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08 23:1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宋 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
统编版 四年级下册
新知导入
学习目标
1、会认“锄、剥”两个生字,会写“茅、檐”等六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新知讲解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南宋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持抗金,但不被采纳,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闲居。
词和词牌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它兴
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
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
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
文学常识
新知讲解

“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来的词,分为上下两片。
“村居”—— 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yán
mèi
ǎo
wú lài
péng
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
bāo
新知讲解
茅檐 低小,溪上 青青草。
茅檐:茅屋 ,茅屋的屋檐。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
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
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这句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茅檐、小溪、青草
新知讲解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酒,亲
热地在一起悠闲自得地聊天。
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
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互相说喜爱要好的话。
翁媪:老翁和老太太。
新知讲解
大儿 锄豆溪东,中儿 正织鸡笼;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
新知讲解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是那么调皮地玩耍,
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儿童的顽皮可爱。
新知讲解
重点赏析
(1)作者知道“白发翁媪”是谁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作者不知道他们是谁。从“谁家”两个字可以看出来。
新知讲解
重点赏析
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作者心里又想些什么呢?词中哪个字提现出来?
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新知讲解
重点赏析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喜”字不单解作“喜欢”,它可以说是词的点睛之笔。
小儿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
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
小结
作者着重描写了什么场景?
  白发翁媪的谈话,大儿锄地,中儿织鸡笼,小儿剥莲蓬。
  古代的诗词,语言很精练,内容很丰富。阅读时,不会像阅读一般的文章那样一看就懂,必须反复地阅读、思考和吟诵。
课堂练习
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平常的农村景物组合在一个画面里,通过翁媪______,大儿______,中儿______,小儿______,把充满生机、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茅檐


聊天逗趣
锄豆
织鸡笼
剥莲蓬
古诗欣赏
西江月
辛弃疾 ?宋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想想本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描写了农村美丽的风光,透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作业布置
1 、根据词的意境,画一幅田园景象图。 2 、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 字的短文。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小溪 青草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