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检测(一)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图是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解析:《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是描绘清朝皇帝祭祀先农神时的绘画作品。祭祀先农神充分表明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答案:C
2.《国语·晋语》中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说明( )
A.商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解析:从题干明显可以看出这是我国春秋以前实行的工商食官的政策。在西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垄断,故选A项。
答案:A
3.《唐六典》载:“凡营军器,皆镌题年月及工人姓名,辨其名物,而阅其虚实。”司马光曰:“其百工在官者,亦当择人而监之。以功致为上,华靡为下,物勒工名,谨考其良苦而诛赏之。”唐宋推行的“物勒工名”是为了( )
A.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监管
B.面向市场,获取垄断利润
C.提高官营手工业品的质量
D.提倡实用,反对奢靡浪费
解析:由题干中“其百工在官者”可知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状况,与民营手工业无关,故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投放市场,故B项错误;唐宋推行“物勒工名”,记录下工人姓名,以“监之”“诛赏之”,促使工匠提高官营手工业品的质量,故C项正确;“功致为上,华靡为下”,提倡产品实用,但与“物勒工名”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4.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时期( )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解析:北宋“钞盐法”允许私人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说明政府相对以前来说,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故C项正确。
答案:C
5.下图是民国三十年创办的旌德建华烟厂生产的香烟商标。下列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
B.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C.发展实业与抗战相结合
D.中、美、英、苏四国共同抗日
解析:提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吸同盟牌香烟”“祝同盟国胜利”,结合中国的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可以看出此叙述的是发展实业与抗战相结合。
答案:C
6.“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这是选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 ( )
A.电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B.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D.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解析:从题干信息“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可知当时的新式学堂已经开始教授电话等近代科学知识,故选C项。其他三项表述明显错误。
答案:C
7.“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强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当时首钢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继续贯彻
C.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完善
解析:根据题干提示1991年首钢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主要是得益于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了企业管理的自主权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等。
答案:A
8.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其中“多层次”是指( )
A.不仅“引进来”而且还要“走出去”
B.不仅开放沿海而且开放内地
C.不仅开放经济领域而且开放政治文化领域
D.不仅开放特区而且开放沿海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得知“多层次”指的是不仅开放沿海而且开放内地。
答案:B
9.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破这一思想束缚的有( )
①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②“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全面整顿 ③邓小平“南方谈话” ④中共十四大决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特征的理解能力,“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决策突破了这一思想束缚,故选③④。
答案:C
10.下列四张纪念邮票都以党的重要会议为主题,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共八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邓小平理论
B.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一国两制”
D.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解析: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第一次良好开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标志;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定为指导思想。
答案:B
11.20世纪30年代,苏联进行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20世纪50年代,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二者的相同点是( )
A.消灭了农村的土地私有制
B.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公私合营的改造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解析:苏联农业集体化和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是变土地私有制为集体所有制,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中国的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错误;“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公私合营的改造”只符合中国的情况,故C项错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而非“实现”,故D项错误。
答案:A
12.下图是《万国宇宙图》中的一幅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图。图中的人们身体畸形,似妖似兽,丑恶可怕。造成欧洲人这种认识的客观原因是( )
A.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B.新航路开辟后对东方人的丑化
C.对遥远国度的畸形人感到恐惧
D.生产力水平低人类未进化完毕
解析:14世纪处于新航路开辟之前,此时世界各地彼此孤立,各文明之间没有交流,彼此之间并不了解,因此出现了题干中描述的现象,故选A项。
答案:A
13.葡萄牙、西班牙是新航路开辟以后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其殖民侵略的性质是封建性质,判断依据是( )
①对外扩张的方式是公开的武装侵略和掠夺 ②对外扩张没有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外扩张的组织者是封建王朝 ④对外扩张的目的是扩大封建统治的规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西方国家对外扩张的方式在初期都是以公开的武装掠夺而不是公开的武装侵略。排除①;早期殖民扩张的结果是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C
