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III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基础复习题
一、选择题:(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正确)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B.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C.区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
①行政区 ②政治文化区 ③热量带 ④干湿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和青岛市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3.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积温的多少 B.蒸发量的多少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4.有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明确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是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也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阅读材料并完成5~6题。
5. 材料中将世界各国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划分指标包括( )
①国内生产总值 ②人均国民收入 ③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 ④资源蕴藏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6.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总体发展趋势为( )
A. 不平衡—平衡—不平衡 B. 平衡—不平衡—平衡
C. 平衡—不平衡 D. 不平衡—平衡
7.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是( )
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②国内生产总值 ③人均国民收入
④教育程度 ⑤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⑥预期寿命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③④⑤ D. ②④⑥
8. 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哪几个指数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
①预期寿命 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③教育程度 ④国内生产总值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读倒U形区域发展规律图,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图示区域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于工业化阶段
B.②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C.③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①→②→③体现了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10.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我国处于图中( )
A.①阶段 B.②阶段 C.③阶段 D.由②到③的过渡阶段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下表为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业所占比重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11.四大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目前产业结构最为合理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2.根据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由表格推知,目前我国处于的区域发展阶段是
A.前煤炭时期 B.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C.工业化阶段 D.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近年来江苏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3.关于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降低,说明农业地位下降
B.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上升,依然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
D.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14.关于江苏省经济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扭转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局面,突出农业发展的主导地位
B.注重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改变其就业人口比重下降的局面
D.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限制第一产业,压缩第二产业,扶持第三产业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我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关图中四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地的辣文化与当地气候多阴湿寒冷有关
B.b地的醋文化与当地水土中的磷含量多有关
C.c地的辣文化与当地地处盆地,气候湿热有关
D.d地的甜文化与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有关
16.我国的民居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有关图中四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地门窗很大,坐北朝南 B.b地开凿窑洞,冬暖夏凉
C.c地平顶瓦房,通风排水 D.d地斜顶瓦房,通风排水
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由于我国各地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人们对口味的喜好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7.“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三省居民喜食辣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教信仰及传统饮食习惯 B.昼夜温差大,辛辣可驱寒
C.自然条件特别适于种植辣椒 D.气候潮湿,辛辣可祛湿
18.“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哪一自然地理背景有关( )
A.气候大陆性强,空气干燥 B.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调味品缺乏
C.饮用水中钙含量大,吃醋不易形成结石 D.制醋历史悠久,品质好
读我国四大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关于我国四个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部地区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均属于沿边省区
B.安徽省属东部地区
C.东部地区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合的
D.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20.关于四个地区协调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
