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3课 辛亥革命名词解释: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学习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及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3.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历史背景:
思考:为什么辛亥革命会在20世纪初这个时间节点得以爆发?
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仅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8次主要赔款,就被勒索19亿多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6倍。
——人民日报 2001年10月9日 50019161、革命形势的出现一、酝酿和爆发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革命形势的出现 材料1: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革命形势的出现陈天华邹容章炳麟下页一、酝酿和爆发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②物质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1、革命形势的出现⑤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上页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地反清起义简表 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一、酝酿和爆发3、武昌起义的爆发1、革命形势的出现2、革命形势的发展同盟会成立和一系列武装起义一、酝酿和爆发时间:1912年1月1日
定都:南京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1912年为民国元年。1、中华民国成立二、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一、酝酿和爆发变局创举二、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成立阅读第一组材料,思考:
(1)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与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认识有何不同?
(2)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
(3)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
(1)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与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认识有何不同?
(2)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
(3)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成果 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三、辛亥革命的结局革命阵营承受着哪些压力? 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荏苒三十年》 思考:
据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在哪些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哪些变化?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 以上数据反映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经济工业化 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材料3反映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材料4: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如: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等。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 根据材料4,说明辛亥革命在哪个方面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变化?社会生活习俗变化酝酿和爆发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结局性质、地位:
影响:①政治:政体变化。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③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⑥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内
对外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成果辛亥革命的意义 学生活动同盟会的《革命方略》写道: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上页情境:辛亥革命后,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 治力量都在经历着一次历史性巨变。 假如我是……,我的感受是……
角色:A工人 B实业家或资本家 C革命党人 D立宪派和投机政客 E帝国主义
F旧官僚(前清官员) G其他穿越时空 要求:请同学们结成讨论小组,每位同学任选一角色来谈“你”身边的变化和感受,注意小组内的成员角色不要重复,发言要有史实依据。 以1911年10月——1912年3月任一重大历史事件为报导对象,以“民国的壮举”为题,以自身感受为内容,写一篇新闻评论。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的丰功伟绩将昭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探索富民强国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小 结作业:能力提升(必做)
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小评论。
(1)评价历史事件所用的历史观点应包括( )
①社会进步观 ②符合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观点
③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的广泛参加
④辩证的历史发展观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通过哪些主要途径能收集到相关的史实?
(3)依据所掌握的史实与评价标准,你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用简练语言概括辛亥英烈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按思维的五个层次论述:①史实明确;②史实之间有关联;③论从史出;④史论之间有关联;⑤综合史论,概括辛亥英烈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林觉民
福建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907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起义,负伤被捕就义,年仅24岁。18岁与妻陈意映成婚,结婚六年,聚少离多,起义前三天,林觉民挑灯写下两封绝笔书。课后延伸(选做)历史最感人的遗书《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与父书》: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读完这段材料,请你编写一条短信给老师表达你心中的感受,并与同班同学交流。历史最感人的遗书参考论著:
1、 章开沅:《就辛亥革命性质问题答台北学者》,《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1期。
2、 金冲及:《孙中山与中国的近代化》,《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
3、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第12、13章,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1996年。
相关网站:
1、辛亥革命纪念馆
http://xhgm.china1840-1949.net.cn/
2、孙中山纪念馆
http://szs.chinaspirit.net.cn/
3、辛亥革命博物馆 http://www.1911muse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