14.从15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殖民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①武力征服是其主要扩张手段 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产生是其主要动力 ③采用商业殖民方式,建立殖民贸易公司 ④掠夺财富、屠杀土著人、抢占土地是其主要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由于此时的资本主义还未完全形成,所以武力征服与屠杀、抢占土地是主要活动,备选项都正确,故选D项。
答案:D
15.我们习惯上把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机械特色不同 B.通信工具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 D.交通工具不同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是蒸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是电力,因此答案为C项。
答案:C
16.下列对世界市场形成发展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
①新航路开辟 ②火车机车 ③电话 ④早期奴隶贸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④②①③ D.①④②③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早期殖民扩张使得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选D项。
答案:D
17.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统计图表反映的是( )
1870—1900年世界产量
A.粮食产量 B.棉织品产量
C.石油产量 D.煤炭产量
解析:从题中1870—1900年的时间判断应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石油。
答案:C
18.罗斯福新政中最能体现民生观的是( )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调整农业政策
D.推行以工代赈
解析:罗斯福新政中最能体现民生观的应是社会福利方面的政策,以工代赈正是这一方面的重要措施,故选D项。
答案:D
19.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②时段的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
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胀”时期,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故选A项。
答案:A
20.“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胡佛反对由政府采取大规模的救济措施,使危机不断加剧,反映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1918年苏俄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国内战争结束后,农民不满情绪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答案:B
21.历史数据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下图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美的工业产值增长速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1960—1965年,“苏联模式”使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B.1965—1970年,赫鲁晓夫改革的成功使苏联经济继续领先
C.1970—1975年,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经济增速落后于苏联
D.1975—1980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经济迅速下滑
解析:由数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1965年,苏联经济增长速度高于美国,但工业总产值并非世界第一,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忽略了苏联国情,其改革是失败的,且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是1953—1964年,故B项错误;1970—1975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滞胀”局面,美国经济增速慢于苏联,故C项正确;1975—1980年执政的是勃列日涅夫,故D项错误。
答案:C
22.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诞生;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这些表明( )
A.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趋向缓和
解析:这三个组织都是区域性经济集团,体现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答案:B
23.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用大量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减少美元储备。这反映了( )
A.美国丧失经济霸权地位
B.法国对美元的信心动摇
C.法国准备用欧元代替美元
D.美国黄金储备在不断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挑战。A项在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C项不符合史实。D项和材料相违背。
答案:B
24.西方学者认为,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它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材料表明 ( )
A.苏联在欧洲的政治、经济体系崩溃
B.两极格局趋于瓦解,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C.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D.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区域集团化趋势
解析:A项是1991年苏联解体的结果,从时间上可排除;C项不能从题干材料反映出来;D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符合题干时间;1989年东欧剧变,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趋于瓦解,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故B项正确。
答案:B
25.2015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召开全体会议,与会的各国财政部长、央行行长以及专家学者等就世界经济形势、宏观政策协调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这表明(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解决贸易争端
B.世界银行宗旨是协调世界经济宏观政策
C.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已被革除
D.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利益休戚相关
解析: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利益休戚相关,与材料中“2015年10月”“各国财政部长、央行行长以及专家学者等就……议题展开深入探讨”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其中26题14分,27题18分,28题18分,共50分)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39年,伟大的汉武帝派官员张骞去寻找、联络数十年前为匈奴所破的大月氏。汉武帝接连派出好几支远征大军去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或者归顺,或者逃往沙漠地区。这时,贸易紧跟在胜利的中国旗帜之后。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人们的需求也随着外交使团的活动而大为发展。对于中国丝织品来说,情况尤其如此。中国丝织品是各地最为需要的,至少占中国出口商品的90%;剩下的10%包括肉桂、大黄和优质铁。这些货物由商队沿着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回运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的发现,对于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和人类眼界的开阔。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也开阔了人类的眼界。地理知识不再囿于两个地区或一个大陆,整个地球的外形弄清楚了,接近真实的世界地图也制成了……美洲的白银大量涌进欧洲,引发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从事商业的人发了大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有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削弱了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开辟“丝绸之路”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8分)