B.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人口稠密的东部
C.将轻工业和农牧业转移到资源短缺的东部
D.将运输量大的企业转移到交通发达的东部
2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最主要目的是( )
A.解决当地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的问题
B.开发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
C.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D.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下列小题。
22.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为
A.煤炭、天然气、水电 B.石油、天然气、煤炭
C.天然气、石油、水电 D.煤炭、石油、天然气
23.“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发展的主要意义是
①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
②有利于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③不利于西部农业的发展,降低土壤肥力
④减轻东部能源压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⑤“西气东输”主干管线沿线酸雨会增多
⑥“西气东输”主干管线沿线相关产业拉动,经济优势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④⑥
24.下列属于我国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的是
①南水北调工程??????②三北防护林工程???? ③西电东送工程
④退耕还湖还林工程????⑤西气东输工程???? ⑥晋煤外运工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
25..为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下列节流方面的措施可行的是( )
①降低能耗 ②进口煤炭 ③开发新能源 ④调整产业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26.为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在区际协调方面的对策可行的是( )
A.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 B.东部地区大力支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C.将东部的工业转移到西部 D.加大东西部之间人口流动与文化交流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继西气东输之后,“十二五”期间又实施了疆电外送工程。下图为疆电外送线路及沿线部分地区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7.“疆电外送”对调入区的直接影响有( )
A.调整产业结构 B.加剧环境污染 C.缓解能源紧张 D.促进资源开发
28.关于“疆电外送”沿线地区人文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建筑充分利用了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B.图乙建筑体现了当地降水丰富、地势平坦的特点
C.图丙地区牧业生产规模大,科技水平高
D.图丁地区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水利工程量大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承接了大量电子装配工业的转移。近年来,随着生产成本的提高,电子装配工业有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9.电子装配工业属于( )
A.动力导向型 B.劳动力导向型 C.市场导向型 D.原料导向型
30.电子装配工业向我国内陆地区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内陆地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B.内陆地区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
C.东部沿海地区运输成本上升 D.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上升
二、综合题:
31.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由 变为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2)分析乙、丙两个工业区选址时考虑的区位因素。
乙:
丙:
(3)分析城市工业用地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主要原因。
(4)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
32.完成下列要求
(1) ①表示 工程。该工程建设对我国东部地区的意义主要是 、 。
(2)②表 工程。该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3)③表示的工程西起新疆,东至 市。
33.图18是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箭头①、②表示我国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线路,①为 工程;
②工程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2) 我国南、北部水资源分布差异明显,其中南部地区水资源 ?,
北部地区水资源 。为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我国实施了 ? 工程。
(2) 字母A、B所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大的是 ,城市化水平高的是 。(填字母)?
3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2017 年中央政府决定设立雄安新区。雄安新区位于华北平原,介于北京、天津、保定区域之间。京津冀区域,该区域北京、天津经济发达,河北则是 我国沿海地区经济落后省区。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 3 县及周边部分区 域,围绕着河北最大的湖泊——白洋淀。设立雄安新区,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调整优化该区城市布局 和空间结构。雄安新区把建设成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协调发展示范区等作为发展目标。
(1)简要说明雄安新区选址的区位优势条件。
(2)简要分析北京部分人口向雄安新区迁移的原因。
(3)试列举雄安新区的设立对北京的城市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
(4)就如何实现雄安新区的两个建设目标,请你提出可行性建议。
答案:
一、选择题:
1 .C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A正确。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B正确。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C错误。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正确。
2.C 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为实线,表示有明确界线。与A边界类型相同的是行政区、政治文化区,①②对。③热量带、干湿区、三江平原属于自然地理界线,没有明确界线,是过渡性界线,③④⑤错。山东省和青岛市是行政区界线,是明确的,⑥对。C对,A、B、D错。
3.C 图中四大区域是指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明显这是根据干湿状况来划分,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由当地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决定,因此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4.A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这四个区域属自然区域,自然因素的变化具有明显渐变性,因此区域界线不是明确的,A符合题意。四大区域各自内部干湿状况相似,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B不符合题意。四大区域干湿状况不同,因此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C不符合题意。四大区域中,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因此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D不符合题意。
