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性状遗传之谜

文档属性

名称 相对性状遗传之谜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10-09 21:26:00

文档简介

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组别 F2组合方式
白白 白黑 黑黑
1 5 9 6
2 4 11 5
3 3 10 7
4 6 9 5
5 6 7 7
6 3 12 5
7 8 8 4
8 6 10 4
9 5 11 4
10 3 9 8
11 8 10 2
12 6 11 3
13 4 9 7
14 5 10 5
15 5 11 4
16 4 12 4
17 5 9 6
18 3 9 8
19 7 11 2
20 4 11 5
21 5 10 5
总计 105 209 106
基因型分离比 1 1.99 1.01
表现型分离比 2.96 1本资料来自于资源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相对性状遗传之谜》说课稿
学校:北京市第十七中学
姓名:黄达
年龄:25
职称:中教二级
《相对性状遗传之谜》说课稿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 黄达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相对性状遗传之谜》。首先,我对本人的基本情况向各位做以简单介绍:我是来自北京市朝阳区,北京市第十七中学的生物教师——黄达,今年25岁。这就是我的学校,我工作的地方。
我今天所介绍的课题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生物八年级上册。
该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要求如下:
《相对性状遗传之谜》是北京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遗传和变异》中第一节《生物性状的遗传》的第二部分,是《课标》选取的第七个主题中的内容。生物的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时也是维持种族延续的重要保障。人的遗传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地生活和认同优生优育等观点具有重要作用。本节课将向学生介绍上一节课中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子二代出现3比1的性状分离比的本质原因,并为之后学生理解遗传因子(基因)的存在方式、变异的产生原因以及相关知识在生产生活上的应用等做好充分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对学生初步了解遗传学知识,以及在本章中联系前后内容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将相对性状的遗传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如下:
我校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地处城乡结合部,属于市级示范性完中校。但初中部生源多来自于周边农村,通过教师的课堂观察,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知识不够系统,这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不过学生具有一定的求知欲,尤其是对生命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为生物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通过课上的习题检测得知,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初步了解到遗传物质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现象。但是对这些知识还只是停留在机械的记忆,没有直观的和本质的认识。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意义和乐趣,了解遗传物质的存在方式,从本质上理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出现3比1的性状分离比的真正原因。并且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能够联系实际,初步解释人类的某些遗传现象。
因此,将分析相对性状的遗传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下面是教学方法及策略的选择:
相对性状遗传的研究,是一个非常繁琐和困难的过程,因为只有分子水平上的微观领域才有可能揭示性状遗传的真正规律。因此,在显微技术还不发达的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许多科学家只能通过表面现象来推测遗传的规律,并没有微观领域上的强有力的证据。这也导致了一些遗传学家提出的原本正确的理论,尘封了数十年才被世人所接受。以上特点也必然给学生的学习理解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所以教师将采用模拟实验和探究的策略,围绕直观的、可见的、可测的结果开展学生活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信息,将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孟德尔豌豆实验,学生能够说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表现,并能说出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
2、学生能够概述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做出的假设,阐明基因是通过双亲的生殖细胞传给子代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2、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结果的分析,力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引入
首先,以复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引入,回顾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是3比1。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性状分离比是3比1呢?如此安排是想通过学生的已有知识引起学生思考,带着问题继续学习和体验。
当然,刚才的问题也正是孟德尔所疑惑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孟德尔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假设来解释这一问题的。
二、介绍孟德尔的假设
介绍孟德尔的假设,并强调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彼此独立,分别进入各自的配子中。如此安排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孟德尔对实验的假设,为理解生物性状的遗传做铺垫。
三、遗传因子控制性状遗传
当学生了解孟德尔的假设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确孟德尔是如何运用自己的假设来解释性状分离比为3比1这一现象的。教师以遗传图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孟德尔假设遗传因子的传递过程,并强调两种雄配子和两种雌配子彼此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如此安排是希望通过解释遗传因子的传递过程,达成知识目标。
当然孟德尔的解释到此并没有结束,他还想到了其他的方法(测交)来更好的支持他的假设:教师出示隐性纯合体和子一代杂交的亲代基因型,并提问:如果孟德尔的假设成立,那么这样的杂交方式会出现怎样的性状分离比?请学生到黑板上用刚刚学习的遗传因子传递方式来推测。结果是高茎比矮茎=1:1。孟德尔通过实际的田间实验,结果验证了他的推测。之后孟德尔又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理论。如此安排,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孟德尔是用这种方法验证他假设的正确性;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不但需要推理和判断,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
四、模拟实验
刚才教师强调了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但是这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如何能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这种机会的均等呢?则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实现。展示实验材料,介绍实验过程,通过提问,使学生了解各个实验材料所表示的内容,并对操作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如下:“随机选取,重复操作,纪录保证实事求是”。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做具体指导。实验完成后,各组将最终数据上报,教师用Excel表格汇总并马上自动生成实验结果,(该表中的数据选自我已经完成的一节课,大家可以看到最后的实验数据非常接近理论值,并能很好地说明教学意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1、本组实验数据是否接近理论值?为什么?
