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下地理 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八下地理 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1-08 22:1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和“长江三角洲的两翼”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位置、地形、交通、城市等地理概况。第二部分介绍了上海的地位及辐射带动作用。第三部分介绍该区域的重要城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交通及影响。
3.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认识区域优势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巨大成就,认识国家建设的发展,激发爱国情感,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基地简介。
【新课教学】
一、位置与范围
【探究一】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
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探究、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小结:1,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2,水是生命之源。仅从“水乡”、“鱼米之乡”的称号就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水”,指的是什么呢?对,就是长江。那么,长江对该区域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利:塑造肥沃的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路交通、发展水产养殖等。
弊:洪涝灾害、水体污染等等。
3,长江上游多流经高原、山地、盆地,落差大,水流急,宜于发展水电开发、林牧业、旅游业等;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江阔流稳,宜于发展航运、水产、种植业等。
学生各抒己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总结。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红楼梦》里有两句话,“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指的就是这个地区。时至今日,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又如何呢?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核心、两翼)
【探究一】认识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分布特点。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如上),找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功能城市及核心城市上海。?
小结: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探究二】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1.认识区域发展与“同城效应”。
小结: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流日益频繁。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即所谓“同城效应”。?
三、活动及巩固
有关课件、练习册的相应练习
四、作业
练习册有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