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第17课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美苏关系2018年2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朝鲜实施“史上最重”制裁。2018年6月12日上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举行首次会晤,双方握手致意。这是在任的朝美领导人数十年来首次会晤及握手。英国首相巴麦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美苏对抗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美苏缓和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美苏对抗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美苏缓和美苏关系演变示意图战时盟友针锋相对国家利益
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全球战略 美苏两国关系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全面对抗有限合作材料一 70年代时,美国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下降到40.8%,对外出口总额下降到13.7%,黄金储备只占9.7%。……由于深陷越南泥潭,美国政府的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下降, ……西欧和日本的崛起,逐渐成为美国在国际贸易、金融等领域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政治上也与美国相抗衡。
——摘编自《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经济实力衰落、国际影响力下降、多极化的趋势冲击美国霸主地位。材料二 美国不再负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鼓励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从实力地位出发,以谈判为手段,调整与苏联、中国等国的关系。
——尼克松主义在外交政策上,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美国的选择材料三 经过勃列日涅夫工业管理上的改革,苏联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国民收入增长速度高达7.2%,但军备竞赛造成了苏联国民财富的大量浪费。……1972年美国拥有各类战略武器总数为2165件,苏联则达到2227件。苏联一举在核武器数量上超过美国,取得了与美国的核战略平衡。
——摘编自《对话与对抗》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军备竞赛耗费财力物力;军事实力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材料四 缓和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
——勃列日涅夫在对美外交政策上,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苏联的选择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带来了什么?变化的实质?缓和与对抗是外交政策工具,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国家利益1972年5月29日1972年12月21日1973年10月30日1975年7月30日美苏签署《美苏关系基本原则》强调:“和平共处,防止核战争爆发。”《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之间关系的基础条约》签订,双方确立了正常的睦邻关系。中欧裁军会议召开,提出多种裁军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欧洲在军事上的安全欧安会签署了《赫尔辛基宣言》,促进东西欧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加强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欧洲的安全。1972年6月19日美苏签署《防止核战争协定》。强调“避免使用武力,通过协商以缓和紧张局势。美苏缓和欧洲对峙
缓解70年代大事年表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147个国际奥委会成员,65个国家拒绝参与,16个国家没有在入场式上打出本国国旗。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包括苏联在内的19个国家以“参赛人员安全得不到保证”为由拒绝参加。“不完整”的奥运会材料五 美国国防经费增长缓慢、军备竞赛落后,与苏联相比丧失了绝对优势。而在第三世界,美国同苏联的争夺也处于下风。这些都影响了美国的国际地位,民众也对国力下降、经济和社会危机潜伏的情形愈加不满。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为了捍卫领袖地位,放弃缓和的政策,对苏联采取攻势。
——摘编自《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阅读教材第二目和材料,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今天听我讲阅读教材第二目和材料,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今天听我讲苏入侵阿富汗“卡特主义”里根提出“新遏制政策”美苏再次进入对抗局面武力遏制苏联各种手段遏制谈判施加压力美国丧失绝对优势美国国际地位衰落同苏争夺第三世界苏联积极
进行扩张 20世纪80年代,苏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4550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苏联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甚至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但国防开支占国家预算的比重为50%,不计代价的发展国防实力,耗尽了苏联的力量,造成了苏联的社会矛盾和危机。
——《美苏冷战与苏联经济的崩溃》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对抗带来了什么?——据《世界现代史》 猜猜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是如何调整与美国关系的?苏联经济困难新思维寻求与美国的合作不干涉东欧缓和再度对抗有限缓和 1987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有限缓和时期。 1989年10月,匈牙利布达佩斯出现民众示威游行,原有社会制度发生变动。1989年波兰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标志着波兰政治经济体制的剧变。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政变。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被枪决,政权更迭。 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 “天鹅绒革命”,政权发生变更。东欧剧变1989年10月,东德出现几十万人的反政府示威游行。 1989年11月,东德政府宣布开放柏林墙和全部边界,数以万计的人群涌入西柏林。1990年8月31日,东德和西德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德国重新统一。德国统一
(1985—1991年任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 推行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效果,苏联经济继续下滑。
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最终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苏联进入紧急状态。1991年8月21日,戈尔巴乔夫控制局势,但24日宣布辞去苏共总书记。1991年12月21日,11个共和国领导人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宣布苏联不复存在。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拒绝执行亚纳耶夫的命令,号召举行政治罢工。苏联解体 “冷战”格局结束 1991年12月21日
苏联国旗降下来再也没有升上去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美苏对抗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美苏缓和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美苏对抗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美苏缓和美苏关系演变示意图问题探究: 请结合史实概括说明影响美苏之间关系变化的因素? 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国际局势 外交政策 个人因素缓和与对抗都是美苏争霸的手段 国家实力到90年代初的近半个世纪里从20世纪50年代美苏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及其盟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斗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原子弹重型轰炸机潜射导弹洲际导弹氢弹核潜艇军用卫星世界笼罩在核战争的威胁之下柏林墙越南战争朝鲜战争朝鲜1000万人家庭破散越南:《战火中的小女孩》柏林墙:隔墙望亲人科技的进步制衡下的和平第三世界的崛起两强相争又相互克制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追求本国利益同时也应该兼顾他国的利益建立平和、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