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学学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教学学案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8-09-03 00:03:00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圈
学习目标: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 了解分析收集资料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难点:学生课下收集生物圈相关资料,课堂对相关资料的分析。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就同学们所知,地球上哪里能找到生物呢?生物要生存需要什么条件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1、学生自学教材,了解生物圈的概念、范围。
2、小组内讨论、讲解:生物圈的范围。
3、影片展示:生物圈的三个圈层及相应的生物。
思考:这三个圈层内的生物有什么不同呢?比较说明。
学习任务二: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
1、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自己采用的收集方法。
2、 小组内探讨所收集的资料,分析所提供的条件。
3、 小组向班级展示讨论成果。
4、 通过课件师生分析教材提供的图片资料,通过具体事例得出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
分析思考:月球、火星等星球上为什么没有发现生命?
讨论: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对待这个所有生物的家,我们应当怎么办?
三:系统总结
引导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四:尝试应用:
1、 如果养花,应当提供怎样的条件?
2、 宇宙旅行应当携带哪些维持生命的物质?
五、诊断评价
1、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繁衍的地方叫( )
A 大气圈 B 生物群落 C 生物类群 D 生物圈
2、在岩石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有( )
A 森林和草原 B 陆生动物和人
C 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 D 森林、草原、陆生动物、真菌和人类
3、果农在移栽植物幼苗的初期,幼苗往往会出现萎蔫现象,是下列哪种条件缺乏引起的?
A 空气 B 水分 C 阳光 D 营养物质
4、生物圈中最主要的生产者是( )
A 人 B 生活在岩石圈的生物 C 生活在大气圈的生物 D 绿色植物
5、大气圈的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 、 、 等。在大气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 、 ,还有 等微小的生物。
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提到了那些生物?你能说出这些生物生存需要哪些条件吗?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保护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鱼儿离不开水,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若让他们对调,结果会怎样?
(从而引出“环境”的概念。)
学生列举常见生物生活的环境。指出这些环境是由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决定的。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 自学教材14页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 阅读教材,小组探讨对照实验的概念。
3、 探究实验设计。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各组讨论并制定探究方案,注意方案中实验变量的探制。
4、 分组进行探究,注意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实验结论的总结。
5、 问题探讨:⑴怎样确定试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光”引起的?
⑵只用一只鼠妇行吗?为什么?
6、试验拓展: 探究湿度对鼠妇的影响。
7、除光外还有哪些环境因素,学生举例并谈及认识。
学习任务二: 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形象说明了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呢?
2.学生阅读教材总结生物之间的三种常见关系----捕食、合作、竞争。
三、系统总结:
引领学生明确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四、尝试应用
1、让学生分析A与B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能对这句诗做出科学的解释吗?
五、诊断评价
1.青岛是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海洋植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哪种因素影响
A.温度 B.阳光 C.盐分 D.气体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描述了生物之间的( )关系。
A.合作 B.竞争 c.寄生 D.捕食
3.在探究“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土壤湿度的影响”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A.光照 B.土壤湿度 C.±壤温度 D.土壤中的无机盐
4、荔枝不能在北方种植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温度较低 B.北方降雨量少
C.北方光照不足 D.北方土壤贫瘠
5、在稻田中,影响其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①阳光 ②杂草 ③水分 ④土壤 ⑤田鼠 ⑥空气 ⑦蝗虫 ⑧蚜虫
A.①②⑤⑥ B.③④⑦⑧ C.①③④⑥ D.②⑤⑦⑧
6、天空中,越是高处,鸟的种类和数量越少。决定此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是
A.光照 B.水分 C.空气 D.温度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习目标
1、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5、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形成保护环境的观点。
难点和重点
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结合上节课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相关知识,举例说明生物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实例分析: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如夏季植物枝繁叶茂,到了冬季寒冷季节植物是否会因寒冷而死亡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5、 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对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
6、 小组内探讨:根据图片说出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7、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
8、 课件展示、分析众多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如乌贼的墨囊、猫头鹰的利爪、尺蠖的拟态等,体会在自然界各种环境中都广泛分布着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播放相关的生物影片。感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拓展反思: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越来越严重,每年都有很多种生物灭绝,我们应当怎么办?
