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案例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血液》案例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8-08-31 08:4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血液》案例设计
【教材分析】
“血液”是《生物》(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第14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2部分,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很感兴趣的好题材。学好本节课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身,用知识引导生活,并且为后面学习血液循环打好基础。
【学生分析】
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但是对血液的微观成分及具体作用,学生并不了解。因此本节课应大量运用视频和动画,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血液;同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察法、讨论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 知道血液在人体的含量。
② 描述血液的成分。
③ 描述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④ 知道动脉血和静脉血。
⑤ 知道贫血与发炎。
2. 能力目标:
发展观察、分析、表达能力;学会分析血常规化验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重点难点】
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血常规化验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问题:
① 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
② 对失血过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
③ 为什么通过化验血液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查健康状况或诊断疾病?
学生思考
引入:这都与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有关!
二、构建新知
1、血量
介绍:成年人血液的总量为体重的7%~8%。
提问:一个体重为60kg的健康人,体内的血液量为多少?
学生计算,表达:4~5L。
算一算,你体内的血量大约是多少?
学生计算,表达……
2、探究血液的成分
⑴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
观看视频“血液的成分”,思考:血液由哪些成分构成?这些成分各占血液总量的多少?
表达实验现象:上层淡黄色半透明液体是血浆,占血总量约55%;下层深红色是红细胞,中间白色薄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共占血总量约45%,统称为血细胞。
出示“血浆成分示意图”,提问血浆的功能?
学生观察,表达:血浆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⑵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
观看视频“观察血涂片”,思考:血细胞有哪几种?各有什么形态特点和功能?
表达实验现象:红细胞,红色,量最多,圆饼状;白细胞,最大,有细胞核;血小板,最小,无细胞核。
观看视频“血红蛋白的特性”,思考:红细胞为什么是红色?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学生观察,表达:血红蛋白是红色的;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容易分离;红细胞运输氧气和部分的二氧化碳。
图片介绍动脉血和静脉血: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使血液呈暗红色,这种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叫做静脉血;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使血液呈鲜红色,这种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叫做动脉血。
观看flash“白细胞捕杀细菌”,思考:白细胞有什么功能?
学生观察,表达:白细胞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的作用。
观看视频“血小板的功能”,思考:血小板有什么功能?
学生观察,表达:血小板有凝血和止血的作用。
三、复习巩固
填写表格
结构 寿命 正常值 功能
红细胞 呈两面凹型的圆饼状,无细胞核,含血红蛋白 120天 男5.0*1012个/L女4.2*1012个/L 运输氧气和部分的二氧化碳
白细胞 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12小时或几天 (5~10)*109个/L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的作用
血小板 个体最小,不规则,无细胞核 7至14天 (100-300) *109个/L 有凝血和止血的作用
四、拓展运用
出示血常规化验单,提问:你见过血液化验单吗?你知道化验单上的项目分别表示什么吗?这张化验单上每项的测定值正常吗?根据这张化验单,你作出的初步诊断是什么?
学生分析,表达: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I,血红蛋白Hb,参考正常值,此人贫血(或发炎)。
那么,什么是贫血?发炎?怎样预防?
学生表达……
补充资料:
贫血: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都叫贫血。贫血患者由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发炎(录像):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就有大量的白细胞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同时,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发炎。
白血病:白血病是人类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常被人们称作血癌。人体的造血细胞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癌变”,造成大量白细胞的幼稚细胞广泛而没有控制的增殖,出现于骨髓及其它组织器官中并进入周围的血液,就形成了白血病。病人表现出贫血、发热、出血、感染等症状,有的病人会出现淋巴结、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症状。
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先天性血液凝固异常的出血疾病,原因是血液中缺乏某一种“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一群在血液中可以帮助血液凝固的蛋白质,主要有十三种。如果缺乏其中某一种凝血因子,血液就不容易凝固。
血友病患者受伤时出血的速度并不会比正常人快,但有血液不容易凝固的问题,皮肤表皮的小割伤,并不至于发生严重问题,但如果是深部割伤时,就可能会产生出血不止的情况。血友病不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男性,以目前医疗技术无法治愈,必须终生输注凝血因子治疗。
坏血病:坏血病是指维生素C严重缺乏时,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牙龈肿胀似海绵状,出血、渗血、牙齿松动甚至脱落,伴有皮肤、肌肉及骨膜的出血,严重时出现鼻衄、黑便及尿血,甚至因脑出血而死亡。坏血病也可发生在婴儿,常常由于人工喂养食物中缺乏维生素C造成。
课外阅读“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和谐整合。大量的图片、视频、动画及补充资料,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从而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 本节课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并不去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不断的自己去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
3、 本节课注重体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血常规化验单,用知识引导生活;通过介绍生活中常见的血液病,使学生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