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西藏那曲二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PDF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西藏那曲二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PDF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08 22:0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 学年西藏那曲二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1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载. 载.重 载.体 风雪载.途
B.勉强. 牵强. 强.壮 强.颜欢笑
C.塞.车 堵塞. 搪塞. 闭目塞.听
D.数.说 数.落 定数. 数.见不鲜
2.(3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儒以沫 卓有成效 姗姗而来 滔滔不决
B.情有独衷 扑朔迷离 孤注一掷 凭心而论
C.惊世骇俗 默守成规 景然有序 挑拨离间
D.战战兢兢 谆谆告诫 枉费心机 与日俱增
3.(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莫名.(说出)其妙 平白无故.(故事) 同甘.(甜)共苦
B.恩将仇报.(回报) 欺世盗名.(占有) 死得其所.(处所)
C.微不足道.(谈起) 旁若.(好像)无人 浅尝辄.(就)止
D.义愤填膺.(胸) 安之若素.(过去) 不期.(日子)而遇
4.(3分)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锦鲤”“官宣”等词语从众多新词中脱颖而出,获评 2018年度十大流行语。
B.现在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已蔚然成风,再不治理就会带来严重后果。
C.越是大智者越有自知之明,决不会被赞誉冲昏了头。
D.春节期间,在泰州老街、桃园、望海楼等景区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让人
们流连忘返。
5.(3分)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为了我们能健康成长,老师除了给我们传授文化知识,还常常_____地教育我们要
学会做人。
(2)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光孝寺、镇海楼、陈家祠这些_____的建筑令中外游客
赞不绝口。
(3)蒲松龄的《狼》叙述了一位屠夫智斗恶狼的故事。故事启发我们遇到危险要_____
才能摆脱困境。
(4)我一时说错话,原以为他听了会大发雷霆的,想不到他却 。
A.苦口婆心 朴实 看风使舵 不以为意
B.苦心孤诣 古朴 见机行事 不以为然
C.苦口婆心 古朴 见机行事 不以为意
D.苦心孤诣 朴实 看风使舵 不以为然
6.(3分)下列各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B.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紧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
C.她仿佛听见了自己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D.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7.(3分)下列括号中的缩句,不符合原句基本意思的一项是( )
A.水在人体内携带着许多溶解或悬浮的宝贵化学物质。 (人体内携带着化学物质。)
B.随着摇曳的灯光,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之中。 (思绪回到了往事
之中。)
C.那翠绿的叶片、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叶片、繁花带
来春光。)
D.一架银白色的飞机在蔚蓝的天空中飞行。 (一架飞机飞行。)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部小说成功的塑造了江华等人的英雄事迹。
B.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
C.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和工期都十分紧张。
D.通过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活动,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9.(3分)下列各项中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走对?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B.“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做最后的冲刺。”
C.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D.《颜氏家训》在中国广为人知,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
10.(3分)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它们,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
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②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
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
③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④最后要学会做点读书笔记,可以抄名言,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
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⑤还要注意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读精彩部分和难
点部分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
A.①②③⑤④ B.①③②⑤④ C.③②⑤④① D.③②④⑤①
1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
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
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注释]:①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
(1)下列各项给文中划线句子划分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B.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C.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D.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2)对文章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担心 B.遂:成功 C.皆:都 D.去:离开
二、阅读理解题(本题共 1 小题,每小题 24 分,共 24 分)
12.(24分)(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①古人说:“千秋万岁名,不如少年乐。”也还记得袁子才的一句名诗:“不羡神仙羡少年。”
这都是至理名言。别的不用多说,在北京的夏日,看着听 着娃娃们唱歌,就使人感到有
说不清的乐趣。
②为什么说夏天呢?因为五月端午之后,天气渐热,万物生发,人们都换上 夏衣,男孩
子小褂、汗背心、短裤,小姑娘也是花小褂或者花裙子。孩子们 都在户外玩,有趣的事
情多了,所以夏天的儿歌也特别有情趣。
③夏天天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用不着等什么“油然作云,沛然作 雨”,头顶
上一片黑云,西北风一卷,“噼里啪啦”就下起来了。小孩们欢喜地 在小院中乱跑,大
人在屋里、廊子上还喊不应。这时就会有一首动听的儿歌:大 头,大头,下雨不愁,人
家有伞,我有大头!