5. D 解析:划分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6. B 解析: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7.B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
8.C 人文发展指数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的。
9.C A、从图中看出,①处区域发展差异小,应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A错误;
B、②处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应处于工业化阶段,B错误;
C、③处区域发展差异变小,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C正确;
D、①处区域发展差异小,②处区域发展差异较大,③处区域发展差异变小,①→②→③体现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D错误。
10.B 本题考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且东西部区域之间经济差异较大,应处于快速发展且不平衡的发展阶段,对应图中的②阶段,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A 读表格内容可知,甲乙丙丁四大地区中,甲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高;甲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少,,第二、三产业所占比中大,且第三产业比重接近第二产业比重, 所以甲地区产业结构最为合理,故选A。
12.C 据表格内容可知,我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且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比重,所以目前我国处于的区域发展阶段是工业化阶段,故选C。
13.A 由图可知,2002年到2006年江苏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依然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BCD对。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并不等于第一产业产值降低,更不能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下降,A说法错误,据此分析本题选A。
14.B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还要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不会发生变化的。现阶段应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A错B对。影响就业的因素很复杂,既有产业升级影响,也有就业人口本身的问题,等等。仅靠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并不能改变其就业人口比重下降的局面;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应该是让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而不是限制第一产业、压缩第二产业、扶持第三产业,CD错。据此分析本题选B。
15.B 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饮食文化的影响,b地是山西,山西的醋文化与当地水土中的钙含量多有关,而不是和磷有关,故B符合题意。a、c、d三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的口味的影响都是正确的,故A、C、D三个选项自然排除。
16.C a地在黑龙江,我国北方冬季寒冷、漫长,民居门窗很大,坐北朝南有利于采光,故A不符合题意;b地在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干燥、直立性强,开凿窑洞,冬暖夏凉,故B不符合题意;c地(重庆)山多,土地紧张,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形成了以吊脚楼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而不是平顶瓦房,故C符合题意;d位于广东省,我国南方降水量大,民居斜顶瓦房,有利于通风排水,故D不符合题意。
17.D “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源于贵州省、湖南省和四川省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三省居民喜食辣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内气候潮湿,辛辣可祛湿,D对。饮食习惯与宗教信仰无关,饮食习惯与环境有关,A错。四川盆地昼夜温差小,B错。与自然条件特别适于种植辣椒关系不大,C错。据此选D。
18.C “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饮用水中钙含量大,吃醋不易形成结石有关,C对。爱吃醋与气候大陆性强,空气干燥,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调味品缺乏无关,A、B错。制醋历史悠久,品质好不是爱吃的原因,D错。故选C。
19.D 据图可知, 西部地区中,并非都是沿边省区,A错;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B错;东部地区与东部季风区相差甚远,C错;四个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D对。
20.A 东部地区有资金和科技优势,中、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能源、矿产,因此可以把部分高耗能、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联合,协调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发展,A对;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高,而中部地区劳动力也较为密集,且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东部地区在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适宜发展一些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运输量大的企业可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中西部,中西部地区适宜发展农牧业。故其余选项可排除。
21.C 西部的绝大部分地区深居内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社会经济比较落后,因此,我国东、西部地带的发展差异,又反映出沿海和内地、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差距;改革开放以来,集中力量发展我国沿海地区,主要是强调一定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东、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西部大开发,主要是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C对。解决当地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的问题,开发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也是原因,但不是主要目的,可排除。
22.A 由图可知.①是晋煤外运,②是西气东输.③是西电东送,所以①、②、③输送的分别是煤炭、天然气、水电。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3.D ①“西气东输”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故①正确。
