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岳麓版?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第2课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一个人,一本书】留日作家李镝(日名樱雪丸)著 中国人都有很深的日本心结,不管我们恨它,还是爱它,都必须正视它! 观看“图说历史--中日千年交往”
【说一说】千年来日本对华态度有哪些变化?变化背后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一衣带水;历史悠久;交往密切;
有战有和;互相影响;一、追溯? 中日千年交往? 建构时空观念【一艘船,一首诗,一座碑,】 《哭晁卿》----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展区,一艘停泊于园区黄浦江面的“遣唐使船”西安兴庆宫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为重现历史,日本角川文化集团投入巨资,实施“遣唐使船仿制计划”。历史专家和工匠们反复考证史料、研究细节,按照当年尺寸和结构,最大程度重现了遣唐使船的历史原貌。 史料是还原和重构历史的证据。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是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是历史学科的必备品格。
史料可根据可信度分为第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和第二手史料secondary source。也可以分为:实物遗迹类; 文献文字类; 传说口碑类;风俗文化类;图画图像类等史料。二、探寻? 日本唐风时代? 运用史料实证 【讲一讲】 翻 转 课 堂
?7至9世纪日本的“唐风时代” 讲解人:张宇飞
?日中文化交流的“遣唐使者 ” 讲解人:尹龙泉
?还原历史深处的“大化改新” 讲解人:王艺飞
二、探寻? 日本唐风时代? 运用史料实证中华文化圈(唐文化圈)中华文明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中华文化特征的区域性文化体系
1、630-895年的近300年间,日本朝廷共派出了19次遣唐使,每次使团的船队大体四至六艘,大使以下的留学生和水手约四五百人。
2、史料可查的人物有:小野妹子、南渊请安、高向玄理、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慧果和尚、空海和尚等。田中健夫、石井正敏等著
日本东海大学出版会 文献史料大化二年(646年)在中臣镰足和高向玄理等人支持下,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为何改新?如何改新? 孝德天皇
年号“大化”文献史料(可信的第二手史料)
材料一:大化前夕,上自王族,下至豪强,占领“国县山海林野池田”,贫民百姓无可立足,大批劳动力成为王族、豪族等有势之家的私有民。豪族之间互相争战,自立为强,并且藐视大王和朝廷,自己修筑宫殿、园陵。
——日本当代史学家 井上清《日本历史》
材料二: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古史《日本书纪》
材料三:他们(遣隋、遣唐使)都关注隋唐那种有深远理想的政治制度和完备的统治方式。回国后,他们宣传切身体验到的唐朝势力强盛的情况,使国内有识之士认识到,那就是改革的样板。 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只需等待改革的发动人物。
—— 日本当代史学家 坂本太郎《日本史》[日]井上清著,闫伯玮译
陕西人民出版社1、为何“改新”?文献史料(可信的第二手史料)
材料一:《改新之诏》是日本参照中国唐朝制度,制定出4条新制度:改私地私民为公地公民;确定国、郡、里地方行政制度,由朝廷派遣国司、郡司掌管地方行政;确定户籍、记账制度,实施《班田收授法》;确立租、庸、调的税收制度;律令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
——《日本历史文化词典》南京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 新政最重要的内容是废除贵族所拥有的土地和人民,归属于国家。人民被授予一定面积的田地,由此成了独立自营的农民;农民的赋税负担也得到改善。……7世纪后期的几位天皇进行了制定律令的尝试, 以大唐国为模式的法制齐备的天皇制国家,就名副其实地形成了, 以后日本朝着建设文化国家与法治国家的方向前进。
——坂本太郎《日本史》
材料三:大化革新和律令制尽管遗留下氏姓身份制的残余,但却达到了进步的国家形态,和统一的中央集权,这就构成了日本古代文化之花盛开的条件。 ——井上清《日本历史》 [日]坂本太郎著
汪向荣 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如何“改新”?有何意义?大化改新内容经济公地公民制租庸调制班田收授法政治建立
官制二官八省制国、郡、县制制定律令教授论语租庸调制均田制三省六部制 郡 县 制
中央集权制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思想神化天皇重点
突破文明交流互鉴【记一记】大化改新的历史意义?
?给日本历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短时间内跳跃式地实现了一次重大飞跃;
?是“学习先进文化”类改革的成功范例。(改革派拥有实力、顺应潮流、得到支持、措施得当)重点
突破【记一记】西安青龙寺 樱花 材料一: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技术、文艺、建筑、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只要是唐朝物品不论什么都要尽快地输入进来,由此来显示日本也是不次于唐朝的文明国家。
日本史学家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中说:“无论律令政治还是学问艺术,都是照搬唐朝的样式或者稍作增删,人们认为唐文化具有最高水平,尽早达到那样的水平,是当时的共同目标。这和明治时代把欧美文化视作最高价值,希望尽快吸收学习完全一样。
材料二: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而是天皇“万世一系”。……平城京虽全面仿效长安,甚至可以说是长安的缩影,但它与长安却有一个重大差异,这就是没有像长安那样的城墙。
——摘编自岳麓版 “重大改革回眸” 教材13页及井上清《日本历史》26页 这两则材料矛盾吗?日本民族对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抱什么态度? 不矛盾,各自讲出了日本学习中的两个方面。日本民族非常善于全面学习外来先进文化;但也并非全盘照搬,而是有所选择,鉴别吸收;并注重与本民族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还进行创新,逐渐形成本民族的独特文化。【议一议】三、展望 ? 文明和合交流 ? 树立家国情怀 何为家国情怀?能够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尊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2017版历史课标标准文科生要有价值关怀,人文情怀! 【一道真题,一种理念】【练一练】变式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遣唐留学生中最出色的一位,十九岁饱经航海艰险抵达长安,被大唐的文明和典籍深深吸引,每日静心苦读,几年后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入仕为官。他和李白、王维同朝任职,关系亲近。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和日本历史上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史论结合)示例:观点:中日两国古代文化交往源远流长
史实:两汉赐印;隋唐遣隋(唐)使,仿唐制大化改新;明清贸易交往密切,近代赴日留学潮等。 其他角度:
观点:和平交往是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往的重要方式
观点:东亚各国文化使者为文明交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观点:古代中国对外交往既造福自身又贡献于世界◆日本民族强烈的忧患意识
◆日本民族好学善学的精神【一种隐忧,一个反思】中国人应当向日本学习什么?又要警惕什么? 警惕:第一,“岛国心态”,缺乏对他国、对世界负责的意识; 第二,“强者崇拜心态”,只认强弱,缺乏善恶判断。永远的邻国,对手?朋友?亚 太 大 国,争端?合作? 中国人的答案:
文明和合交流,
实现互利共赢! 中华文明
求善文化,求和文化,修德怀远,亲仁善邻!
日本民族呢?【唯物史观?客观辩证】
作业: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查资料,写一段“我预测的21世纪中日关系走向” 的小短文。 结语: 我们为什么要读日本史?这世界上也许再无第二个国家与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咬合得这么紧密。谈论这个邻邦,努力看清“弹丸之国”为何能产生150位诺奖获得者,为何又能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前三强,这样,才能让我们自身变得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