2、为什么要汇总全班数据?
3、全班实验数据是否接近理论值?为什么?
通过完成模拟实验以及对模拟实验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初步体验数学中的概率和统计学原理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使学生明确验证性实验多次重复的重要性。
五、小结
通过图示式板书介绍,随着生命科学向微观领域的发展,孟德尔的假设已得到了证实。他所提出的遗传因子的确存在,就是咱们现在所说的基因。而且我们还进一步发现基因的具体位置——控制同一性状的一对基因分别存在于细胞核中一对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当然,我们今天只介绍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但是大家都知道无论哪种生物都不可能只有一对相对性状,也不可能只有一对基因。那么一对染色体上的多对基因是如何遗传的?多对染色体上的多对基因又是如何遗传的?还有,基因组成方式相同的两株植物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性状又是否相同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当中逐步地解决。图示式板书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由问题引起进一步的思考,激发今后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从中渗透对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六、教学评价
(一)评价方式
1、过程中评价
(1)在介绍孟德尔通过其他实验来验证假设时,由学生完成结果的推测。
(2)在教师提出实验具体要求后,学生独立完成模拟实验。
2、过程后评价
(1)一对有耳垂(A)的夫妇能否有一个无耳垂(a)的孩子?请用简图的方式说明。(5分)
(2)一对一形发髻(w)的夫妇能否有一个V形发髻(W)的孩子?请用遗传图解的方式说明。(5分)
(二)评价意图
1、过程中评价
(1)检验学生对刚刚介绍的遗传因子传递方式的理解程度。
(2)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后评价
以上两道习题均为检验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的情况。同时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也能够检验其能力目标的达成度。
第一题检验学生对孟德尔假设的理解(检测知识目标1);
第二题检验学生对基因遗传的理解(检测知识目标2)。
(三)评价量规
以上两道习题均为检验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的情况。同时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也能够很好地检验其能力目标的达成度。
1、如果学生的得分是8—10分,说明学生已深刻理解并很好掌握。
2、如果学生的得分是6—8分,说明学生已基本理解并基本掌握。
3、如果学生的得分是1—5分,说明学生仍存在一定困惑。
七、创新之处
1、增加测交的相关知识: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授课过程中并不出现“测交”二字。旨在使学生了解孟德尔假设的合理性并非巧合,而是经过后期大量实验证实的。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不但需要推理和判断,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
2、运用Excel统计数据:
模拟实验完成后,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即保证准确无误,又能节省时间,同时体现了统计学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3、图示式板书设计:
小结中出示图示式板书,直观地向学生展现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即简明扼要,又突出意图。
4、问题提升:
通过若干问题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并不需要学生回答,旨在激发学生今后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从中渗透对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6张PPT)
地区:北京市朝阳区
学校:北京市第十七中学
姓名:黄达
年龄:25岁
职称:中教二级
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
相对性状遗传之谜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生物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地位要求
生命的基本特征
维持种族的延续
认 识 自 我
健 康 生 活
优 生 优 育
北京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
第十三章 第一节 第二部分
相对性状的遗传
重点分析
地位要求
学情分析
相对性状遗传之迷
学情分析
杂交实验的结论
过程
现象
杂交实验的
位置
作用
遗传物质的
存在
方式
遗传物质的
难点分析
学情分析
分析相对性状的遗传
方法策略
困难
困难
开展
达成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孟德尔豌豆实验,学生能够说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表现,并能说出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
2、学生能够概述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做出的假设,阐明基因是通过双亲的生殖细胞传给子代的。
教学目标
方法策略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2、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目标
方法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结果的分析,力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方法策略
教学流程
引 入
介绍孟德尔的假设
遗传因子控制性状遗传
模拟实验
小 结
学习效果评价
1、复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回顾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是3:1。
2、提问:为什么子二代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教学流程
引 入
