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11.5 脑与感觉 第二课时(11.5.2-11.5.4)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11.5 脑与感觉 第二课时(11.5.2-11.5.4)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牛津上海版(试用本)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1-07 18:1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5 脑与感觉(第二课时)
11.5.2脑能接受和分析各种信息
11.5.3大脑能协调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
11.5.4合理用脑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一章《感知与协调》的第五节“脑与感觉”的第二课时。?本章的主题为:在外界刺激下,感觉器官的感知和大脑的协调。教学目的是:在了解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认识人类是如何利用感觉器官,并在大脑综合下感知分析外界的信息。《脑与感觉》为本单元的第五个板块,要求学生知道脑作为司令部,能接受和分析各种信息,能协调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本节课时作为“脑与感觉”的第二课时,内容包括“大脑产生错觉”、“大脑能协调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和“合理用脑”。?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积极求知的年龄阶段,探究欲望强烈,有一定的分析总结能力,乐于探索。前一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人体具有的五种感觉,尤其是在视觉和听觉这两大重要感觉的学习中,了解了视神经和听神经能将信息传给大脑,基本掌握了大脑的基本结构以及反射弧的构成,通过膝跳反应体验到脑能接收和分析各种信息。这便于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脑作出的判断并不是永远正确。??
(2)知道个体间的反应时间差异以及训练后能缩短反应时间。??
(3)认识合理用脑的重要性,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比谁的反应快”活动,初步学会重复多次测试和计算平均值使结论更可靠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比比谁的反应快”小组活动,培养协调与合作的意识。??
(2)由一系列视觉小实验的判断经历,知道脑在分析信息时会出现错误。从而培养客观、辩证看待事物的科学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脑作出的判断并不是永远正确。??
(2)个体间的反应时间差异以及训练后能缩短反应时间。?
五、?设计思路??
本课分为复习旧知、错觉的产生、比一比谁的反应快、设计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及小结反馈。?
活动一、复习旧知?
活动二、错觉的产生??
通过观看一些图片,体会错觉的产生,知道脑在分析信息时会出现错误。预备年级《科学》学习中曾经利用一些活动认识到人类的感觉是不完全可靠的这一结论,但当时是不详细解释原因的,在这节课中可以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人类感觉不可靠的原因在于脑分析的时候出现了错误。??
活动目的:大脑分析信息时产生错误就形成错觉。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转动厚卡纸,交流实验结果?
◆观察3D卡片,交流观察结果?
◆完成活动11.30,交流结果——大脑分析信息时产生错误就形成错觉?
◆用拓展和3D卡片两个很直观的例子,帮助学生产生兴趣,有了新的兴奋点,有利于
第三个知识点的学习。?
◆注意这个部分时间要紧凑,因为学生能很快得出结论。由于结论相对简单,充分让学生自己交流。
活动三: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活动前通过示范讲解观察记录的要求,明确活动注意事项,以使得测量数据更为精确。??
通过讨论为何要重复做多次实验求平均值,来明确只有通过重复多次测试后求平均值才能比较科学地用于比较反应速度。这个重复多次测试和计算平均值可以使结论更可靠,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活动目的:?
①通过“比比谁的反应快”,知道大脑能协调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从脑的“司令部”作用,体会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
②知道测量需要重复多次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
③知道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快慢可以通过训练改变的。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分组实验“比比谁的反应快”,知道大脑能协调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
◆记录数据填写在书上,交流结果,认识到只有多次重复得出的数据才是正确的。?
◆再次实践“反应”实验,填写数据,交流结果——?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快慢可以通过训练改变的
◆在活动11.31中,提醒学生要使被测者的食指与拇指与零刻度对齐,但不能碰到尺。?
◆尤其要强调反应快是可以训练的,避免有些同学自卑心理。?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填写数据在书上。
活动得出结论,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同的。和预备年级学习的直方图联系起来,来明确反应时间的差异正常的,要接受彼此的差异,尤其是对于分布于两端的差异,更应该予以接受。通过反复训练后再重新测试,来明确通过训练可以缩短反应时间。所以,个体间这个差异也是可以改变的,在学习中,一定量的练习能提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及对知识的反应、运用速度。??
活动四:设计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活动目的:认识合理用脑的重要性,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了解大脑皮层的活动形式——兴奋?大脑皮层的特性——易疲劳?
◆观察本班一周课程安排,分析这样设置的原因。?
◆合理设计本人一天的作息时间表,交流合理用脑三个方面——适时休息和充足睡眠;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
◆引导学生用大脑皮层的特性分析课表安排,突出使大脑皮层各区域轮流兴奋、轮流
休息,以保证大脑的正常工作。?
◆指出大脑皮层的这种特性也是一种人体自我保护。?
◆提醒学生设计作息表时考虑合理用脑的三个方面。
活动五:小结反馈?
板书:??????????????????????????脑与感觉(2)?
一、错觉
二、反应时间?控制变量法
?三、合理用脑?
六、教学反思:?
一、向老教师学习,丰富教学思想。?
针对这堂课的教学,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同大实验科学老师浦秦燕以她对科学课独特的视角给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从教学的大环节的调整到教学中细节部分都做了详细的修改,使我对科学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让我感受到老教师对新教师无私的帮助。?
二、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问题是课堂的灵魂,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作为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出示问题,更应让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课堂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场所,更是生成问题的地方。对学生的奇思怪想要加以保护,应当正确对待、正确引导,及时加以肯定,即使他们的想法是不着边际的也应肯定他们好的一面——能想、敢说、敢问。不要让学生只会顺着老师的思路走,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成为老师的一个“影子”。?
三、教师是引导者?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的身份。在教学中应逐步改变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填鸭注入式的传统教学理念。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让课本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载体,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科学研究过程的学习。使学生真正完成从学会式向会学式的转变。?
四、铃声不是课堂的终止?
科学课中要让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中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