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上物理 5.3直线运动 课时练习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上物理 5.3直线运动 课时练习 (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1-09 08: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3 直线运动
一.选择题
1.下列速度﹣时间图象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2.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路程s与运动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
A.ab段 B.bc段 C.cd段 D.de段
3.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提倡“吃动平衡,天天运动”,建议每天行走6000步.陈老师喜爱环绕白云湖行走,通过手机软件测得四十分钟行走6000步,路程约4km.据此估计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行走的平均速度和一步长度,下列选项中最合理的一项是(  )
A.6km/h,65cm B.1.5km/h,1.2m C.6km/h,20cm D.15km/h,0.6m
4.如图是某汽车通过一平直公路时记录的v﹣t图象,甲、乙、丙、丁四个过程中,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
C.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
D.在0?40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6.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直线运动,下列s﹣t图象中能反映汽车做匀速运动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7.如图,是一个水滴下落过程的示意图,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均为0.1s.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是  cm,则这个过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   m/s.该水滴下落过程是  运动.(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

8.如图所示小球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每隔0.2s记录一次小球的运动位置,则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路程为  cm,该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m/s.
9.小丽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参加60m测试,以小丽为参照物,则终点计时员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她的测试成绩为10s,则她的平均速度为  km/h.
10.体育课时,李明同学用40s的时间沿200m的运动场跑步一圈,他的平均速度为  m/s.
11.2016年5月6日上午许,我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在长沙开通试运营.这列被命名为“追风者”的磁悬浮列车,离地8毫米,设计最高时速100公里,全程18.55公里,“首秀”用时18分种,则“首秀”时平均速度约为  km/h.磁悬浮列车的原理是运用磁铁“同名磁极  、异名磁极  ”的性质.当今,世界上的磁悬浮列车主要有两种“悬浮”形式,一种是推斥式:另一种为吸力式.这次,我国自行车开发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所示,属于  式.
12.如图是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学校的s﹣t图象.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则小刚骑车是图中  (选填“OA”或“AB”)段,小刚从家中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  m/s.
13.一列长为360m的火车匀速驶过长1800m的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72s,则该火车运行的速度为  km/h.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为  s.
14.上海到南京的T722特快列车运行时刻表如表所示.根据表格内容可知:该特快列车从苏州到南京的路程是  km,苏州到南京的平均速度为  km/h.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9:35
10:10
11:37
发车时间
09:00
09:40
10:20
里程/km
0
88
168
303
 
三.实验探究题
15.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AB=  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  vAC(填“>”、“<”或“=”)
16.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小车从斜面下滑过程中,其能量转化情况是  .
(2)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的平均速度是  m/s;
(3)小组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实验时斜面的倾斜度不宜太大,你认为这样做的理由是  (答案合理即可).
17.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由斜面的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内是小车到达A、B、C三点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则:AC的平均速度VAC=  m/s,AB段的平均速度VAB=  BC段的平均速度VBC(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18.在用斜面和木块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时,将带刻度的木板一端垫高做成斜面,小明用频闪照相机记录了木块沿斜面下滑的运动过程.频闪照相机每隔0.5s拍一张照片,照片记录的木块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1)分析照片可知AF的长度为  cm,木块从A运动到F的平均速度是  cm/s,木块沿斜面下滑过程中相邻两段时间内的路程差为  cm.
(2)为进一步测量木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将木板改为水平放置.上面两图中  (填“乙”或“丙”)图方案更好.按最佳方案进行实验,弹簧秤示数如图丁所示,读数为  N.
19.为研究小物块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小物块每次均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释放,沿斜面向下运动,(如图所示)利用秒表和刻度尺测出其运动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记录的数据如表:
从A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
2
3
4
5
从A点开始的路程s/cm
0
4.00
16.00
36.00
64.00
100.00
相应的平均速度v/(cm?s﹣1)
/
4
8
12
16
  
(1)物块5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cm/s.
(2)物块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3)实验前,小萌对物块的运动情况作了以下可能猜想:
①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②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
③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④物块的平均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上述猜想中有2个是正确的,它们是  和  (选填序号),并推测:物块自A点开始计时的6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  cm.
20.为了“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1)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需用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
(2)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
(3)若图中停表的每格为1s,那么实验中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
(4)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
 
四.计算题
21.举世瞩目的我国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蓄水完成后,三峡大坝船闸上游最高水位是175m,下游最低水位是62m,水位相差113m,由113m的水柱产生的压强是多少帕?三峡大坝船闸能让大型轮船顺利通过大坝,船闸全长6.442km,轮船至少需2.5h才能通过,则轮船通过三峡闸的平均速度约是多少km/h.(g=10N/kg,ρ水=1.0×103kg/m3)
22.如图是根据某小汽车在一段平直的路面上行驶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绘制的示意图.
(1)判断图中小汽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
(2)求图中小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3)若小汽车以25kW的功率行驶10min消耗汽油1kg,已知汽油的热值q=4.6×107J/kg.求小汽车发动机的效率.
23.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五.解答题
24.张刚同学在完成“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后,还想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从斜面下滑物体运动的快 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对小车下滑快慢的因素进行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斜面的高度有关:猜想二,与斜面的长度有关.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  .为了验证猜想一,他设计的方案是将小车分别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时间.通过测量,发现每次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猜想一是正确的.
请对张刚这一探究作出评价,指出他存在的问题是:  .
25.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26.小新和同学一起用硬纸板搭建了图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球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2)他们先用钢卷尺对轨道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一次实验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为保证小球每次通过A点的速度相同,必须用同一小球从左边斜面的  高度由静止释放.要使小球能够通过E点,释放小球的高度应  水平段BD的高度.
(3)从A点开始计时,用电子秒表分别测量小球经过B、C、D、E各点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
路段
距离s/cm
运动时间t/s
平均速度v/(m.s﹣1)
AB
50.00
0.45
1.11
BC
50.00
0.60
0.83
CD
50.00
0.75
0.07
DE
100.00
0.93
0.08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vBC  vCD,这是因为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  作用;小球从A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在  点的速度最小.小球在BD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7.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如图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以  测量时间的误差.(填“减小”或“增大”)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
(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m/s,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  .(填“变大”“不变”“变小”)
28.如图所示为某辆赛车启动过程的频闪照片,该赛车从赛道的起点处(车头所对的零刻度线位置)由静止开始出发,同时,照相机开始拍照(如图甲所示),以后赛车沿直线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如图乙所示).
仔细观察频闪照片,如果赛车照此规律从起点运动1.0s到达E处(E处图中未画出).
请你认真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表格中所缺的两个数据(不需要估读)
位置
起点
A
B
C
D
E
时间/s
0
0.2
0.4
0.6
0.8
1.0
路程/m
0
1
4
  
  
﹣﹣
(2)汽车从B点到D点的平均速度是  m/s.
(3)我们判断从A到D过程,汽车做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