答案:(1)条件:西汉丝织业的发展;张骞沟通与西域的关系;对匈奴战争的胜利,为商路的开通提供了保障。
(2)影响:引发了“商业革命”;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开阔了人类眼界,丰富了地理知识;引起了“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任答4点即可)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有秩序的方法来决定国家货币单位的价值……我们希望把国际货币体系从大规模投机活动的负面影响中解脱出来。
——1943年美国前财政部长助理怀特
材料二 关贸总协定从未得到成员国立法机构的批准,它是一个临时性的多边贸易机构,其中也没有建立组织的条款。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协议是永久性的。作为一个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具有良好的法律基础,因其成员已经批准世界贸易组织协议,而且协议本身规定了世界贸易组织如何运作。
——摘编自《人民日报》1999年12月30日
材料三 每次金融危机必然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变革。1930年,大萧条催生“布雷顿森林体系”,1970年代的汇率动荡和通货膨胀为欧元诞生铺平道路。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思想和战略》
(1)材料一中西方国家找到的“有秩序的方法”是什么?效果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二,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相比有何特点?联系所学知识,二者在宗旨和基本原则方面的相同点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元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6分)
答案:(1)方法: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效果:稳定了世界货币金融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特点:常设性(永久性)的机构,具有法律强制性。
相同点:原则上,开放市场、非歧视性;宗旨上,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
(3)原因: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70年代的汇率动荡和通货膨胀。影响:欧元对美元的国际地位构成有力挑战,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8.(18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是全球华人共同守岁祈愿的一场文化盛宴,反映了百姓的鲜活人生和时代的发展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哟,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
——1998年春晚歌曲《好日子》
材料二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题(节选)
年份
主题
1983
举国除夕万家欢,共品春晚头道餐
1993
欢乐、祥和、自豪、向上
2002
祖国颂、社会主义颂、改革开放颂
2018
喜庆新时代,共筑中国梦
——资料来源:央视网
材料三 中国国际电视台英、西、法、阿、俄频道以摘播方式,通过198家海外媒体,在149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播出。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终端多渠道,海内外收看春晚的观众总规模达11.31亿。
——《人民日报》2018年2月17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党和政府为了让城乡群众过上“好日子”所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指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在开放领域进一步“打开了家门”的重要标志。(6分)
(2)材料二中,1993年春晚主题的“自豪、向上”,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2002年春晚再次歌颂了改革开放的成就。回首2001年,我国为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对外开放方面又有何重大突破?(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春晚作为文化盛宴走向世界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谈谈改革开放与以中央电视台春晚为代表的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6分)
答案:(1)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标志:开发开放浦东。
(2)标志:“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突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原因:国家的推动;大众传媒的发展。关系:改革开放促进了春晚等文化建设;春晚等文化的繁荣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历程和成就。
模块综合检测(二)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该“耕作农具”是 ( )
解析:结合题中文字信息“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可知这与唐代的曲辕犁的特征吻合,D项正确。
答案:D
2.荀子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增收“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 )
A.扩大耕地面积 B.一年多熟制
C.增加从业人口 D.精耕细作
解析:扩大耕地面积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A项错误;一年多熟制与材料主题不符,故B项错误;增加从业人口,材料中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荀子认为好好种田,可以亩产增收“数盆”,这体现了重视改进农业的耕作方式,也就是精耕细作,故D项正确。
答案:D
3.明代冯梦龙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讲述了湖广襄阳府枣阳商人蒋兴哥,从广东贩卖珍珠、玳瑁、苏木、沉香等到苏州枫桥,巧遇同乡米商陈大郎贩米到苏州。从故事中可以看出 ( )
A.湖广襄阳商品经济发达
B.“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D.湖广主产珍珠、苏木等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众多商人把商品贩卖到苏州,表明了苏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商品集散地。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C
4.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反映了 ( )
A.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 B.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
C.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
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汉文帝强调的是农业生产创造出的谷物和丝麻强过黄金珠玉,这体现了重农思想,C项正确。
答案:C
5.李鸿章创办的苏州洋炮局,是江苏近代最早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使用机械设备制造洋枪洋炮的第一个机械化兵工厂。下列企业与之类型相同的是( )
A.发昌机器厂 B.汉阳铁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轮船招商局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苏州洋炮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与此性质类似的还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答案:C
