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课件(30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穿井得一人》课件(30页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09 11:3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朗读《弟子规》中下面几句话,并说说它的意思,谈谈你的认识。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解析: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谣言止于智者,不要被谣言所利用。jiànwèizhēnwùqīngyánzhīwèidìwùqīngchuán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蔡家坡初级中学 朱祎学习目标 1、 学习如何对待传闻;
2、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3、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4、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zhuàn)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读准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复述故事 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chà河流的分岔)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凡是在这家住过庄稼地、成天取水浇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灌溉难题。虽然只是开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行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当丁氏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哩!”   复述故事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哩!”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说明,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以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疏通文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的姓连词,表顺接打水浇田住,停留等到代词,指“丁氏”挖、凿得到,这里指“节省”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劳力。”疏通文意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听说连词,表顺承代词,指“穿井得一人”的消息得到讲述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使听说、使知道被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住在国都的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疏通文意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
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
不若无闻也。派代词,指“穿井得一人”向应答、回答得到,这里指“节省”的使用,指劳动力得到、获得在寻找传闻像这样不如听到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小结内容第一层:叙述宋国姓丁的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小结内容第二层:国人以讹传讹,国君询问真相。小结内容 第三层: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问题探究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由此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那个姓丁的人能够“穿井得一人” 这件事。
【2】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开明正直的君主。 4、分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此处是纠正不实传闻,告诉他人事实真相。强调“不是挖出一个人而是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5、“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 6、从这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从丁氏的角度);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从宋君的角度)。
【4】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人云亦云。否则便会陷入误区,以讹传讹。7.现实生活中出现类似情况时,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1】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3】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2】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常识性错误集锦1.王八蛋
“王八蛋”是“忘八端”的谐音,古时的“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也是人生的八德,是做人的根本,忘记了这“八端”即忘记了做人的根本,那忘记“八端”的人即被骂为“忘八端”。 常识性错误集锦2.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常识性错误集锦3.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因为有些地方方言管“鞋”读hái。如果真的用那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常识性错误集锦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píjiang)”实际上是“裨将(píjiàng)”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巩固练习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1】及其家穿井。
及:到了……的时候。
【2】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令:派、让 。
【3】有闻而传之者。
闻:听说。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道:谈论。 2、翻译:得一人之使 。
译:得到一个空闲的劳力。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国人道之。
B . 闻之于宋君。
C .问之于丁氏。
D .得一人之使。D 4、写出文中“于”字的不同意思。
A.闻之于宋君。

B.问之于丁氏。

C.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5、本文可用哪个成语概括其内容。 以讹传讹(yǐéchuáné)——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以:拿,把;讹:谬误。介词“被”介词“向”介词“在” 6、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 .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 .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 .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D拓展练习 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灼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与同学讨论一下。
启示: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在生活中注意做到:



1.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
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2.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
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
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3.无论什么事情一定要眼见为实,亲自
打听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更大的误会。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寓意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要调查研究,动脑筋想一想,多加分析,以辨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