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三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教学目标:
1.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的现象的解释
(2)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 学 过 程
第1课时
一.引入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几千年来人们对遗传现象的总结。后代的许多特性与亲代是相同或相似的,像你们出去,总有人说你和妈妈长得像还是和爸爸长得像吧。就像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见,遗传有它一定的规律。那么这个规律是什么呢? 我们来看一下课本P2的问题探讨,人们曾经认为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性状就是指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像花瓣的颜色,植株的高矮、水稻的抗性:抗旱,抗涝等,这些都是性状。(课件一)如果按照这种融合遗传的观点,这种红色的牡丹和白色的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将会是什么颜色?(学生讨论回答,粉红)你们认为这种融合遗传的观点是正确的?(引导学生,举例身边符合和不符合融合遗传的现象,例如身高,姚明父亲身高2.08米;母亲身高1.88,姚明2.29;双眼皮;卷发)可见性状的遗传并不是融合遗传解释的那样。那么性状是由什么来控制的 他们在细胞中是怎样存在的 他们又是如何传递给后代的呢
在140年前,孟德尔做了杂交实验,成功的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解释了这些问题。孟德尔为什么能揭示这一科学奥秘?来看一下这四句话“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结合这四句话,引导学生了解孟德尔的生平)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中,最成功的是豌豆的杂交实验。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呢?豌豆是一种两性花,什么是两性花呢?就是雄蕊和雌蕊在同一朵花上,而且它在开花之前就已经完成授粉了。没开花时,豌豆的花瓣始终紧紧地包裹着雄蕊和雌蕊,这样在开花前,外面的花粉是进不去的。所以他的花粉会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的柱头上,同时也不会受到外面花粉的干扰。这样在自然状态下,豌豆一般都是纯种的,使得结果可靠。我们把豌豆这种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做自交。那么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做?异化传粉。在异化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用♂表示;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用♀表示。进行豌豆的杂交实验时,我们就要对豌豆进行异花传粉。那在做杂交实验前,母本必须要做什么处理?为什么?(去雄,自花传粉干扰实验)在花未成熟时,用剪刀母本的雌蕊全都剪掉,这一步骤叫做去雄。用一纸袋把去雄后的花套起来,目的是防治其他花的花粉落到柱头上,这一步骤叫套袋。等到雌蕊成熟的时候,采集另外一成熟植株的花粉,可以用毛笔将花粉扫落,收集在干燥的小纸盒中。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进行人工授粉了。把套在母本上的袋子解下来,用毛笔把收集花粉涂抹在母本的柱头上。然后再用知道把授粉后的花套起来,也是为了避免其他花粉落到上面。你们看,人工异化传粉要做这麽多的工作,如果花很小的话,操作起来不方便。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豌豆植株还有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例如,豌豆植株中有高茎的,也有矮茎的。高的有1.5到2.0,矮的只有0.3.这个看起来区别特别明显,一目了然。还有(课件)像种子形状有圆的、皱的,子叶颜色有黄的,绿的。等一些差别的性状。像这样,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我们人身上也有很多相对性状,比如(课件)。强调是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不同的表现类型。做个题目巩固(课件)。豌豆有这么多对的相对性状,在结果分析的时候岂不是眼花缭乱,孟德尔就化繁为简,对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进行研究。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那么孟德尔是如何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来揭示分离定律的?我们来看一下,孟德尔首先对高矮这对性状进行研究。
他将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做为亲本进行杂交。在遗传图解中,我们用P来表示亲本,符号X来表示杂交。这里我们用纯种高茎豌豆作为母本,纯种矮茎豌豆作为父本,那么杂交以后产生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大家认为在F1中,豌豆的茎高会是怎么样的呢?在孟德尔的实验中,F1只有高茎的。为什么在F1中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的呢?孟德尔也很纳闷。他又用F1自交。用符号OX表示。结果在第二代,简称子二代,用F2表示,这么样?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矮茎在F1的时候不是没有了吗?怎么现在又出现了呢?可见,矮茎在F1中并不是没了,而是隐而未现,躲猫猫给藏起来了。我们把在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如矮茎。而在F2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刚刚我们是以纯种的高茎豌豆做母本,纯种矮茎豌豆做父本。那么反过来,以纯种矮茎豌豆做母本,纯种高茎豌豆做父本呢?结果会怎么样?对,还是不变。如果我们把以纯种高茎豌豆做母本,纯种矮茎豌豆做父本叫做正交的话,那么反过来以纯种矮茎豌豆做母本,纯种高茎豌豆做父本就叫做反交。正交和反交是相对而言的,也可以把纯种矮茎豌豆母本的叫做正交,那么纯种高茎豌豆做母本也就是反交了。
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这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是个别的,还是普遍的呢?要怎么来知道它是必然还是偶然的?就要多做,做了很多很多之后,它还是这种现象的话,那就是必然的。那怎么来知道他是个别的还是普遍的呢?对,就是找别的性状来做!嗯,大家和孟德尔想法是一致的哈,都有当科学家的潜质哈。所以孟德尔用了八年,做了很多杂交实验,还对豌豆的其他6对相对性状进行了研究。他对得到的那些F2中的高茎植株和矮茎植株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在得到的1064株F2植株中,有787是高的,277是矮茎的,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1。其他六对的实验结果也和茎的高度相似,也接近于3:1。(课件)看来,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交后代中按一定比例分离呢?
孟德尔认为,在生物体细胞内有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后来改称为基因。为了表达,用英文字母表示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遗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遗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孟德尔认为控制性状的基因在生物体体细胞中是成对的,例如,纯种的高茎豌豆体细胞中,有一对大d基因。纯种的矮茎豌豆体细胞中有一对小d基因。生物有性生殖。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因此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经过受精作用,雌雄配子结合。合子中的基因又恢复成对了,由合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的体细胞内又有成对的基因了。F1自交会产生几种配子呢?孟德尔认为在杂交体细胞内,基因不融合,是独立的。因此F1形成的配子就有两种,一种含有大d基因,另一种含有小d基因,雌雄配子都是两种,而且两种配子的数目相等。F2有几种基因组合呢?我们看,雌雄配子之间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F2的基因组合有三种,依据性状的显隐关系,可以写出性状的几种表现。我们来统计一下,F2中各基因组合的比例和显隐性状的比例。在F2中,出现显性性状的概率是四分之三,隐性性状是四分之一。因此高矮性状的分离比例是三比一。
回忆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过程,孟德尔假说和“融合遗传”观点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在生物体内控制性状的基因是成对的,在形成配子时成对基因分离。在孟德尔提出这一假说时,生物学界还没有认识到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孟德尔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个出现,这是超越自己时代的一种非凡的设想。但是这种假说是否成立呢?遗传因子分离,配子随机组合真的能出现三比一的结果吗?下节课中我们讲解答这两个问题,请大家回去预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