④反复地唱,欢蹦乱跳,十分顽皮。
⑤夏天雷阵雨来了,又是风,又是雨,小小的三合院、四合院似乎都是一个 避风港,每
间屋子似乎是一条小木船,在风浪中震撼着。母亲抱着被子,从窗眼 里望着外面的雨,
唱着儿歌道:风来了,雨末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
⑥至于为什么是“老和尚背着鼓来了”,却没有人注意,只是这样说。后来 看到老先生
们写的儿歌的书,说是“背着谷来了”,这可能是南方的说法,而北 方仍然是读“鼓”
的。难道说北京夏天的儿歌只是这两个吗?不然,北京夏天还 有一个最美的儿歌,那是
其他任何地方也没有的。
⑦几场好雨过后,小小的四合院中,都是花花草草,绿油油的、香喷喷的、湿漉漉的。
在当院荷花缸、大水缸外面,在各屋的马头墙角上,在大树的根 部……都有小小的蜗牛
翘着两只小小的肉角在爬行。这个背着半透明躯壳的小动 物,永远不会担心没有房子住,
或为分不到房子、交不出房租而发愁,它永远是那样善良而悠闲地、像诗人散步般的爬
行着。北京话很奇怪,因为没有水牛,所 以语言中没有“水牛”的词汇,却把蜗牛叫“水
牛儿”,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小 不点,写出来两个字完全一样,这不要说外国人翻译起
来容易弄错,就是外地人 听到恐怕也会弄不清楚。它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孩子们把它
轻轻地拿在手中,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盼望着它的触角快点伸出来,抑扬而深情地唱
道: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儿噢!你爹你妈,给你买烧羊肉吃噢﹣﹣
⑧妙就妙在似通非通之间。
⑨我在北京做小学生的时候,已过了玩水牛儿的年龄了,但我听惯了妹妹们 和同院小孩
玩的时候的歌唱声,我多么爱听这首美妙的儿歌啊!
(1)根据①自然段的内容,使人感到有说不清的乐趣的原因是
A.古人说的话
B.袁子才的一句名诗
C.至理名言
D.看着听着娃娃们唱歌
(2)第⑥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3)第⑦自然段中,下列哪一项不是对花花草草的描写?
A.绿油油的 B.小小的
C.香喷喷的 D.湿漉漉的
(4)与第⑦自然段对蜗牛的描述不相符的一项是
A.翘着两只小小的肉角 B.背着半透明躯壳
C.担心没有房子住 D.善良而悠闲地爬行
(5)第⑦自然段,为什么“外国人翻译起来容易弄错,就是外地人听到恐怕也会 弄不
清楚”?
(6)本文描写了几个唱儿歌的场景?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7)第⑨自然段“我多么爱听这首美妙的儿歌啊!”这句话表达了“我”哪些情 感?
(8)下列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文 B.散文
C.传记 D.童话
(9)给本文拟一个题目。
三、作文(40 分)
13.(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惜”的释义如下:①爱惜:珍~.~寸阴。~墨如金。②可惜;
惋惜:痛~.③吝惜;舍不得:~别,~力,不~工本。
【惜别】舍不得分别。
【惜阴】爱惜光阴。
【惜老怜贫】爱护老人,同情穷人。也说怜贫惜老。
【惜墨如金】指写字、绘画、做文章下笔非常慎重,力求精炼。
【惜福】指珍视自己的福气,不过分享受。
参考以上材料,任选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 600字
②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⑤不得抄袭和套作。
2019-2020 学年西藏那曲二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 11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载. 载.重 载.体 风雪载.途
B.勉强. 牵强. 强.壮 强.颜欢笑
C.塞.车 堵塞. 搪塞. 闭目塞.听
D.数.说 数.落 定数. 数.见不鲜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
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技巧进行辨析,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台词义、词性进行。
【解答】A.读音一样,都读 zài;
B.qiǎng/qiǎng/qiáng/qiǎng;
C.sāi/sè/sè/sè;
D.shǔ/shǔ/shù/shuò。
故选:A。
【点评】注意常见多首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
(1)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
(2)多音多义字,掌握“音随义转”的原则: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从词性上区别,
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注意记少不记多,记住一下常考的字音
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以及词语的词性角度入手解决问题。
2.(3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儒以沫 卓有成效 姗姗而来 滔滔不决
B.情有独衷 扑朔迷离 孤注一掷 凭心而论
C.惊世骇俗 默守成规 景然有序 挑拨离间
D.战战兢兢 谆谆告诫 枉费心机 与日俱增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 A.字形
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
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
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解答】A.“相儒以沫”中“儒”应改为“濡”;“滔滔不决”中“决”应改为“绝”;
B.“情有独衷”中“衷”应改为“钟”;“凭心而论”中“凭”应改为“平”;
C.“默守成规”中“默”应改为“墨”;“景然有序”中“景”应改为“井”;
D.全部正确。
故选:D。
【点评】形近字有以下情况应掌握:
1、音同而又形似的字,这类字与上节谈到的同音误记误写有交叉现象。
如把“璧”(完璧归赵)写成“壁”;把“毖”(惩前毖后)写成“毙”;把“措”(不知所
措)写成“错”;把“恻”(恻隐之心)写成“侧”等等。这种误写,多为以常见字代替
次常见字,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或者是阅读时粗心大意,忽略了两个字的区别,或者
是阅读量少,造成文字积累量不足。
2、单纯形似而造成误记。
比如“徒”与“徙”,“茶”与“荼”,“刺”与“剌”,“蒿”与“篙”,“管”与“菅”,“苔”
与“笞”,“裁”与“栽”等等。
3.(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莫名.(说出)其妙 平白无故.(故事) 同甘.(甜)共苦
B.恩将仇报.(回报) 欺世盗名.(占有) 死得其所.(处所)
C.微不足道.(谈起) 旁若.(好像)无人 浅尝辄.(就)止
D.义愤填膺.(胸) 安之若素.(过去) 不期.(日子)而遇
