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文档属性

名称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8-09-17 15: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阿城区小岭一中王桂霞
一、教材分析:
探究性学习是当今生物课标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意在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食物营养成分的种类和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而按排的一个探究实验。经过一个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与要点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本课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交流以及小组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淀粉在口腔内发生的变化并且知道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与淀粉的消化有着及密切的关系。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 体现科学研究事物的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重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难点:,对照实验中变量的把握与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五、课前准备:1实验教具的准备
2、小组长的培训(如唾液的采集方法等)
3、细细的咀嚼馒头或饭粒感觉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意图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细嚼馒头或饭粒为什么会感觉到有甜味 尝试由此提出问题 并作出假设 创设情景 引发探究 从学生身边事入手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而探究问题 从而贯彻课标理念、 倡导探究学习
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 小组合作讨论 制定探究计划 设置对照实设计实验报告 (①怎样保证一个变量 ②馒头的质量是否应该相同 ③怎样才能尽快地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 ④实验装置在37 ℃的温水中多长时间最适宜) 强调对照实验的设计与变量的控制 参与设计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鼓励创新 让学生学会对照实验设计的方法(变量的控制)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
实施计划 小组实验 (试管标号、采集唾液、注入材料、恒温、滴加碘、观察现象) 基础实验:
(1)号:切碎的馒头、唾液、恒温 、加碘液 (2)号:切碎的馒头、清水、恒温 、加碘液 (3)号:快状的馒头、唾液、恒温 、加碘液 拓展实验: 1、酸性环境对唾液作用的影响 2、高、低温对唾液作用的影响 3、唾液浓度对唾液作用的影响 参与指导实验 关注有创新设计的组别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合作的意识 突出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的培养
得出结论 淀粉→麦芽糖
消化物理消化化学消化 根据现象的分析
完成设计的表格
得出正确的结论 1)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①号试管) 2)牙齿的咀嚼与舌的搅拌有助于消化(①③④号试管) 3)唾液在酸性环境中作用降低(⑦试管) 4)唾液的浓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⑧试管) 5)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唾液的消化作用(⑤⑥试管)  引导通过对比法得出结论并且明白其中的道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达交流 以组为单位展示本组实验报告改进自己的实验 评价鼓励增强竞争意识 培养表达交流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快乐借鉴他人的经验寻找自己失误的原因
教学反馈知识的运用 讨论: ①吃饭时要细爵慢咽的原因 ②经常吃泡汤饭不好的原因 ③经常吃“闷饭”的原因 ④边看电视边吃饭为什么不好 引导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自觉保护牙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附表1:
试管 物质 是否搅拌 温度 时间 碘掖 现象
① 碎馒头+唾液 搅拌 37℃ 10分钟 加 不变蓝
② 碎馒头+清水 搅拌 37℃ 10分钟 加 变蓝
③ 碎馒头+唾液 不搅拌 37℃ 10分钟 加 部分变蓝
④ 未切碎馒头+唾液 搅拌 37℃ 10分钟 加 部分变蓝
⑤ 碎馒头+唾液 搅拌 100℃ 10分钟 加 变蓝
⑥ 碎馒头+唾液 搅拌 0℃ 10分钟 加 变蓝
⑦ 碎馒头+唾液 +少量醋 搅拌 37℃ 10分钟 加 变蓝
⑧ 碎馒头+唾液1mL 搅拌 37℃ 10分钟 加 变蓝
根据附表1分析得出结论:
 ①、②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比较说明:
 ①、③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比较说明:
 ①、④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比较说明:
 ①、⑤⑥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比较说明:
 ①、⑦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比较说明:
教 学 设 计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小岭一中
王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