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材料解析题训练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材料解析题训练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1-10 17:0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1.(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儒家思想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对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 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宋)王应麟《三字经》
“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常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 ——《汉书·霍光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对汉朝统治者治国的影响。(8分)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三字经》短短几句,强调“仁义、中庸、修齐、平治”,《汉书》强调“孝”,由此可概括出儒家的核心思想;第二小问影响,至少要求回答三个点,第一,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第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见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第三,汉代儒学成为官方哲学,第四,汉朝“以孝治天下”,第五,察举制和征辟制等选官制度,选官的标准主要是孝廉。
【答案】(1)思想:仁义、中庸、孝悌、修齐、平治。(2分)
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维护封建大一统的需要;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的学说,有利于加强君权;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汉朝统治者“以孝治天下”,巩固了家、国一体的统治秩序;孝廉成为汉朝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6分)
材料二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子最厉害者,几年后,陈独秀有所变化。其实陈独秀变化的是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这和当年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打倒孔子的说法是有区别了,而陈独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丝毫没变。专制主义和孔孟的原始儒家是有区别的,过去把孔子当作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其实是不很恰当的。后来的儒家和法家同流合污,是汉儒、宋儒之流的勾当。孔子不应该负完全责任。 ——摘编自刘济生《重新发现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软肋的剖析》
(2)依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怎样新的认识?(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始儒学与汉儒、宋儒的异同。(8分)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新文化运动
【解析】(2)第一小问认识,依据材料二“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过去把孔子当作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其实是不很恰当的”信息可知,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别,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第二小问异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学与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宋代理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即可。
【答案】(2)认识: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别,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2分)
相同:都属于儒学范畴;都继承并发展了“仁”的思想;都积极入世,突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答出其中两点可以得4分)
不同:原始儒学更多的强调“以民为本”,有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汉儒、宋儒在不同程度上都吸收和借鉴了其它思想;汉儒、宋儒都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出其中两点可以得4分)
董仲舒新儒学“新”在哪里?
2.新来源:《公羊春秋》学说、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
3.新内容:大一统、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4.新特点:神秘色彩厚重。
5.新地位:国家的统治思想。
1.新背景:加强中央集权。
与先秦儒学相比,宋明理学对儒学有何新发展?
1.新阶段:传统儒学发展到哲学化、思辨化、理论化的新阶段;
2.新来源: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
3. 新内容:探索世界的本原;
4.新地位:元明清时代成为官方哲学思想。
2.文艺复兴是近代西方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胡适认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也有几次文艺复兴。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文艺复兴曾有好几次。唐代一批伟大诗人的出现,与此同时的古文复兴运动,以及作为印度佛教的中国改良版的禅宗的产生——这些代表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复兴。11世纪的伟大改革运动,随后出现的强有力的新儒家的世俗哲学,逐渐压倒并最终取代中世纪宗教,宋代所有这些重要的发展变化,可称为第二次文艺复兴。戏曲在13世纪的兴起,此后长篇小说的涌现,及其对爱情、人生乐趣的坦然颂扬,可称为第三次文艺复兴。—— 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中国三次“文艺复兴”的主要表现。(3分)
【解析】(1) 表现:据材料一中“唐代一批伟大诗人的出现,与此同时的古文复兴运动,以及作为印度佛教的中国改良版的禅宗的产生”等信息,可得出第一次复兴即儒学复兴和佛教中国化;由“11世纪的伟大改革运动,随后出现的强有力的新儒家的世俗哲学,逐渐压倒并最终取代中世纪宗教”,可知这里指的是理学的兴盛;根据“戏曲在13世纪的兴起,此后长篇小说的涌现,及其对爱情、人生乐趣的坦然颂扬”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中国第三次“文艺复兴”即元曲的繁荣和小说的涌现。
【答案】(1)第一次:儒学复兴;(佛教中国化;)第二次:理学兴盛;第三次:元曲的繁荣;(小说的涌现。)(3分)

材料二 我说我们在北京大学的一般教授们,在四十年前——在四十多年前,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不过我个人倒希望……叫它作“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多年来在国外有人请我讲演,提起这个四十年前所发生的运动,我总是用Chinese Renaissance这个名词。Renaissance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再生,等于一个人害病死了再重新更生。—— 1958年胡适“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演讲
材料三 一方面,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通过“整理国故”,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几乎都是以这一时期为开端的,鲁迅的小说、梁启超和胡适等人的著作,实质上是都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中国文艺复兴运动”是什么?(2分)据材料三,理解这场运动为什么叫作“中国文艺复兴运动”?(3分)
【解析】 (2) “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北京大学的一般教授们,在四十年前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指的是新文化运动。理解:据材料三“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 “整理国故”,“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鲁迅的小说、梁启超和胡适等人的著作,实质上是都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形式上传承传统文化、内容上提倡新文学,作用上白话小说的发展;本质上是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开端,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等层次,分析这场运动叫作“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理由。
【答案】 (2)运动:新文化运动;(2分)理解:传承了传统文化,使之焕发生机;在内容上提倡新文学,白话小说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开端,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3分)
材料四 新文化时期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面临着一个追求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时代,这两个时代的社会精英们都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在传统之中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 ——《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的比较——基于文化现代化的视角》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个时代的社会精英们所“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的内涵分别是什么?(4分)