【分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和正确选用,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
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好的问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实词的使用与辨析;
虚词的使用与辨析;熟语的使用与辨析。词义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需要了解词
语的意义,并能够结合语境辨别。
【解答】A.“平白无故”的“故”是缘故的意思;
B.“欺世盗名”的“名”是名誉的意思;
C.加点字解释无误;
D.“不期而遇”的“期”是约定的意思。
故选:C。
【点评】字义的辨析:
(1)是可以借助汉字的构字知识来理解和识记字的字义。
碰到生疏的字,如果是形声字,可以利用形符来理解字义,从声符来推断字音。记住了
形声字某个形符所表示的意义,就可以知道这一类字的意义。
(2)是要注意把握一些同音字的不同意义和一些多音字的各种意义,以便正确书写和使
用。
4.(3分)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锦鲤”“官宣”等词语从众多新词中脱颖而出,获评 2018年度十大流行语。
B.现在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已蔚然成风,再不治理就会带来严重后果。
C.越是大智者越有自知之明,决不会被赞誉冲昏了头。
D.春节期间,在泰州老街、桃园、望海楼等景区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让人
们流连忘返。
【分析】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 E.要结合积
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
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
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A.脱颖而出: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正确。
B.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和“不良现象”矛盾,错
误。
C.自知之明: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正确。
D.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正确。
故选:B。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5.(3分)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为了我们能健康成长,老师除了给我们传授文化知识,还常常_____地教育我们要
学会做人。
(2)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光孝寺、镇海楼、陈家祠这些_____的建筑令中外游客
赞不绝口。
(3)蒲松龄的《狼》叙述了一位屠夫智斗恶狼的故事。故事启发我们遇到危险要_____
才能摆脱困境。
(4)我一时说错话,原以为他听了会大发雷霆的,想不到他却 。
A.苦口婆心 朴实 看风使舵 不以为意
B.苦心孤诣 古朴 见机行事 不以为然
C.苦口婆心 古朴 见机行事 不以为意
D.苦心孤诣 朴实 看风使舵 不以为然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
感彩和语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
【解答】苦口婆心:形容恳切耐心地再三劝告。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结合
(1)中“教育”,可以应选择“苦口婆心”。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朴实:朴素;
踏实;不浮夸。结合(2)“历史文化名城”可知应选择“古朴”。见机行事:看具体情况
灵活办事。看风使舵:比喻根据情势,随机应变(多含贬义)。结合(3)中“遇到危险”
“摆脱困境”,可知不能使用贬义词,所以(3)应选择“见机行事”。不以为意:不把它
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3)是
表达“他”对我“一时说错话”的态度,所以应选择“不以为意”。
故选:C。
【点评】此类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意义轻重不同。
(2)意义侧重点不同。
(3)范围大小不同。
(4)适用对象不同。
(5)感彩不同。
(6)语体色彩不同。
(7)语法搭配不同。
6.(3分)下列各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B.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紧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
C.她仿佛听见了自己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D.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常用的修辞包括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拟人、排比和对
偶的修辞手法。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
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拟人的动作和情感。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
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解答】A.拟人,“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拟人的神态;
B.排比,“……使人……”句式一致,
C.无修辞,“仿佛”不是比喻词,只是表示不确定;
D.对偶,“绿树”对“青山”,“村边合”对“郭外斜”。
故选:C。
【点评】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
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
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7.(3分)下列括号中的缩句,不符合原句基本意思的一项是( )
A.水在人体内携带着许多溶解或悬浮的宝贵化学物质。 (人体内携带着化学物质。)
B.随着摇曳的灯光,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之中。 (思绪回到了往事
之中。)
C.那翠绿的叶片、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叶片、繁花带
来春光。)
