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学科
生物
课题
第18章 第1节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案例背景
教材分析
通过实验与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植物通过根吸水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保护森林及其他植被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和意识,认识绿色植物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关键是引导学生实验并观察,指导学生分析,探究、归纳和整理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⑴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及意义。⑵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过程方法
⑴能够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图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⑵培养学生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策略
主要采用谈话法,通过学生读图、观看视频,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交流表达,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⑴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⑵描述气孔的组成开闭原理
⑶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难点
解释气孔开闭原理
教学准备
制作PPT演示稿
教学过程(课时)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展示资料(投影片):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0Kg以上的水,大致情况如下表所示:
生长期中总吸水量
204228g
100%
作为组成成分的水
1872g
0.29%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
250g
0.12%
?
?
?
产生疑问:
⑴植物吸收的水分中大约99%的水哪里去了?
⑵水是从哪儿散失的?
阅读资料,
学生计算
贴近生活实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探索新知
新授
1.实验: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展示实验,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分析:
⑴塑料袋内壁上的小水珠哪里来的?
⑵比较两个瓶内水的液面高度是否发生了变化,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⑶你得出什么结论?
⑷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本实验类似的现象?
提问:水蒸气到底是从叶片的什么结构中跑掉的呢?
2实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⑴演示实验:1.取一片开始发蔫的菠菜叶,将其浸入请水中,用嘴含着叶柄的断面用力吹气,看实验现象 2.叶片放在烧杯中,加入开水后观察
⑵提问:气体是从叶片的什么结构中出来的?他怎样控制气体进出的?我们该观察叶片的上表皮还是下表皮
⑶组织学生实验
⑷引导学生认识气孔的结构,观察气孔开闭的情况
⑸观看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
.3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提问: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的水是能够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
为什么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
投影:(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水分的吸收和运输,促进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降低植物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强烈的阳光灼伤植物体)
4、水循环途径
引导学生看P74图,完成讨论题:
1.绿色植物通过什么器官吸收水分,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大气?又通过什么形式返回到地面?
2.热带雨林地区几乎每天都会下雨,昼夜温差不是很大,而沙漠戈壁地区去却有:早穿棉袄午穿纱“的说法。这是为什么?
3.为什么说保护好现有的森林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是调节气候、减轻干旱一项重要措施?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测定蒸腾作用的实验结果并描述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和交流,得出蒸腾作用的概念。
思考
⑴观察到:有气泡从叶片中冒出来,下表皮上冒出的气泡多。
⑵学生讨论实验注意点。
⑶制作叶表皮的临时装片并用低倍镜观察,画图(见P72方法,然后对照书P84信息库)
⑸比较保细胞与其他细胞的不同,认识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的关系、控制原理
讨论、交流、归纳蒸腾作用的意义
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识图分析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知识运用
问题
1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
2炎炎夏日,人的皮肤如果长时间曝晒会被晒伤而植物不会因为气温过高而被灼伤,为什么?
3移栽植物时,为什么要去掉一些枝叶,还放在傍晚?
积极思考
体验思考
巩固新知,活学活用。
拓展提升
问题:
1.白天植物进行哪些作用,夜晚呢?
2.蒸腾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供思考机会,拓展知识面。
回顾反思
看录像,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哪些启发?
每组派代表谈感受,认识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的意义。
通过归纳,不断思考和反思,巩固所学,同时培养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
随堂练
补充习题
选作
培养学生通过掌握知识点,熟练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1.蒸腾作用
2.部位(气孔)、开闭原理
3.水循环
教后小记: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课堂是生活,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师生一起走过的生命历程。
基于以上的理念,我在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从学生做数学题引入:先请学生估算一个玉米棒有多重?接着告诉学生一整棵玉米重4斤,玉米一生从土壤中吸收水400斤,请算一算:玉米一生中,至少有百分之多少的水没有供它生长?算完学生就有疑问了,这么多的水哪去了呢?由此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顺利进入新授内容。
2.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时,注重了问题设置的有效性,例如⑴蒸腾作用主要与植物哪个器官有关?(根、茎、叶、花、果实、种子)⑵水蒸气是从叶片的什么结构散发出来的?⑶还有什么气体可以从气孔进出?在讨论蒸腾作用的意义时,设置⑴水分由低处向高处流,是什么原因?在水分吸收向上运输的 同时,还有什么物质会随水一起吸收运输?也就是 ⑴所提问题的指向性越具体,学生思考就越明确,教学效果就越好;⑵问题应该简要而综合,让学生有思考的必要;⑶多用“为什么”、“怎样”等有一定挑战性的字眼创设的问题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讨论和参与学习。
3.从学生的参与情况看: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程度很大,从课前“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 的实验准及进行探究性实、引入课题时学生的计算、课堂中全体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叶表皮的气孔”、现象交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讨论、交流、评价方案的优缺点,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完善实验方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自动探索,学会与他人合作,体现了生态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也实现了杜威的教学思想:“做中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使知识得以升华。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放心学生,尽量不重复学生的回答,只做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