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7张PPT。第二部分 考题示范一、 (2019广东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9分)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选自(《资治通鉴》)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考点:词语理解)
A. 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
B. 遂之北地田牧/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C. 穷当益坚/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D. 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客从外来,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C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考点:断句)
汝 大 才 当 晚 成 良 工 不 示 人 以 朴 且 从 所 好3. 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3分)(考点:内容理解)
【参考译文】 马援年轻时,因家庭贫困,辞别哥哥马况,准备到边郡一带种田放牧,马况说:“你是大器晚成的人,能工巧匠不把没有加工的木材拿给人看。权且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困的时候应当更加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加雄壮。”后来,他拥有数千头牲畜,数万斛粮食。不久又叹息说:“增长财富,可贵之处在于能够赈济施舍,否则的话,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友故旧。得知隗嚣礼贤下士,就去投奔他。隗嚣十分敬重马援,让他参与筹划决策。二、 (2018广东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9分) 初,敦①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王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②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及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
(节选自《晋书》;有删改)【注释】①敦:王敦,王导的堂兄。②顗(yǐ):周顗,字伯仁。曾投奔王敦,与王导交好。
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考点:词语理解。注:2018年勾连的词语第一次出现成语!)
A. 敦之举兵也/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 直入不顾/直截了当
C. 顗不与言/客从外来,与坐谈
D. 南北之望/望尘莫及C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考点:断句)
既 见 帝 言 导 忠 诚 申 救 甚 至 帝 纳 其 言。3. 结合选文,说说王导为什么“悲不自胜”。(3分)(考点:内容理解)【参考译文】 起初,王敦叛乱,刘隗劝晋元帝将王氏一族全部杀掉, 王导带着家人到皇宫前请罪,恰好周顗将要进宫,王导对周顗大声说:“伯仁,我把全家人的性命托付给你了!”周顗径直走进宫去没有回头。(周顗)见了晋元帝后,陈述王导对朝廷的忠诚,竭力援救他们,晋元帝采纳了他的意见。等到周顗出来,王导仍在门口,又大声喊他,周顗还是不理睬。(周顗)出了皇宫,又给皇帝上书,表明王导的忠心,言辞非常恳切。【参考译文】王敦叛乱得逞,问王导说:“周顗、戴若思分别在南北极具名望,应当担任三公,毋庸置疑。”王导不回答。王敦说:“你不同意,那就杀了他。”王导又默不作声。王导后来整理中书省的旧文书时,发现周顗极力为王导辩白的奏章,言辞恳切。王导拿着奏章痛哭流涕,极度悲伤。三、 (2017广东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9分)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吏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考点:词语理解)
A. 是时西边用兵/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B. 常被发面铜具/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 士大夫翕然称之/往来翕忽
D. 匹夫之勇,不足尚也/风力虽尚劲A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考点:断句)
登 辅 弼 书 吏 策 配 享 宗 庙 为 宋 名 将3. 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3分)(考点:内容理解)【参考译文】 武襄公狄青,当初凭借侍从官的身份担任延州指使。这时西部边境正在打仗,武襄公因智勇双全且有谋略,屡次建立战功。(他)经常披散头发,戴着铜面具,飞奔着冲入敌阵,敌人畏惧,没有谁敢抵挡他。武襄公见识高远,气度宏大,士大夫一致称赞他,而且特别受韩魏公和范文正公赏识,被称为国器。范文正公把《春秋》《汉书》授给他说:“将领不了解古今,只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不值得推崇。”武襄公从此就广泛阅读经史,透彻地钻研古今变化,不久立了大功,登上辅佐大臣之位,记录在史册中,配享在宗庙里,成为宋代著名将领,天下人都称赞他贤能。四、 (2016广东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亭林先生(9分)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注释】①亭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注:中考试题中没有标题和注释。)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考点:词语理解)
A. 手不释书 / 即书诗四句 B.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 / 烨然若神人
C. 必无所疑乃已 / 惧其不已也 D. 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 孙权据有江东C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考点:断句)
呼 老 兵 诣 道 边 酒 垆 对 坐 痛 饮 咨 其 风 土 考 其 区 域。3. 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3分)(考点:内容理解、写作意图)【参考译文】 顾炎武先生从少年到老年,手中时刻都不放下书本,出门在外就用一头骡子、两匹马捆绑书籍随身携带。遇到边关堡垒,就呼喊老兵去道边酒肆与他一起畅快地喝酒,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状况。如果这些情况与以前所听到的不一致,他就详细写下来,必定要没有疑问才作罢。骑在马上没有什么事情,就在马鞍上默诵诸经的注疏。遇到老朋好友,就好像不认识一样。即使跌倒坠入悬崖深谷,也不后悔。他对学问精心勤奋到如此程度,难怪他的学问博大精深,其他人无法与他抗衡了。五、 (2015广东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晋文公攻原(9分)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考点:词语理解)
A. 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 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 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A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考点:断句)
不 去 是 亡 吾 信 也 得 原 失 信 吾 不 为 也。3. 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考点:内容理解、写作意图)【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吗?”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六、 (2014广东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祁黄羊去私(9分)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考点:词语理解)
A. 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