学习任务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以蚯蚓为例,它被人们誉为“地下的耕耘者”,为什么?来引入生物的环境的影响。学生分析教材,了解相关内容。
2、讨论: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
由植被的作用之一“改善气候”引入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3、实验探究和分析: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师生对测量的灌丛、草地、裸地的数据分析,绘制湿度曲线。得出相关结论。
三、系统总结
构建知识体系:
   
四、尝试应用:
分析北极狐与温带狐狸耳朵长短不同的原因。
五、诊断评价:
1、教材中关于几种生物的描述说明了:
①骆驼失水很少和骆驼刺的根长得很长是对 的适应;
②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 的适应;
③旗形树的树冠的形状是对 的适应。仙人掌的叶变化成叶刺,可以大大降低水分的蒸腾,这是对 环境的适应。
④这些生物的 是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生物的适应性 的。猫狗春季换毛,这是对 的适应;冬季鸟类南飞,是对 的适应。
2、英国曼撤斯特18世纪以前,山清水秀,那儿有较多的白色的华尺蛾和较少的黑色华尺蛾以及吃华尺蛾的鸟类;后来,工厂多了,树木都染黑了,白色的少了,黑色的多了,请你分析原因。
3、蚯蚓既可以生活在土壤中,又可以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了生物与环境存在的关系 。
4、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中:为什么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课题: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学习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学习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生产者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
1、自学教材P23,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认真分析P23的“资料分析”,思考教材中的三个讨论题。
2、小组讨论,交流“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3、认真阅读P23-24的内容,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概念和作用,并归纳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4、拓展反思
(1)一片森林中所有的生物能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2)你父母每天上班劳动,创造劳动价值,他们是生产者吗?
学习任务二: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认真阅读教材P24-25,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理解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2、自学教材P25,将插图中的生物用箭头连接起来,表示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然后思考教材中的讨论题。
3、小组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题。
4、拓展反思:根据P25的“进一步探究”活动探究: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
学习任务三: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自学教材P26的内容,知道生态平衡的概念,理解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阅读教材P26,结合插图,认真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思考P27的两个讨论题。
3、小组讨论,交流“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4、拓展反思: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破坏,为什么?
三、系统总结
四、尝试应用
1、生物实验室中的水族箱里生活着水生植物、动物,还有其他小生物。这样的水族箱能看做一个生态系统吗?为什么?
2、有些人爱吃蛙肉,为此便有人大量捕捉野生青蛙,这种做法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五、诊断评价
1、选择题
(1)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 ( )
A 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B 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组成
C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D 阳光、空气和水组成
(2)植物生活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 ( )
A 呼吸作用 B 光和作用 C 人类提供 D 动物提供
(3)下列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是 ( )
A 阳光→草→鼠→蛇→鹰 B 草←鼠←蛇←鹰
C 鼠→蛇→鹰 D 草→鼠→蛇→鹰
2、非选择题
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狼、草类和兔子的数量关系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A代表的生物是 ;B代表的
生物是 ;C代表的生物是 。
(2)冬天草类减少,兔子的数量 A
,狼的数量 ;春天雨量充沛,草类 B
增多,此时兔子数量 ,狼的数量 C
,在一般情况下,三种生物的数
量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

(3)由于大量捕杀狼,导致狼在草原中灭绝,此时草原中的兔将会 ( )
A 增多 B 减少 C 维持不变 D 先增多,后减少
课题:第一单元第二章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学习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难点: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1、观看课件,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然后自学教材P28-29,结合插图,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内容,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展示自学成果,小组代表描述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及各自特点。
3、拓展反思:植物种类较少,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哪种?
学习任务二 :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自学教材P30认真阅读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思考教材中的讨论题。
2、小组讨论、交流“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3、认真阅读P31-32的内容,知道这些生态系统间都有着密切联系,从而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4、拓展反思:曾在农田系统中普遍使用的农药DDT(很难被分解),为什么出现在从没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体内?这说明了什么?
三、系统总结
四、尝试应用
1、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许多事情,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生物圈,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2、小明同学说:“我爸爸说他小时侯村边的小河里有许多鱼、虾,稻田中有许多黄鳝和泥鳅。现在河里与稻田里几乎已经没有鱼、虾了。这与环境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吗?请你对小明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
五、诊断评价
1、选择题
(1)黄羊、跳鼠等善于奔跑的动物一般都生活在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 )
A 海洋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森林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2)下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的是 ( )
A 草原生态系统 B 淡水生态系统 C 森林生态系统 D 海洋生态系统
(3)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 ( )
A 浮游植物 B 大型海藻 C 海带 D 海底的水草
2、非选择题
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毒物质浓度如下表:
生物体 A B C D
有毒物质浓度 0.06% 1.23% 8% 78%
请回答:
(1)表中所列生物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 (用字母表示)。你的判断依据是 。
(2)本题给我们的启示是:生物圈是一个 的整体,当人们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某一生态系统,有毒物质会通过 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因此,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形态、结构、生理)适应 影响
影响生物的生活和生存
生物
环境致同学们
学习目标
1、了解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物科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难点:在学习方法上的引导。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一些水果、蔬菜、杂草、石块,请学生分辨哪些可以食用,从而引出生物学。学生举例一些生物的食用、药用或其他价值。
(教师小结:从古到今,人们不断观察、尝试、探索生物知识,形成了现在的生物科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联系生活经验,了解生物学概念。
1、学生自学教材,找出生物学的概念。
2、学生举例:举出常见的生命现象的例子。(如蜘蛛织网捕虫、树叶变黄飘落等。方法指示:学会观察。)
3、拓展反思:生物学不仅是对表面现象的观察,更深入到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如对青蛙的眼睛研究、蜻蜓飞行技巧的研究,从而出现了仿生学,谁能举出一起关于仿生学的例子?
