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版必修2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练习)(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民版版必修2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练习)(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1-10 18:41:26

文档简介


1.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
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
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
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
解析:“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变化受时代的影响,故选D项。
答案:D
2.在反映晚清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场景:当主人要暗示送客之意时就会“端茶送客”。下列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受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
B.只限于官场范围的行为
C.中国传统习俗的延续
D.是近代国门大开后的行为
解析:“端茶送客”是我国传统的习惯,不是西方影响的产物,故选C项。A、B、D三项错误。
答案:C
3.北京的四合院按“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序列安排。家长住在北房,即正房。这反映出居住的特征是(  )
A.祖灵崇拜     B.等级礼仪
C.信仰习俗 D.安全舒适
解析:题干中房屋的布局,人员的居住安排,房屋设计的状况都体现着传统社会的等级秩序,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
4.下图是民国时期金蝶饭店的广告。该广告反映的社会景象说明(  )
A.尊孔排外之风抵制西化
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
C.西方饮食文化成为主流
D.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
解析:结合题中图文信息中的“音乐食府”“圣诞”“维也纳”等可知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融入了西方的习俗,D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答案:D
5.谭嗣同曾说:“本非两厢情愿,而强合漠不相关之人,絷之终身,以为夫妇,夫果何恃以伸其偏权而相苦哉?实亦三纲之说苦之也。”其意为(  )
A.强化三纲五常 B.否定孔子权威
C.主张婚姻自主 D.倡导新文化运动
解析:谭嗣同认为男女婚姻应该是两厢情愿,但是现实情况却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这种现象是由于三纲五常的思想对人们的束缚,材料反对三纲五常而不是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否定孔子权威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谭嗣同主张婚姻自主,故C项正确;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时期戊戌六君子之一,为变法英勇就义,不可能倡导新文化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
——摘自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1898)
材料二 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从此,国门向世界敞开,五彩斑斓的外国服饰涌入中国市场。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上的恢复发展导致服装行业的极大繁荣。中国城镇民众的穿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思想解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人们追求新异的审美心理日趋成熟。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服装流行的特点。
——摘编自孙燕京《50年中国服装“流行”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列出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哪一政府正式颁令革除结辫陋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78年后中国民众着装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这一特点的社会因素。
答案:(1)理由:结辫不适宜机器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不卫生,又耗费时间。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
(2)特点:风格、色彩多样化,求新求变。社会因素: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解放,审美心理的变化等。
基础巩固
1.歌曲《我的中国心》其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
A.鸦片战争之后    B.洋务运动之后
C.民国建立之后 D.国民革命之后
解析:“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因此A项正确。
答案:A
2.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是(  )
A.中山装 B.列宁装
C.长袍 D.马褂
解析: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故选A项。
答案:A
3.在某年的上海,舞厅中流行的“交际舞”遭到禁止;一些中学里,师生们都收起了五花八门的服装,列宁装在女生中十分流行。这一年可能是(  )
A.1912年 B.1945年
C.1950年 D.1979年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和苏联关系密切,政治和外交关系影响人们的生活,女生衣着列宁装成为一种时尚。
答案:C
能力提升
4.光绪帝的英语教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去上海过程中吃西餐的体验:“……味非素嗜,俱难下咽,甜辣苦酸,调和成馔,牛羊肉皆切成大块。熟者黑而焦,生者腥而硬。鸡鸭不煮而烤,鱼虾味辣且酸,一嗅即吐。”根据材料可推断(  )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B.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了冲击
C.西餐馆服务周到、环境卫生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在1866年的中国已能吃到丰盛的西餐,可推断西式饮食文化已冲击到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但题干没有反映西餐馆的服务情况、位置分布和西餐是否成为主流等信息,答案为B项。
答案:B
5.下列具有中西合璧特点的近代建筑是(  )
解析: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山西乔家大院和福建土楼是典型的地方特色建筑,A、C、D三项可排除;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随着西式建筑在租界的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故B项正确。
答案:B
6.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
C.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D.辫线鞋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解析: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等活动,象征清王朝守旧势力的发辫被剪,故选D项。
答案:D
7.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  )
A.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B.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
C.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D.近代中国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
解析:题干启事反映出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业,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B项正确。
答案:B
8.下图是20世纪初一家庭祖孙三代的合影。照片中的人物长袍马褂,案几的左右分别放置新式的煤油灯和闹钟,中间则摆着水烟袋、紫砂壶和一对青花小碗。这张照片折射出近代社会 (  )
A.传统与现代交融 B.中式与西式对垒
C.文明与落后冲突 D.乡村与城市同步
解析:煤油灯和闹钟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水烟袋、紫砂壶和青花小碗是我国传统物质文明的产物,两者并存于日常生活中,表明传统与现代交融,故A项正确。
答案:A
9.人与人之间较为寻常的称呼,却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材料二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中共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从此互称同志在党内成为习惯,并扩大到党员和非党员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的称呼。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
材料三 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悄悄跟着变化。从“同志”到“师傅”,从“先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作老板,这些变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以上材料摘自《中学历史教学资料参考》
(1)材料一在称呼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一在称呼上有何相似之处?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称呼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案:(1)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成立中华民国;民主、平等等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2)相似之处: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
(3)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社会上多样化的称呼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