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二次根式(一)
年级学科 八年级 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次根式》是北师大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实数》的第七节,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平方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使学生对算数平方根有更深认识和理解。因此,教材在编排上就围绕算数平方根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相关问题展开教学内容。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来学习《二次根式》,丰富对二次根式意义的理解,为学生学会确定被开方数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节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认识二次根式和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并能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形式;第二课时,基于二次根式的性质得到二次根式乘除的法则以及加减运算的法则,进而利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第三课时,进一步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发展学生的运算技能,并关注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运用法则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和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能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2.正确运用公式: .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比较、总结二次根式基本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对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究,提高数学探究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 经历观察、比较、总结和应用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和创造性,体现发现的快乐,并提高应用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七年级上学期已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本学期又学习了有理数的平方根、立方根,认识了实数.这些都为本课时学习二次根式的运算公式提供了知识基础.当然,毕竟是一个新的运算,学生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运算的熟练程度尚有一定的差距,在本节课及后两节课的学习中,应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控制上课速度和题目的难度. 学生自主根据课本,练习册学习,有疑问的标注出来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明晰概念;第二环节:探究性质; 第三环节:知识巩固;第四环节:知识拓展;第五环节:课时小结; 明晰概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性质(观察猜想,得出结论)----知识巩固----课时小结----作业;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明晰概念 问题1 :,,,,(其中b=24,c=25),上述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 问题2:二次根式怎样进行运算呢? 这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新问题. 都含有开方运算,并且被开方数都是非负数。 一般地,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强调条件:. 通过问题,回顾旧知,为导出新知打好基础
第二环节:探究性质 通过探究得出 , . 具体过程如下: (1)= ,= ; = = ; = ,= ; = ,= . (2)用计算器计算: = , =; = ,= . 问题1:观察上面的结果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2:从你上面得出的结论,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问题3:其中的字母a,b有限制条件吗? (1)6,6 20,20 , , (2)相等 相等 (a≥0,b≥0), (a≥0, b>0) 学生亲自计算,通过观察、猜想你,借助计算器验证得出结论,同时也为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作了很好的引导。 最终归纳出 (a≥0,b≥0), (a≥0, b>0).
第三环节:知识巩固 例1 化简 (1); (2); (3)。 三位学生上黑板板演 (1)72 (2) (3) 由于现在还没有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学生实际上并不知道化简的方向,因此,这里以例题的形式呈现了有关结论.
例2.化简: (1);(2);(3);(4); (5).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内容: (1)掌握并会运用公式:(a≥0,b≥0),(a≥0,b>0). (2)理解本节课中用过的数学方法:类比,找规律,归纳总结. 第五环节:作业 习题2.7第1、2题 学生自主练习 化简过程有何规律呢?希望学生得出:根号里面的数有一部分移到了根号外面,具体来说是能开得尽方的因数,开方后写到了根号外面.从而明确:被开方数若有开得尽的因数,一般需要进行化简. 通过对新学知识的回顾,总结得出,及时解答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有利于共同提高。
六、教学板书
2.7.1二次根式 一、二次根式: 例1 一般地,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例2 注:. 二、性质: (a≥0,b≥0), (a≥0, 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