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

文档属性

名称 星星变奏曲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2-18 18:55:00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 江河星星变奏曲关于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形式上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意境,从而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顾 城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作者介绍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职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何为“变奏”:变奏作为作曲的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读诗时要体会诗歌的变奏效果如何形成。听读课文析 《星星变奏曲》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意象,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相同或相近具有同样的韵律。
但诗的上节与下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使上下两节诗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体会“星星”在两节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境有哪些不同:第一节:星星是黑暗中遥远的安慰。由“如果”引出一系列条件句,写出诗人向往的光明世界。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情境由温馨转为严酷。最后,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第二节 主题 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光明)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艺术含蓄朦胧,意境优美。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感觉。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木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了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传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境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 ,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的美,“光明”的美
“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的“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受。4、“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作者运用了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就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的自由,人心不得温暖。5、“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星”也被“一颗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冷酷。6、“寂寞的燃烧” 在寻找自由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星星的象征意义:星星象征光明,象征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表达出作者对光明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