D.一架银白色的飞机在蔚蓝的天空中飞行。 (一架飞机飞行。)
【分析】本题考查句子划分成分及复句关系,本题考查单句,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和
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单句中,句子
成分在句中位置是有规律的: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补语>。
【解答】A.正确缩句是:水携带着化学物质;
B.符合原句基本意思;
C.符合原句基本意思;
D.符合原句基本意思。
故选:A。
【点评】解题首先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
语在前,谓语在后;然后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
要学会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要学会找
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
前面,补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部小说成功的塑造了江华等人的英雄事迹。
B.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
C.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和工期都十分紧张。
D.通过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活动,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辨析病句常用方法有:
(1)梳理枝干法。即用语法分析的方法,依次检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部分。
(2)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看句子是否合于语言习惯。可与语法分析配合使用。
(3)造句类比法。对语感判断或语法分析仍吃不准的句子,可仿原句的结构造一个日常
用的句子,比较得出结论。
(4)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得当,句间关系、前后
顺序等是否合理。
【解答】A.搭配不当,“塑造”和“事迹”述宾搭配不当,可将“事迹”改为“形象”。
B.语序不当,“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先后顺序颠倒,应改为
“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C.搭配不当,“任务”与“紧张”搭配不当,可改为将“我们的任务和工期都十分紧张”
改为“我们的任务沉重,工期紧张”。
D.正确。
故选:D。
【点评】并列词语或并列短语语序不当:
并列词语或并列短语之间也常常有大小,主次、轻重、先后等关系,同时还要注意表意
上的逻辑关系,否则就易出现语序不当的语病。如:
《全宋文》的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
化研究的意义特别重大。
在这个句中,“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
三个动宾短语构成并列关系,但三者之间应是先“填补”进而“完善”最后“推动”的
逻辑关系,因此正确的语序应是将“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与“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
白”互换顺序。
9.(3分)下列各项中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走对?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B.“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做最后的冲刺。”
C.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D.《颜氏家训》在中国广为人知,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解答时,要明确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是对于那些易混淆的标点,更要弄清它们的
区别,从而正确地使用和判断。
【解答】A.问号使用错误,“是否走对”虽含有疑问语气,但作了“不知道”的宾语,
整句话是陈述语气,应将问号改为逗号。
B.冒号使用错误,提示语“说”在前后引号的中间,冒号应改为逗号。
C.“力量”后的逗号使用错误,“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三者是短语的
并列,且作了“听出”的宾语,逗号应改为顿号。
D.正确。
故选:D。
【点评】提示语后的标点是有变化的:提示语在前,后面用冒号;提示语在中,提示语
后用逗号;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后用句号。
例如:
小明说:“今天好热啊,你都出汗了。”
“今天好热啊,”小明说,“你都出汗了。”
“今天好热啊,你都出汗了。”小明说。
10.(3分)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它们,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
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②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
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
③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④最后要学会做点读书笔记,可以抄名言,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
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⑤还要注意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读精彩部分和难
点部分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
A.①②③⑤④ B.①③②⑤④ C.③②⑤④① D.③②④⑤①
【分析】该题考查排序,高考能力层级为:E.排序题可以先把握基本内容,然后初步分
层归类,再进行连缀排序,最后检查调整,确定顺序,排除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办法。
【解答】该段文字论述阅读名著的方法。通读句子可知,①是观点句,应该放在开头。
③是过渡句,放在后面。根据“先”“还要”“最后”可知②⑤④排在一起。
故选:B。
【点评】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
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
