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08 17:5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光易逝,谁揾英雄泪
——辛弃疾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注重诵读是高中语文老师常用的一种诗歌鉴赏方法,很多老师在讲诗歌的时候都会把诵读作为一个关键的环节去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有感情地去读,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升他们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通过老师的适当点拨,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诗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有帮助,因此我选了辛弃疾的几首词做群文阅读的素材,《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是晚年回忆年轻时的壮举之作,《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苏教版必修二的教学内容,《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选修《唐诗宋词》的内容,同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新理念。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鉴赏和理解诗歌
【教学重点】
1、 体会作者渴望收复失地,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因具体的处境不同,心境也会不一样
2、 体会作者用典的妙处
【教学难点】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鉴赏和理解诗歌
【群文篇目】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南宋时
有一个人,他是一员武将,戎马一生,满心想的都是收复失地;
有一个人,他是一位词人,
笔耕不辍,魂牵梦萦的还是收复失地!
魂牵梦萦的那片土地呀,
是他一生的牵挂!
郭沫若曾经这样评价他:
铁板铜琶?? 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个诗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一组诗词,感受他诗词的魅力。
二、诵读活动
1、学生提前按照学案的要求认真完成预习,能将几首诗完整地流畅地读下来。
2、老师范读《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并给学生以点拨:
词的上片“千古江山-----雨打风吹去”表达的是对英雄的敬仰,朗读时语调要高昂,语气? 要强烈,语速稍缓 。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承接前面的豪情壮志,朗读时前一句语调平缓,后一句语调高昂且拖音拉长。
下片“刘义隆草率失败”朗读时应使用警告语气,气满声促。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回想当年杀敌的经历,以及当今国家被异族占领的情形,朗读时以平直语调表达,语速放慢。
最后一句使用典故,语气强烈而充满力度,结尾处用声调。
学生分小组展示,每组出一个代表,老师及时进行点评和鼓励,表现好的小组可以多加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他的两首诗可以让学生仿照第一首诗的要求,找出朗读的节奏,然后抽小组代表展示,逐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同学们认为这三首词表达的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一样吗?深浅程度一样吗?如果让你们给这三首词重新排序,你会怎么排?为什么?
老师点拨;
中国诗歌里的组诗,诗歌之间的顺序有些是固定的,不能互相颠倒,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而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叶嘉莹老师认为其中一部分是有一定次序的,而另一部分可能是没有次序的,《衰荣无定在》说他得到酒了,有酒喝了,这是第一首,《君当恕醉人》可以断定是最后一首诗,至于其它的诗前五首比较有次序,剩下的就不一定了。
示例:
应排为:《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理由: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辛弃疾看到的景色是“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江山虽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势,栏杆拍遍也无人理解自己,只能徒增国愁而已,此时的眼中还有美景,愁情较浅,排在最前。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春风不染白髭须” 此时已是胡须斑白,只留下了对年轻时英雄壮举的美好回忆,而无从施展抱负,一种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烽火扬州”国难当头,百姓生灵涂炭,民气可用;今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人们忘记了国仇家恨,在异族的帝王庙前祭祀,这种今昔对比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茫然,不堪回首的悲愤之情。沉痛的现实让人深感窒息,愁情最深应该放在最后。

三、知人论世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称他为“词中之龙”,他的词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说是“龙腾虎掷”。他一生的经历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23岁以前):青年时代南归起义,当年他率领五十个骑兵,冲入金营,活捉了叛贼张安国,连夜压到建康,然后将他斩首,这是何等的精神!
第二个时期:(24岁----42岁)南归以后的仕宦生涯,虽屡遭排挤和打击,但痴心仍不改,始终致力于国家的统一。
第三个时期(43岁---68岁)罢职后的闲居生活,仍然希望报效国家。
辛弃疾词中的悲愤之情,也应该和他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处境不一样,心境也会不一样。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写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是年春稼轩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当时稼轩35岁,南归已12年,但是恢复的宏图大业毫无进展,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这首词作于庆元六年(1200)当时他被罢免官职闲居在瓢泉,虽是闲居,他并没有消极忘世,他的爱国情怀变得更加忧愤深广了。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除了金国之外,此时北方蒙古族已经崛起,民族矛盾更加的尖锐,当时宰相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但是韩侂胄轻敌冒进,让作者忧心忡忡,韩侂胄听不进劝告,最后把他调离镇江,这首词就是在他被起用又被降职,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时写下的。
知人论世也是解读诗歌的主要方法,同学们下去可以看看叶嘉莹老师写的《唐宋词十七讲》,里面有对辛弃疾人生经历的专门讲述。
四、使用典故
1、这三首词使用的典故都有哪些?请同学们根据学案中的表格完成,完了小组交流讨论,答案可以参考多媒体课件。
2、人论辛词,素有‘“掉书袋”之讥,你怎么看?(学生探究)老师点拨:中国古典诗词向来有用事的传统,关键不在用事与否与用事多少,而在所用是否得当,稼轩之用事属于成功之列。
(1)、不仅使语言显得精炼,内蕴也更加丰厚。
(2)、特别是连用三事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手法错综多变,读来更觉文情摇曳,姿态灵动。
(3)、使用典故借古讽今,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使用典故,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五、拓展
比较辛弃疾的词与苏轼的词有什么不同
老师提示:从内容、风格、艺术手法、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先展示,老师再点拨
内容:苏轼生活在北宋,以诗为词,怀人、念友、际遇、人生感慨的题材较多,而辛弃疾生活在南宋,多写抵抗金兵侵略,收复失地的题材。
风格:两者都是豪放派,东坡侧重宽广的胸怀和不羁的性格;辛词则能看出词人的悲壮气节和蕴含的力度。
手法:辛词喜爱使用典故,而苏词则较全面
思想:苏东坡、陶渊明他们都准备了一个“退”,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的一生有福、有祸、有不幸、有幸、有退、有进,人的区别就在于有的人勇于进,有的人勇于退,而辛弃疾实在是一个无法退的人。
六、总结
真正的勇者穿越红尘的喧嚣,历经世间的一切苦难,而那份坚持依旧岿然不动,辛弃疾为国而生,为国而战,为国而死,他一生报国无门,却矢志不渝,这样的精神真得是可歌可泣,稼轩我为你骄傲,你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