B. 解狐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 国无尉/去国怀乡
D. 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B2.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考点:断句)
善 哉 祁 黄 羊 之 论 也 外 举 不 避 仇 内 举 不 避 子3. 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分)(考点:内容理解、人物评析)【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解狐适合。”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祁午适合。”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就任用了祁午。【参考译文】
国人都称赞这件事。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建议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七、 (2013广东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苏代谏惠王(10分)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选自《战国策》)【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②箝(qián):夹住。③喙(huì):嘴。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考点:词语理解)
(1)赵且伐燕 (2)以敝大众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考点:翻译句子)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 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考点:阅读感悟)4. 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考点:内容理解、人物评析)【参考译文】 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马上成为那个打鱼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惠王说:“好。”于是中止了这件事。八、 (2012广东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程氏爱鸟(10分)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彀②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③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节选自《东坡杂记》)【注释】①武阳君:苏轼的母亲。②彀(gòu):初生的小鸟。③忮(zhì):凶狠。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考点:词语理解)
(1)信于异类也 (2)去人太远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考点:翻译句子)
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3. 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考点:内容理解) 4. 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3分)(考点:内容理解、写作意图)【参考译文】 我在少年的时候,所居住的书房前,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它们郁郁葱葱地长满在庭院里,许多鸟在上面筑巢。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几年的时间下来,鸟雀们都将巢建在花木的低枝上,鸟巢里孵的小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也有四五百只,飞翔在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参考译文】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不外乎是(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的原因。 有乡间老人说:“鸟雀的巢离人很远,就一定会有蛇、鼠、狐狸、鸱、鸢的忧患,人若不杀鸟雀,(它们)自然就亲近人,以免去这样的忧患。由此来看,那时鸟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的更凶恶。九、 (2011广东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言默戒(10分)
杨 时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注释】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1.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考点:词语理解)
(1)或旦而不鸣 或:
(2)皆足取祸也 取: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考点:翻译句子)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3. 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2分)(考点:内容理解)4. 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考点:写作意图)【参考译文】 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他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呢?【参考译文】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它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我把这件事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十、 (2010广东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0分)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注释】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1.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考点:词语理解)
(1)适巨绅家将嫁女 适:
(2)又出示谕阖城户口 谕: 2. 给文中画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考点:断句)
A. 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B. 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C. 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D. 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C3. 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4分)(考点:内容理解)4. 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2分)(考点:人物评析)
(1)盗贼:
(2)于成龙: 【参考译文】 中丞于成龙巡视到高邮。恰好有一个富绅家即将嫁女儿,嫁妆非常多,夜里被盗贼穿墙打洞席卷一空。当地刺史束手无策。于成龙命令关闭各个城门,只留一个城门放行人出入,派公差头目把守,严格搜查行人的装载。又出告示告知全城百姓各自回家,等候第二天仔细搜查,务必找到赃物。于成龙暗地里叮嘱公差头目: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的就把他抓起来。【参考译文】过了中午抓获了两个人,全身之外,并无其他随行物品。于成龙说:“他们是真正的盗贼。”这两个人不停地诡辩。于成龙命令脱掉两人的衣服搜查,发现外衣里面套着两身女装,都是富绅家嫁妆的衣物。原来盗贼们担心第二天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物品太多,难以携带,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带出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