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
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
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
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1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
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
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注释]:①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
(1)下列各项给文中划线句子划分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A.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B.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C.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D.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2)对文章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恐:担心 B.遂:成功 C.皆:都 D.去:离开
【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2)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
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解答】(1)A.译为: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都算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些都
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而”连接前后两句“拾金”和“人不知”,中间不用停
顿,排除 BD.“也”句末语气词,后停顿,故选 A。
(2)B.遂:于是。译为:于是还给那人。
答案:
(1)A
(2)B
译文:
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 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
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
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
于是还给那人。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
可以都算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些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
【点评】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
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
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
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可根据文言虚词及名词作主
语或宾语的情况断句。
二、阅读理解题(本题共 1 小题,每小题 24 分,共 24 分)
12.(24分)(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①古人说:“千秋万岁名,不如少年乐。”也还记得袁子才的一句名诗:“不羡神仙羡少年。”
这都是至理名言。别的不用多说,在北京的夏日,看着听 着娃娃们唱歌,就使人感到有
说不清的乐趣。
②为什么说夏天呢?因为五月端午之后,天气渐热,万物生发,人们都换上 夏衣,男孩
子小褂、汗背心、短裤,小姑娘也是花小褂或者花裙子。孩子们 都在户外玩,有趣的事
情多了,所以夏天的儿歌也特别有情趣。
③夏天天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用不着等什么“油然作云,沛然作 雨”,头顶
上一片黑云,西北风一卷,“噼里啪啦”就下起来了。小孩们欢喜地 在小院中乱跑,大
人在屋里、廊子上还喊不应。这时就会有一首动听的儿歌:大 头,大头,下雨不愁,人
家有伞,我有大头!
④反复地唱,欢蹦乱跳,十分顽皮。
⑤夏天雷阵雨来了,又是风,又是雨,小小的三合院、四合院似乎都是一个 避风港,每
间屋子似乎是一条小木船,在风浪中震撼着。母亲抱着被子,从窗眼 里望着外面的雨,
唱着儿歌道:风来了,雨末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
⑥至于为什么是“老和尚背着鼓来了”,却没有人注意,只是这样说。后来 看到老先生
们写的儿歌的书,说是“背着谷来了”,这可能是南方的说法,而北 方仍然是读“鼓”
的。难道说北京夏天的儿歌只是这两个吗?不然,北京夏天还 有一个最美的儿歌,那是
其他任何地方也没有的。
⑦几场好雨过后,小小的四合院中,都是花花草草,绿油油的、香喷喷的、湿漉漉的。
在当院荷花缸、大水缸外面,在各屋的马头墙角上,在大树的根 部……都有小小的蜗牛
翘着两只小小的肉角在爬行。这个背着半透明躯壳的小动 物,永远不会担心没有房子住,
或为分不到房子、交不出房租而发愁,它永远是那样善良而悠闲地、像诗人散步般的爬
行着。北京话很奇怪,因为没有水牛,所 以语言中没有“水牛”的词汇,却把蜗牛叫“水
牛儿”,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小 不点,写出来两个字完全一样,这不要说外国人翻译起
来容易弄错,就是外地人 听到恐怕也会弄不清楚。它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孩子们把它
轻轻地拿在手中,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盼望着它的触角快点伸出来,抑扬而深情地唱
道: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儿噢!你爹你妈,给你买烧羊肉吃噢﹣﹣
⑧妙就妙在似通非通之间。
⑨我在北京做小学生的时候,已过了玩水牛儿的年龄了,但我听惯了妹妹们 和同院小孩
玩的时候的歌唱声,我多么爱听这首美妙的儿歌啊!
(1)根据①自然段的内容,使人感到有说不清的乐趣的原因是 D
A.古人说的话
B.袁子才的一句名诗
C.至理名言
D.看着听着娃娃们唱歌
(2)第⑥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
(3)第⑦自然段中,下列哪一项不是对花花草草的描写? B
A.绿油油的 B.小小的
C.香喷喷的 D.湿漉漉的
(4)与第⑦自然段对蜗牛的描述不相符的一项是 C
A.翘着两只小小的肉角 B.背着半透明躯壳
C.担心没有房子住 D.善良而悠闲地爬行
(5)第⑦自然段,为什么“外国人翻译起来容易弄错,就是外地人听到恐怕也会 弄不
清楚”?