【解析】 (3) 内涵:据材料四中“新文化时期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面临着一个追求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时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精英们所“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分别指的是是宣扬资产阶级人文精神(即人文主义思想)和 宣扬民主与科学精神、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等。
【答案】 (3)文艺复兴:宣扬资产阶级人文精神(人文主义思想)。
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与科学精神;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4分)
3. (15分)近代中国民主思潮的发展,彰显了“思想”的价值与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材料二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人才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在此之前,人们主要是把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种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或手段追求的。为此,人们在接受或宣传、介绍西方的民主理论和学说时,往往有所选择,这就影响了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完整理解和系统接纳。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有人说它们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但在“五四”之前,却没有得到国人应有的重视,除严复、梁启超等个别人外,几乎没有其他思想家宣传、介绍过。——摘编自王奇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完成下列要求:(1) 据材料一,分析推动近代中国民主思潮演进的内在原因。据材料二,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中国人对民主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主思潮的核心追求。(6分)
(2)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近代前期民主思潮演进的相关史实,就“思想的价值与力量”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1) 原因:早期启蒙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促进;政治运动的推动。(3分)
变化:从把民主作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与手段到更关注民主的核心观念与基本价值。(2分)
核心追求:救亡图强。(1分)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人类文明史中,有多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其实也是一种价值观体系的重塑。一种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体系能推动社会深入持续地发展进步。反之,如果一个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体系不能随着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状况而变动,那就不仅有观念滞后于社会之嫌,而且价值观体系的反作用必将阻碍社会的发展。 ——摘自《现代化的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示例一
观点:思想解放是一种价值观体系的重塑。(2分)
论证: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变化,从各自立场出发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和见解,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并使儒学思想道德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4分)
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通过对人文主义的宣扬,人文主义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启蒙运动把文艺复兴以来萌芽的自由平等意识推向成熟且日益深入人心,构成了西方自由平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4分)
结论:思想解放运动中的重要主张及做法构成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由此重塑社会的价值体系。 (2分)
示例二
观点:符合社会趋势的价值观体系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2分)
论证:启蒙运动,崇尚理性主义,反对封建教权、王权、特权,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要求建立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理性王国,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政治民主化,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创造了条件。(4分)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号,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动摇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4分)
结论:符合当时社会发展与趋势的价值观体系,为壮大了社会新生力量创造了条件,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2分)
示例三
观点:滞后的价值观体系将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2分)
论证: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嫁接在腐朽的封建思想上,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不仅不会让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且阻碍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步伐。(4分)
近代德国的统一,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尽管经济迅速崛起,跃居世界第二,但由于德国的专制主义残余和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其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4分)
结论:落后于社会发展潮流发展的价值观体系,残存了落后的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2分)
示例四
观点:价值观体系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双重作用。
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均可,且同等给分。
5. (12分)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随着历史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发展,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最近几个月,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和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结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应运而生,它不是简单的先哲主观臆想,而是与一定的社会实践和时代相联系。——覃杰《反思十九大报告中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实践性》
完成下列要求:(1) 据材料一,概括《论十大关系》探讨的核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3分)
(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史实,就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写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简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1) 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建设问题。(1分)
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否定。(2分,任答两点即可)
(2) 参考答案:

论点 论据和论证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2分) 在民主革命时期, 基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中共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人民民主专政学说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并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2分)
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写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2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等,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分) 表述成文,字数相符,逻辑严密。(1分)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安提丰(公元前426年一公元前373年)曾说过,“根据自然,我们大家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并且无论是蛮族人,还是希腊人,都是如此。在这里,应当适时地注意,所有人的自然需求都是一样的。”
材料二 《社会契约论》(1762年卢梭著作)中:“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材料三 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
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须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材料四 参考书目
请回答:(共12分)
(1)材料一、二、三是否可以作为研究近代人文主义的史料?结合材料内容说明其理由。
(6分)
(2)作为研究人文主义的资料,你认为材料二和材料三哪个史学价值更大?为什么?