6.1895—1912年期间,中国资本新开12 029.7万元,平均每年增设28.9家,新设资本633.1万元。一些主要行业的平均年增长率达15%~20%,为过去所未有。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开始逐步瓦解
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中华民国政府政策的推动
解析:结合题中数据信息和时间可知,此时处于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时期,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B
7.北洋水师的英国教官琅威理“终日料理船事,刻不自暇自逸”,水师中有“不怕丁军门(提督丁汝昌),就怕琅副将”的说法,官兵处处与这位严苛的教官作对,琅威理被迫辞职回国。此后,北洋水师“晚间住岸者,一船其半”。由此可见( )
A.北洋官兵自觉维护主权
B.英国侵略势力受到一定遏制
C.北洋水师已经实现西化
D.社会环境制约近代海军发展
解析:材料中“官兵处处与这位严苛的教官作对,琅威理被迫辞职回国。此后,北洋水师‘晚间住岸者,一船其半’”说明当时中国人民的思想不利于海军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8.下表为中国煤炭生产情况统计。表格中统计数字的变化反映出( )
项目
1936
1942
全国总产量/万吨
3 990.3
6 595.2
外资产量所占比例(全国100%)/%
55.7
90.2
A.煤炭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B.外国对华直接掠夺加剧
C.中国重工业仍相对落后 D.外资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解析:结合题中表格和文字信息可知外资控制部分由55.7%上升到90.2%,体现了列强对华经济掠夺的加剧,B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不能完整反映图表意图,排除;C、D两项总体性认识不能仅仅依靠煤炭生产的情况得出,排除。
答案:B
9.某同学对与历史素材有关的图文信息解读得还不够准确,下面这些他对1955年中国邮政发行的这枚邮票的解读项中,准确的项数为( )
①此时农业集体化运动已经结束 ②画面体现了“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主体 ③工人们全部工作于国营工厂 ④当时的重工业布局集中在东北
A.1 B.2 C.3 D.4
解析:结合图文信息可知1955年处于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同步进行的过程中,因此①错误;通过画面中两人的衣着看都属于工人,表明当时工业化为主体的时代特色,②正确;此时三大改造尚未完成,有国营工厂,也存在一些私营的工厂,③错误;④说法正确,但邮票中无法体现。因此只有一项解读准确。
答案:A
10.“批林整风”开始后,周恩来指示国务院提出整顿企业的措施,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解决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粮食销售量大大突破指标的问题。周恩来的这些措施( )
A.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国民经济的下滑
B.标志着中共中央开始放弃“文化大革命”以来的政策
C.一直延续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夕
D.使“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的“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解析:通过题干中周恩来采取的措施可知主要是对“文化大革命”对工业的破坏这一状况的修复,不是全面纠错,也不是放弃“文化大革命”的政策,排除B、D;1973年以后周恩来受到批评,这些措施不能继续实行,C项错误。答案为A。
答案:A
11.“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 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 779万人。”其中,改革开放初期省际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向( )
A.广东省 B.海南省
C.四川省 D.安徽省
解析: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是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故A项正确;海南省、四川省和安徽省在改革开放初期是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地,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A
12.《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
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女鞋虽然制作精致,但是大部分人的脚经过缠裹后已经变形”“虽然社会经历了一些变革,但社会风气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得出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3.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口者。女衫手臂则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一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红洋纱背心,而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该言论表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
B.五四运动促进国人思想解放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
D.政府公开反对西方生活方式
解析:据材料“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可知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据材料“1918年夏”可知,五四运动还未爆发,B项错误;材料“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与男尊女卑观念无关,C项错误;据材料“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可知,此言论与政府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态度无关,D项错误。
答案:A
14.当筑造铁路的权利收回来以后,国人便跃跃欲试了。在民众的呼吁声中,1898年,清政府主持建成了淞沪铁路。这些资料说明了( )
A.民国成立后,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B.受西方影响,中国的交通运输业走向近代化
C.受西方影响,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民国时期的铁路建设有了较大进展
解析:由题干中“1898年”的时间信息可排除A、D两项;1898年,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
答案:B
15.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到16世纪晚期,他们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的战略要地都建立了武装据点。这些武装据点的建立主要是为了( )
A.保护商业贸易 B.拓展殖民地
C.传播天主教 D.掠夺工业原料
解析: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商人此举主要是为了保护商业贸易,A项正确;拓展殖民地也是为了经济利益,B项排除;传播天主教与材料所述现象有关,但不是主要的原因,C项排除;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推动西方国家掠夺工业原料,与题干材料中“新航路开辟后”不符,D项排除。
答案:A
16.1624年英国议会颁布的《垄断法》规定,为新产品的第一个发明人授予专利证书,有效期14年。到1851年为止,总共颁布了一万多项专利。《垄断法》的实施( )
A.推动了工业革命在英国发展
B.导致了英国向外殖民扩张
C.使英国打败了“无敌舰队”
D.标志着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垄断法》用授予专利的方法鼓励技术发明,因而推动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故A项正确。
答案:A
17.摩根于1901年正式成立美国钢铁公司,它首先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65%。其做法反映了( )
A.手工工场的消失 B.工厂制度的出现
C.垄断组织的发展 D.跨国公司的衰落
解析:结合题中时间等信息可知此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C项正确。
答案:C