通过已有知识,引起学生的思考,带着问题继续学习和体验。
设计思路
教学流程
引 入
介绍孟德尔的假设
教学流程
Dd
D
d
体细胞
生殖细胞
了解孟德尔对实验的假设,为理解生物性状的遗传做铺垫。
设计思路
教学流程
介绍孟德尔的假设
教学流程
高茎:矮茎=3:1
P:(亲代) 纯种高茎(DD)×纯种矮茎(dd)
配子: D d
(高茎)
F1:(子一代) Dd
DD:Dd:dd=1:2:1
F2:(子二代)
dd
Dd
Dd
DD
d
D
d
D
♂配子
♀配子
(高茎)
(高茎)
(高茎)
(矮茎)
遗传因子控制性状遗传
教学流程
遗传因子控制性状遗传
设计思路
通过解释遗传因子的传递过程,达成知识目标。
P:(亲代) 杂种高茎(Dd)×纯种矮茎(dd)
高茎:矮茎=1:1
Dd : dd =1:1
F1:(子一代)
(高茎)
F1:(子一代) Dd dd
(矮茎)
配子: D d d
遗传因子控制性状遗传
教学流程
遗传因子控制性状遗传
设计思路
让学生了解到,孟德尔用这种方法验证他的假设是正确的。并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不但需要推理和判断,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F2:




配子:
母本
D
D
父本
d
d
×
P:
配子:
D
d
F1:
D
d
×
父本
d
D
母本
D
d
重复20次
模拟实验
教学流程
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
分析实验数据
1、本组实验数据是否接近理论值?为什么?
2、为什么要汇总全班数据?
3、全班实验数据是否接近理论值?为什么?
教学流程
  通过模拟实验以及对模拟实验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初步体验数学中的概率和统计学原理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使学生明确验证性实验多次重复的重要性。
设计思路
模拟实验
教学流程
小 结
教学流程
D d
D
d
A
a
板书设计
教学流程
1、多对染色体上的多对基因是如何遗传的。
2、基因组成方式相同的两株植物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性状是否相同?
小 结
设计思路
图示式板书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由问题引起进一步的思考,激发今后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从中渗透对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流程
小 结
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
1、在介绍孟德尔通过其他实验来验证假设时,由学生完成结果的推测。
2、在教师提出实验具体要求后,学生独立完成模拟实验。
过程中评价
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
1、(5分)一对有耳垂(A)的夫妇能否有一个无耳垂(a)的孩子?请用简图说明。
2、(5分)一对一形发髻(w)的夫妇能否有一个V形发髻(W)的孩子?请用遗传图谱说明。
过程后评价
评价意图
教学评价
过程中评价
1、检验学生对刚刚介绍的遗传因子传递方式的理解程度。
2、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评价意图
教学评价
第一题检验学生对孟德尔假设的理解(检测知识目标1);
第二题检验学生对基因遗传的理解(检测知识目标2)。
过程后评价
教学评价
评价量规
1、如果学生的得分是8—10分,说明学生已深刻理解并很好掌握。
2、如果学生的得分是6—8分,说明学生已基本理解并基本掌握。
3、如果学生的得分是1—5分,说明学生仍存在一定困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相对性状遗传之谜》教学设计
学校:北京市第十七中学
姓名:黄达
年龄:25
职称:中教二级
《相对性状遗传之谜》教学设计
一、基本情况:
地区:北京市朝阳区
学校:北京市第十七中学
姓名:黄达
年龄:25岁
职称:中教二级
二、教材版本: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生物八年级上。
三、地位要求:
《相对性状遗传之谜》是北京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遗传和变异》中第一节《生物性状的遗传》的第二部分,是《课标》选取的第七个主题中的内容。生物的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时也是维持种族延续的重要保障。人的遗传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地生活和认同优生优育等观点具有重要作用。本节课将向学生介绍上一节课中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子二代出现3比1的性状分离比的本质原因,并为之后学生理解遗传因子(基因)的存在方式、变异的产生原因以及相关知识在生产生活上的应用等做好充分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对学生初步了解遗传学知识,以及在本章中联系前后内容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学生背景:
我校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地处城乡结合部,属于市级示范性完中校。但初中部生源多来自于周边农村,通过教师的课堂观察,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知识不够系统,这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不过学生具有一定的求知欲,尤其是对生命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为生物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通过课上的习题检测得知,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初步了解到遗传物质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现象。但是对这些知识还只是停留在机械的记忆,没有直观的和本质的认识。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意义和乐趣,了解遗传物质的存在方式,从本质上理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出现3比1的性状分离比的真正原因。并且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能够联系实际,初步解释人类的某些遗传现象。
五、教学方法:
学生模拟实验;探究式学习策略。
六、重、难点:
重点:相对性状的遗传
难点:分析相对性状的遗传
