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区域范围以及主要的国家,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高温多雨的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并通过读图发现其农作物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1.强化位置的重要性。 2.强化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地图、强化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对相关课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增加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2.通过生活性地理情景的引入,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树立人类活动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东南亚的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十字路口”的位置特点。
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策略
紧扣新课标要求,在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具体学情的教学目标,同时在课标引领下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标准,而且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发展观。同时,教学环节的设计需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组织形式上侧重小组合作,这些教学策略将会非常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东南亚位置、气候和农业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以及东盟一体化等最新的热点问题导入新课,配以学生的指图练习,体现学习有用地理、学习身边的地理以及重视学生地图观察能力的教学新思想
师出示探究问题并提供相关地图:你知道东盟指的是哪些国家吗?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下面两幅图并交流,然后派代表到讲台上给大家指图说明,具体操作可以结合第二幅图指认第一幅图。
东南亚的位置和区域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图
生争先恐后到黑板指图,师给予评价。
师:有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盟所在地──东南亚。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我们的近邻──东南亚。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的“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节课的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出发,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充满活力,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索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讲授新课──创设情境,探索新知,体现过程和方法教学的思想
多媒体展示应关注的问题:区域的位置特点、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讲授新课──图释导学,问题引领,合作探究,体现过程和方法教学的思想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观察“东南亚的位置和区域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图”“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图”“十字路口的咽喉──马六甲海峡图”“东南亚的地形图”,感悟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师要求学生再次观察上面的“东南亚的位置和区域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图”和下面的“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图”“十字路口的咽喉──马六甲海峡图”, 以及教材上“东南亚的地形图”, 出示以下小组合作交流的问题:东南亚包括哪11个国家,哪个国家还不属于东盟成员国?哪些国家是内陆国、临海国、岛国?哪些国家和我国在陆地上接壤?东南亚主要包括哪两大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点?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图
十字路口的咽喉──马六甲海峡图
生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纠正。
师指图点拨提升东南亚范围、组成和位置特点:
1.范围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与我国山水相连;马来群岛在中南半岛的东南方,我们习惯上叫它南洋群岛。
2.位置
(1)纬度位置(10°S──23°26′N) :决定了东南亚大部分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比较大。
(3)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与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的位置,这种地理位置使得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4)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石油进口的重要性: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是我国从西亚进口石油最便捷的海上通道。
设计意图:区域位置和范围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读图用图的学习方法,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观察和根据地图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读图点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学习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学会位置特点的分析方法,对学生学会区域地理问题的分析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观察“亚洲气候分布图”,发现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和分布,思考其气候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师要求学生观察下面的“亚洲气候分布图”和教材上“东南亚的地形图”,并出示以下小组合作交流的问题:东南亚主要有哪两种气候?它们在东南亚是如何分布的?
亚洲气候分布图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启发引导,得出相关结论:中南半岛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马来群岛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师继续出示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的问题:请大家观察下图思考,图示A、B两地气候的特点是什么?假如你是A地的一位农民,应该在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在B地又该如何呢?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点拨、归纳、提升:A地位于中南半岛,属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应该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拓展延伸:6─10月盛行西南季风,是雨季;11—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是旱季);B地位于马来群岛,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应该随时播种,全年都有收获。
师继续出示探究问题: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对东南亚主要农作物的类型和分布又有什么影响呢?要求学生根据刚才的收获和以前所学的知识,先自己进行推理,然后查阅教材上的“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验证,小组成员间再进行合作交流。
学生展示交流成果,教师点拨提升:
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热带,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这两种气候都具有全年高温、降水丰沛的特征,有利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
1.水稻生长喜高温多雨,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东南亚气候高温多雨,耕地较少,人口稠密,这种自然和人文条件决定了水稻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并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2.湿热的气候条件,也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棕榈油、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
(1)泰国: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
(2)马来西亚:世界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
(3)印度尼西亚: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4)菲律宾: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教师出示反馈练习:假设你去东南亚旅途,就会有这样一个发现:东南亚人喜欢吃米饭,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带着刚才的学习收获,再次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点拨提升: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物产是影响居民食物结构的主要原因。
拓展延伸:老师多媒体播放东南亚丰富的物产景观图片,培养学生感悟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对新闻热点的关注热情很高,以稻米进口和暴雨洪灾引入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学习,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很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既顺利完成了知识目标的达成,又可以在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在教学中体现出方法教学的强大威力。教学过程的探究问题、反馈练习、点拨提升环环相扣,让学生在问题探索的情境中发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同时获得了相关知识。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们的近邻──东南亚的位置特点、气候与热带农业生产等相关知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东南亚“十字路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知道了东南亚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描述某地区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分析该地区自然影响人文等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交流反馈:看谁连的又快又准!?
?
教学反思:在对东南亚的学习中,我们在课堂上主要是用生活中的地理导入,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同时关注地图教学,重视探究问题下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方法和规律的感悟。
?
设计意图:有效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自觉性和智慧性的双重体现,它的作用在于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活动日益完善。每一节课后的反思得失,教师回顾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对其理性思考,为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