18.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清洁工停下了手中的活,两眼紧盯着自动报价机……一个能说会道的股市评论员正在讲述一名护士用病人给的小费赚了三万,一个牧场主每天买卖数千股股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市场虚假繁荣 B.工业生产过热
C.股票投机盛行 D.经济危机爆发
解析:清洁工、股市评论员、护士、牧场主的行为体现股票投机盛行,C项正确。
答案:C
19.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选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
A.联邦银行 B.全国工业复兴署
C.农业调整署 D.紧急救济署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蓝鹰运动”是指1933年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美国政府发动的以“人尽其职”为宗旨的一场经济变革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由此看出这一运动主要是指工业复兴,故选B项。
答案:B
20.下图是1929—1939年美国经济发展的柱状图。下列各项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经济增长率不断提高
B.新政促使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
C.美国的经济复苏主要依靠殖民掠夺
D.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了低谷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和图表信息可知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了低谷,D项正确。
答案:D
21.列宁评价某制度时说:“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于绝境,由于这一些和其他一些情况,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该制度在当时( )
A.巩固了十月革命胜利成果
B.立刻引发农民不满和暴动
C.促进了苏俄经济迅速恢复
D.奠定了苏联工业化的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知识和所学知识可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措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曾经最大限度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革命的成果,故A项正确。
答案:A
22.1925年苏联“私人资本在其作用相对降低的情况下有了绝对增长……农村富农经济随着农村分化的加剧而日益增长;城市新资产阶级也在日益增长”。这一系列增长的政策因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农业集体化
解析:结合题中时间“1925年”和关键信息“资本”“资产阶级”等可知此时苏联正在部分恢复资本主义经济,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该政策是新经济政策。
答案:B
23.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解析:题干材料“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反映出苏联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反映了苏联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24.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黄金储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50亿美元急剧下降到90亿美元,黄金存量从8亿多盎司骤减到2.5亿盎司。而此时的欧洲各国,至少囤积着800亿美元,有权要求美国兑付22.8亿盎司的黄金。这主要说明当时( )
A.美国陷入了欧洲的债务危机
B.国际金融体系存在内部缺陷
C.国际黄金储存量总体下降
D.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效果明显
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美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因欧洲囤积美元数量的剧增而出现美国储备黄金的下降,这体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双挂钩的缺陷。
答案:B
25.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指出:“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下列事件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是( )
A.第三次科技革命 B.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C.两极格局的结束 D.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解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东南亚及东亚乃至整个世界造成了严重创伤,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其中26题22分,27题11分,28题17分,共50分)
26.(2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泛起‘微澜’”的表现。(7分)
(3)根据材料三,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时期相比有怎样的突破性变化?并据此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8分)
答案:(1)“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统治;另一方面,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
(2)指商品经济。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商业都市繁盛、海外商贸发展迅速、宋词元曲等市民文化兴起等。
(3)突破性: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理解:明清时期,尽管封建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世界领先,但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下,新经济因素未能顺利发展,导致清王朝落后于世界。
27.(11分)16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并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规模愈来愈大的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世界各个地区都已卷入资本主义的商品关系之中……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及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垄断地位,意味着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的重大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及影响。(6分)
答案:(1)影响: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殖民扩张;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2)主要原因: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对外进行疯狂殖民扩张和掠夺。影响: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28.(17分)(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
(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 785
2 733
484
1955
285
10 617
4 527
941
1965
1 223
11 926
9 102
4 116
1975
2 390
10 582
14 134
10 231
1980
3 712
10 080
14 800
11 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 002万吨,1986年达到5 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 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答案:(1)趋势 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中国:快速增长。
原因 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2)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