②“西气东输”有利于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故②正确。
④“西气东输”减轻东部能源压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故④正确。
⑥“西气东输”主干管线沿线相关产业拉动.经济优势进一步发展.故⑥正确。
③“西气东输”与西部农业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③错误。
⑤“西气东输”主干管线沿线酸雨会减少.故⑤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①②④⑥,正确答案为D。西气东输的意义:①加快西部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吸引和积累资金,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③有利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④解决西部地区的缺能问题,有利于西部地区植被的保护;⑤有利于民族团结,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24.D为了缓解区域之间能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西电东送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和晋煤外运工程,故D项正确。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湖还林工程不涉及资源跨区域调配。故答案为D。
25.D 本题要求的是“节流”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调整产业结构等都为节流措施。进口煤炭和开发新能源都为开源措施。故D正确。
26.A 东部地区能源短缺但西部地区能源丰富的状况,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既可缓解东部能源短缺状况,又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A正确。B、D不能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将东部的工业转移到西部,既会加重西部地区的生态压力,又不利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故B、C、D错误。
27.C “疆电外送”是把新疆的电能输往到中部地区,对调入区而言,最直接的影响是缓解了当地能源紧张状况;电力的输入不能直接调整产业结构;电能相对环保,会缓解输入地环境污染状况;对输入地的资源开发没有直接影响。选C正确。
28.D 甲图新疆的晾房,该建筑充分利用了当地干旱的气候特点,旨在让果品的水分自然蒸发形成干果,A错;乙图陕西的窑洞,该建筑体现了当地降水少、土层深厚及黄土具有直立性的特点,B错;丙图青海牧场,该地区海拔高气候高寒,以高寒草原草甸为主,牧业生产规模小,科技水平低,C错;丁图四川水田,该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精耕细作,水利工程量大,D正确。
29.B 本题考查工业类型的判断,电子装配工业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技术含量低,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要布局在劳动力丰富廉价的地区,B对;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大量能源, A错;市场导向型工业是运输产品的成本高或者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电子装配工业产品运输量小,C错;原料导向型工业,是运输原料的成本高或者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电子装配工业产品运输量小,D错。故本题选B。
30.D 本题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电子装配工业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所以劳动力丰富廉价,因此承接了大量电子装配工业的转移,但是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上升,导致电子装配工业向劳动力更加廉价的内陆地区转移,故D对;电子装配工业对技术要求不高,A错;东南沿海地区市场需求量更大,B错,影响电子装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不是运输成本,C错。故本题选D。
二、综合题:
31.(1)水田农业 城郊农业 甲地变成了城市近郊,城市的市场需求导致了农业地域类型的变化。
(2)乙工业区布局考虑的因素有:位于城区河流下游;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区;有河流作隔离带,对城区污染小;交通便利,工业用水方便。
丙工业区布局考虑的因素有:靠近高等院校,科技发达;接近高速公路并与机场相连;位于城区河流上游,环境优美(图中位于上风地带的煤炭工业已大量减少,大气质量有所改善。
(3)工业区向城市外缘移动,沿交通线集中分布
原因:城市外缘地价低,工业布局在郊区利于改善城区环境。
(4)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
【详解】
(1)读图可知,从阶段一到阶段二,城区范围扩大,甲地由远离城区变为临近城区,且该城市为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的城市,受城市市场需求的影响,其农业地域类型可能由水田农业变为城郊农业。
(2)工业区选址时考虑的区位因素需结合工业的污染类型及其工业发展要求,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合理布局。读图可知,乙工业区位于城区河流下游,有水污染的可能,下游地区对城市用水的污染小,同时工业用水方便;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区,有大气污染,在此布局可以避免对城区造成大气污染;此外,有河流作隔离带,对城区污染小;紧挨铁路、告诉公路,交通便利。丙工业区靠近高等院校,对技术要求高;接近高速公路并与机场相连,交通便利;位于城区河流上游,环境优美,对城区污染小,环境质量要求高,(图中位于上风地带的煤炭工业已大量减少,大气质量有所改善。)
(3)读图可知,从阶段以到阶段二,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且沿交通线集中分布。这是因为城市外缘地价低,工业布局在郊区利于改善城区环境。
(4)读图可知,相比较于阶段一,阶段二的煤炭产业大量减少,对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优化;增加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
32 .(1)西电东送 缓解能源短缺;改善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2)南水北调 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 上海
33..(1)西电东送 减少燃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2)丰富 短缺 南水北调
(3) A B
34.(1)地势低平;生态环境相对优良、环境承载力较强;多条高速公路、铁路,交通便捷通畅; 劳动力充足;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较大。(答出三点得全分)
(2)交通方便;新区建设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土地价格低,初期房价便宜;生态环境优越。(答出3点得全分)
(3)吸引人口从北京迁出;缓解交通压力;转出北京的部分工业,降低环境压力;减缓城市规模 扩大速度。(答出 3 点得全分,言之有理)
(4)不引进污染大的工业;注意保护湿地;加强基础建设,吸引北京天津的人口迁入
【详解】
(1)该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可从地形地势、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以及交通、劳动力、发展空间等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回答。
(2)雄安新区具有交通方便、就业岗位多、房价低、生态环境优越等优势,吸引部分北京人口迁入。
(3)雄安新区的设立,分散了北京的部分职能,使部分北京人口和产业向新区前一,缓解了北京环境、交通的压力,减缓北京城市扩展的速度。
(4)雄安新区发展的两大目标是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和协调发展示范区,针对前者,应注意不引进污染大的工业;注意保护白洋淀的湿地环境;这对后者,应加强基础建设,从而吸引北京、天津的人口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