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 科学教案与反思 3.4 日食和月食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 科学教案与反思 3.4 日食和月食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1-09 11:5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日食和月食
【教学目标】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2..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并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单元的第四课,作为小学生来说,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此课要从学生熟悉的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以及刚学过的月相现象,以及历史上发生的与日食有关的事件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采用模拟实验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板书,让思维过程可视化,以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课件(含视频),乒乓球、篮球、排球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太阳早晨从东边升起,傍晚时才从西边落下,你们见过她在白天突然消失的现象了吗?课件出示,板书“日食”。
2.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2014年4月15日那天,也就是农历的三月十六的那天晚上,在西半球的阿根廷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日食和月食是怎么回事,它是怎样产生的?(完成课题板书)
4.(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5.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6.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7.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谈话: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要注意:
(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
(2)如何做实验 ?
3、进行模拟实验:篮球代表太阳,排球代表地球,乒乓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乒乓球绕排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
1.学生观看教师用三球仪演示,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观看课件,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用简单文字板书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3.日食有三种: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四、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六、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板书设计:
4、日食和月食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教学后记: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
《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中的第四课。本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日食”;第二部分是“月食”。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梯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认识到三个天体进行的位置关系,认识日食月食的成因。本人在教学这课后,有以下收获:
理清教学思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我是按这样的思路来设计教学环节的:认识日食现象-----根据现象推想是什么物体挡住太阳射到地球上的光,这个物体有什么特点------综合这个物体的特点,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日食成因模拟实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了解三个天体的位置变化)------观看日食成因视频------分析日食成因-----总结日食成因------在学习日食的基础上,推测和证实月食的成因。从现象—推想—证明—总结,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考的路线,降低思考的难度。又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
2.设计模拟实验,再现三球运动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月球又围绕地球公转,这三个天体处在什么位置时,月球才会挡住太阳射到地球上的光?我们请三个同学分别拿着大小不同的球代表太阳、地球、月亮三个天体,让地球绕着太阳,月球绕着地球在缓慢运动。这时学生就会发现,当月球绕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且三个天体正好排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才会挡住太阳射到地球上的光,也就是说,只有当三个天体在同一直线时,才有可能发生日食。
3.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全面分析总结日食成因
学生完成模拟实验后,对日食的成因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时,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手段,通过播放视频,穿越时空,再现三个天体在宇宙中的运动。让学生全方位的观看三球的运动变化,最后将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 的这一场景锁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是三个天体排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才挡住了太阳射到地 球上的光。还可以发现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这个时候。
4.利用板书,使思维结果可视化
学生认识了日食的成因后,如何让学生将日食的成因用简单的文字表示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我设计了这样简单的板书:
日食:太阳→月亮 地球
即:日食的成因是当月亮转到太阳、地球的中间,如果三个天体排成一条直线时,月亮就挡住了太阳射到地球上的光,就发生日食。这样的板书简单明了,既让学生知道日食是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又让学生了解到发生的条件是三者必须排成一条直线。
5.以日食成因为基础,推测证实月食成因
有了日食的学习基础,让学生来推测和证实月食的成因就相对较为容易。我们只需出示月食成因图,就可以让学生来推测月食的成因,若有多一点的时间,再让学生做模拟实验,再用简单文字表示。 那么关于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就了如指掌啦。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如果我们多准备一些教具,做到四人一组。而且让学生在比较开阔、黑暗的教室里完成,那效果绝对更好。这是因为:让每人实际的体验,比只让少数人完成后讲他们所看到的现象更好。另外,在黑暗的环境中做这个模拟实验,不但让学生知道日食的成因,还让学生知道发生日食时,不是全球黑暗,而是只有处在月亮影子里的人才看不到太阳。还为他们认识日食的种类提供了更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