(6)本文描写了几个唱儿歌的场景? C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7)第⑨自然段“我多么爱听这首美妙的儿歌啊!”这句话表达了“我”哪些情 感?
(8)下列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A.说明文 B.散文
C.传记 D.童话
(9)给本文拟一个题目。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要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
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
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
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2)本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根据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内容上的作用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要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
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
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
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要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
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
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
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要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
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
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
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注意审清题干,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7)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做这类题先寻找与写作对象或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
发掘主旨内涵;再找代词、关键词的同近义词、特殊含义词、深层意义词、修辞词、结
构词等;
(8)本题考查对文体的辨析;注意掌握文体特征,散文叙事抒情,说明文是为了说明事
物特征等;
(9)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标题的能力;注意结合文章主旨情感,标题要体现主旨或文章主
要内容、线索;
【解答】(1)从“别的不用多说,在北京的夏日,看着听 着娃娃们唱歌,就使人感到有
说不清的乐趣”可见,乐趣是“听娃娃们唱歌”,故选:D;
(2)“为什么说夏天呢?”承接上文“在北京的夏日,看着听 着娃娃们唱歌,就使人感
到有说不清的乐趣”;“所以夏天的儿歌也特别有情趣”开启下文描写夏天小孩们玩闹唱
歌的情景,承上启下;
(3)从“都有小小的蜗牛翘着两只小小的肉角在爬行”中可见,“小小的”是形容蜗牛
触角,故选:B;
(4)从“这个背着半透明躯壳的小动 物,永远不会担心没有房子住,或为分不到房子、
交不出房租而发愁”可见,它不会为没有房子住而发愁,故选:C;
(5)原文“北京话很奇怪,因为没有水牛,所以语言中没有‘牛’的词汇,却把蜗牛叫
‘水牛儿’,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小 不点,写出来两个字完全一样,这不要说外国人翻
译起来容易弄错,就是外地人 听到恐怕也会弄不清楚”即是原因;
(6)本文第三段、第五段、第七段分别描写夏日雨来前、雨来时、雨来后孩子们唱儿歌
的情景,一共三个;故选:C;
(7)“爱听”说明对儿歌充满喜爱之情;“我在北京做小学生的时候,已过了玩水牛儿的
年龄了,但我听惯了妹妹们 和同院小孩玩的时候的歌唱声”因此,“爱听”也充满着对
儿时生活的留恋和对老北京风俗的怀念;
(8)本文借描写儿童唱儿歌的几个场景,抒发自己对儿时生活和北京风俗的留恋之情,
显然是散文;故选:B;
(9)本文主要写“儿歌”,故题目可围绕“儿歌”即可;
答案:
(1)D;
(2)承上启下或过渡;
(3)B;
(4)C;
(5)北京话很奇怪,因为没有水牛,所以语言中没有“水牛”的词汇,却把 蜗牛叫“水
牛儿”,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小不点,写出来两个字完全一样。
(6)C;
(7)对儿歌的喜爱,对充满童趣的幼时生活的怀念,对老北京风俗的留恋。
(8)B
(9)儿歌。
【点评】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
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分析内容;分析形式,结合语句的位臵;分析艺术手法)。