七、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孟德尔豌豆实验,学生能够说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表现,并能说出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
2、学生能够概述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做出的假设,阐明基因是通过双亲的生殖细胞传给子代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2、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结果的分析,力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八、教学流程:
九、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主体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思想
引入 复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回顾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是3:1。问:那么为什么性状分离比是3比1呢? 由学生描述。 通过已有知识引起学生思考,带着问题继续学习和体验。
介绍孟德尔的假设 讲述:孟德尔假设:生物每种性状的遗传都是受遗传因子(基因,gene)控制的。控制每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有显性与隐性之分。例如:豌豆高茎的遗传因子为显性,用D表示。豌豆矮茎的遗传因子为隐性,用d表示。D和d是控制豌豆植株高度的遗传因子的两种不同形式,并且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内成单存在。 听,思考,理解孟德尔的假设。能说出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遗传因子的组成方式。 了解孟德尔对实验的假设,为学生理解生物性状的遗传做铺垫。
遗传因子控制性状遗传 讲述: P: 纯种高茎×纯种矮茎(dd)配子: D dF1: Dd×♂配子♀配子DdDDDDdDDdddF2:DD:Dd:dd=1:2:1高茎:矮茎=3:1出示:P:Dd × dd 明确遗传因子与性状的比例关系;理解遗传因子在遗传过程中是彼此独立的,在向下一代传递的过程中,雌雄配子彼此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写出:D d dF:Dd : dd1 : 1 通过解释遗传因子的传递过程,来达成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孟德尔是用这种方法验证其假设是正确的。
模拟实验 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介绍:目的要求:探索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的遗传方式。材料用具:两个小布袋、黑白围棋子各两枚。方法步骤:见书P70。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将实验数据如实填入统计表。 通过模拟实验来亲身体验性状分离比值产生的原因及过程,并从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分析实验数据 统计。讲述:验证概率的实验要经过多次的重复得到的结论才更接近理论值,一个人做一次实验所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我们要收集全班同学的实验数据,再分析实验结果,这样才能够得到更真实可靠的实验结论。 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分析结果。 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使学生明确验证性实验多次重复的重要性。
小结 图解形式总结:遗传因子——基因、染色体和生殖细胞之间的关系。提升(问题形式):1、多对染色体上的多对基因是如何遗传的?2、基因组成方式相同的两株植物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性状是否相同? 进一步理解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引起思考。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由问题引起进一步的思考,激发今后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从中渗透对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九、教学评价:
(一)评价方式
1、过程中评价
(1)在介绍孟德尔通过其他实验来验证假设时,由学生完成结果的推测。
(2)在教师提出实验具体要求后,学生独立完成模拟实验。
2、过程后评价
(1)一对有耳垂(A)的夫妇能否有一个无耳垂(a)的孩子?请用简图的方式说明。(5分)
(2)一对一形发髻(w)的夫妇能否有一个V形发髻(W)的孩子?请用遗传图解的方式说明。(5分)
(二)评价意图
1、过程中评价
(1)检验学生对刚刚介绍的遗传因子传递方式的理解程度。
(2)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后评价
以上两道习题均为检验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的情况。同时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也能够检验其能力目标的达成度。
第一题检验学生对孟德尔假设的理解(检测知识目标1);
第二题检验学生对基因遗传的理解(检测知识目标2)。
(三)评价量规
以上两道习题均为检验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的情况。同时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也能够很好地检验其能力目标的达成度。
1、如果学生的得分是8—10分,说明学生已深刻理解并很好掌握。
2、如果学生的得分是6—8分,说明学生已基本理解并基本掌握。
3、如果学生的得分是1—5分,说明学生仍存在一定困惑。
回顾上节课所学
知识并思考问题
介绍孟德尔的假设
讲解遗传因子控制性状遗传
以图形和问题的形式
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理解基因真正的存
在形式并思考问题
性状的比例关系
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完成实验
布置任务:介绍模拟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理解孟德尔的假设
明确遗传因子与
性状的比例关系
教学评价(习题形式)
创设情境复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引入新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