果,最后进行总结:我们发现热在铁丝上的传递是从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加大学生间交流,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 ?在完成前面的实验后,我们接着继续进行拓展探究。
完成实验三:热在金属片子中的传递。
提出问题:如果我把这段铁丝换成一块金属圆片,热在这块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呢?
实验三的程序和实验二相同,还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由于是完成在涂有凡士林的金属圆片中心加热和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为节省教学时间,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完成实验。
一部分的学生是在涂有凡士林的金属圆片中心加热;另一部分的学生在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观察凡士林的融化情况,推测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通过观察---记录---讨论---小结,得出结论:从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开始传递,从较热的部分传递到较冷的部分。
实验三的探究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对热传递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在完成三个实验后我们进行课堂总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发现: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板书:?温度较高???温度较低);通?
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
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导。(板书:热传导? )
? ??九、板书设计
是根据本课的的教学目标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它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十、课后拓展
课虽完,但对科学的探究还要继续,本课结束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物体传热的性质?请学生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去寻找例子,在下节课上进行交流。这样,把科学探究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而应用到生活中,这样养成了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和科学素养。
? ??十一、教学评价: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实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入手,于每一个细节之中,给学生及时评价,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
?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