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关键词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等。
句子含义分析题:内容+手法+作用,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
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
(解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
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三、作文(40 分)
13.(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惜”的释义如下:①爱惜:珍~.~寸阴。~墨如金。②可惜;
惋惜:痛~.③吝惜;舍不得:~别,~力,不~工本。
【惜别】舍不得分别。
【惜阴】爱惜光阴。
【惜老怜贫】爱护老人,同情穷人。也说怜贫惜老。
【惜墨如金】指写字、绘画、做文章下笔非常慎重,力求精炼。
【惜福】指珍视自己的福气,不过分享受。
参考以上材料,任选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 600字
②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⑤不得抄袭和套作。
【分析】这是一道话题作文试题,以“惜“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有很多的思考命题方向,
很容易打开思路,题目难度不大。惜,是“珍重爱惜”的意思,人的一生中有许多值得
惜的对象,关键是作者要选出适合自己的对象来写,这样才能拓展思路,真情表达,因
此,在确定选材的方向时候,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去思考。从“实(具体)”的对象来写,
可以写:惜大自然,惜环境,惜土地,惜水资源,惜粮食,惜动物,惜植物,惜亲人、
朋友……如果从“虚(抽象)”的对象来写,可以写:惜时间,惜今天,惜过去的每一天,
惜荣誉,惜幸福,惜感动,惜灵感,惜诚信,惜创新精神,惜美好的情感,惜纯真的友
谊,惜锻炼的机会,惜自己的个性,惜自己的思想等等。正面的对象,也就是通常值得
大家肯定、赞赏、能够给人以美好情感的对象,如:惜美好青春,惜自己的职责,惜自
己的权利,惜浓浓的亲情,惜真挚的友情,惜难得的机会,惜宝贵的绿色等等。反面的
对象,也就是人们的饿否定、批判、没有好感甚至深恶痛绝的对象,如惜失败,惜挫折,
惜痛苦,惜短暂的生命,惜对手等等。
【解答】

她独自坐在窗前,两眼凝视着远方。眼,已哭得红肿;泪,还在流。她没有擦,让
泪流到嘴边,涩涩的。她任泪打湿桌上的书和刚发下来的试卷。她只是木然地看了看。
她不知自己在窗前坐了多久,只知现在太阳已落下,月亮已升起。她无暇顾及这些,
仍回想着这次考试。老师念分数时,她心跳得厉害,好像要蹦出胸膛来一样。可是越是
害怕的事越避免不了。她不敢正视老师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不敢看那可怜兮兮的分数,
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多少天来努力的成果。但她不得不相信,那可怜的分数就摆在自己
眼前,畏畏缩缩的,自己已经被打败了。她默默地念叨着。
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桌面上,映得她的脸色发白。她想起了父母,
他们此时也许还在辛勤地劳作;想起了父母起早贪黑干活的身影,那样瘦小;想起了父
母那在太阳底下被晒黑发脸,无情的岁月在他们额上刻下的条条皱纹,还有那皲裂的双
手;想起了每次临行前父母关切的话语,期待的双眼;想起了关心她的一切。如今……
她觉得愧对他们的关心。
窗外,月亮已升得老高;窗内,依旧如故。痛苦的回忆,让她感到太累了。她抬起
头。想让大脑舒展一下。突然,一个高大笔直的形象闯入了她的眼帘。她定眼再看,原
来是窗外的白杨树,那棵曾在一次次风雪袭击后,仍顽强生存下来的白杨树,它比以前
更高了。她突然想起了居里夫人、爱迪生、威灵顿将军……一阵冷风吹来,树叶沙沙作
响,打断了她的思绪,她打了一个冷战,脑子清醒了许多:不,我决不能退却,我要夺
回那个曾属于她的第一,我不甘愿就这样认输了,不经任何搏斗就否定了自己,不战而
败。她觉得自己太傻了,她要拼一拼,她相信自己。失败只能代表昨天,只能以为过去,
过去的一切只能化为零,她要重新开始,以新的姿态面对失败,迎接下次挑战。
满脸的泪水作一股神奇的力量涌入她的全身。她拉亮了灯,宿舍一下温暖了许多。
她看到桌上的书、纸,以及被泪水浸湿了的试卷。她擦干了眼泪,握起笔,重新拿起了
那份试卷。开始认真总结,寻找失败的原因,她要让这次失败成为她前进的动力,她要
让这次失败为她夺取下次辉煌的时刻奠定基础。
窗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星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钻了出来,还眨着调皮的眼睛,
它们一直快乐地拌着她到了深夜……
她轻轻地叠起了试卷,就这样和衣而卧。她明白明天等待她的是什么。她的脸上露
出了微笑,那象征失败的泪水在她脸上再也找不到了。因为她看到明天那朝阳在地平线
上冉冉升起时,她正迎着绚丽的朝霞向前走去。
【点评】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刻画了一个由考试失败泪流满面,到擦干泪水以后振
作精神,迎接新的挑战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构思巧妙,立意新颖。由一张失败的试卷引
入流满泪水的脸,到最后擦干眼泪,从新拿起试卷,总结经验教训,两次心情的起伏变
化,刻画了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