学习任务二:学生自学教材,体会生物学的重要性。
1、 全面浏览教材的前言部分,分析教材从哪些方面总结了生物学的重要性。并有感情的朗读教材中的段落,体会大自然之和谐。
1、 小组内探讨: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尝试总结交流生物学的应用(重要性)。
3、师生交流:有关对一些生物现象和生物科学的疑问。
拓展反思:怎样认识封山育林、封海休鱼?
三、系统总结:(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医学等方面总结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四:诊断评价
1、生物学是研究 和 的科学。
2、谈一谈你对生物学的认识和怎样学习生物学?
课题: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
1、 观察和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1、 理解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1、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提高认知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
1、 情境引入
出示教具:珊瑚骨骼标本(通过展示珊瑚标本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珊瑚是生物吗?”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
1、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自学教材P2—P5页,结合P2页讨论题,对比各幅彩图,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
自学提示:
(1)绿豆和金钱豹的营养方式有什么区别?
(2)鲸产生的水柱说明是进行的哪种生理活动?该生理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3)人体出汗和排尿的意义是什么?
(4)病毒是怎样的生物?举例说出你所知道的病毒。
2、小组讨论,交流讨论题和自学提示内容。
3、师生归纳:
(1) 出现的问题。(2)生物的共同特征。
三、系统总结
四、尝试应用
1、珊瑚、钟乳石都能慢慢长大,它们是生物吗?为什么?
2、结合屏幕上的图片,按生物和非生物进行分类。
五、诊断评价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慢慢长大的钟乳石 B、光芒四射的礼花
C、缓缓游动的蜗牛 D、千姿百态的珊瑚
2、下列哪项不是生物现象?( )
A、蜘蛛结网捕虫 B、小鸡破壳而出
C、海浪拍打堤岸 D、晰蜴遇故断尾
3、用手轻轻触动含羞草的叶,它的叶片会合拢,这说明生物( )
A、能从外界吸收营养 B、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能进行生长和繁殖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4、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一般来说,生物的生活需要 ,生物能进行 ,生物能排出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用 ,生物能 ,除 外,生物都由 组成。
课题: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学习目标:
1、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1、 通过调查,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1、 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调查法的一般步骤及生物分类方法。
难点:撰写调查报告。
学习过程:
1、 情境引入
1、 某生物小组要想了解北关市场的各种蔬菜其销售状况,这时我们常用到调查法。
1、 当你走进农田,要记录你所看到的生物并对其进行分类,应采用什么方法。
1、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尝试应用调查法
1、 自学教材P7—P9页,结合调查活动,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
自学提示:
(1)结合红背景内容,熟悉调查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在农田调查中,是否只调查植物。
(3)设计调查农田生物的调查表。
(4)调查时,能否损伤动植物或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
(5)结合P9页讨论题,讨论回答
2、小结讨论,交流问题
3、师生归纳总结
学习任务二: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1、 自学P9页最后一段,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自学提示:
(1) 玉米属于植物,它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1) 生物的分类依据一般有几种?
(1) 对你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并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1、 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1、 师生归纳总结
1、 系统总结
1、 拓展应用
小明在调查神童山的生物种类时,发现一株不认识的植物,于是他小心地用铁铲将该植株挖出,带回学校请教老师。你认为他的做法对吗?请简述理由。
1、 诊断评价
1、下列活动,可采用调查法进行的是( )
A、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测定
C、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 D、光照对植物生活的影响
2、某同学在调查活动结束后,将有关的生物分成了植物,动物他所采取的分类依据是( )
A、生物用途 B、生活环境 C、比大小多少 D、形态结构
3、调查时首先要明确 和 ,制订合理的 ,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亡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 ,调查过程中要 ,对调查结果要 ,有时要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