(3分)
(3)如果要对启蒙运动作进一步的研究,在材料四所列书目中你倾向于选择哪一部?
说明你的理由。(3分)

书 名 作 者 出版社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 人民出版社
《文艺复兴史纲》 陈小川 人民大学出版社
《法国革命史》 马迪厄 商务印书馆
(1)材料一不可以,观点属于古代希腊的人文思想。
材料二、三可以。材料二的观点是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材料三的观点是信仰即可得救。(6分)
(2)材料二;材料二属于原始材料。(3分)
(3)(任答其一即可)(3分)
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理由:启蒙思想是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理论来源。
选《文艺复兴史纲》,理由: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选《法国革命史》,理由: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4-17世纪中外部分著作
材料反映了14-17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一些相似与不同之处。请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中国 西欧
作者 著作 成书时间 作者 著作 成书时间
李时珍 《本草纲目》 1578年 薄伽丘 《十日淡》 1353年
李贽 《焚书》 1590年 伊拉斯谟 《愚人颂》 15世纪末
宋应星 《天工开物》 1637年 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 1543年
徐光启 《农政全书》 1639年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1602年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1642年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1615年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1663年 哈维 《血液循环论》 1628年
顾炎武 《日知录》 1670年 伽利略 《两大体系的对话》 1632年
王夫之 《读通鉴论》 1692年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7年
参考答案:
示例一:14—17世纪,中国和西欧都产生了顺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
明末清初,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著书立说,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法治、民权、工商皆本等思想,经世致用思想不断发展,儒家思想更加务实。与此同时,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并得到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以薄伽丘、莎士比亚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学者,通过文学作品批判基督教神学,揭露教会腐败,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性、歌颂人性。
由此可见,14-17世纪,中国和西欧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了顺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的产生。
示例二:14-17世纪,中国和西欧科技发展差距拉大。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但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理学统治,文化上实行专制,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使得中国的科技仍在传统的道路上徘徊。而同时期的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并迅速发展,新航路开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开展,冲击了基督教神学的统治,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产生了牛顿经典力学等近代科技成果。
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欧不同的社会环境造成了科技发展的巨大差距,中国科技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欧。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诺贝尔奖于1901年首次颁发,建立之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2012年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1-20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国籍统计(截取)
(以获奖时国籍为准,双重国籍者以出生地所在国为准)
请根据上述表格中的信息,从中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2分)

序号 国籍 物理 化学 生理或医学 经济 文学 合计
1 美国 94 70 95 54 9 322
2 英国 24 25 30 7 11 97
3 德国 22 28 17 1 8 76
4 法国 13 8 10 2 15 48
5 瑞典 4 5 8 2 8 27
6 俄罗斯 9 1 2 2 5 19
7 瑞士 3 6 6 2 17
8 日本 13 6 3 2 24
9 荷兰 8 3 2 1 14
10 意大利 3 1 3 1 6 14
······
······
42 中国 1 1 2
43 印度 1 1
44 巴基斯坦 1 1
合计 204 178 205 72 113 772
观点1.从领域来看,诺贝尔奖更倾向于自然科学,其获奖人数也相对较多(2分)。
说明:①历史传统。诺贝尔奖由欧洲人设立,而欧洲自古希腊时期便开始孕育理性精神,在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洗礼之后,理性精神更是成为西欧的主流思想之一,促进了西欧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②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科学理论能够越来越快的转化为生产力。伴随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各国经济竞争的加剧,也为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③战争需求的推动。自然科学对于武器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先后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及美苏冷战,提高国防军事力量,成为推动自然科学另一重要动力。(10分)
观点2:从获奖者国籍来看,诺贝尔奖的多数由发达国家获得;(2分)
说明:英法美等发达国家,较早开始近代化进程,为其科技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和基础。
政治上,发达国家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并且近代以来国内环境相对稳定,较少受到殖民统治、战争等冲击,这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经济上,海外殖民扩张及工商业的成长不断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与此同时它们也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经济基础。
思想上,英法美等发达国家,通过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10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赋分。观点2分,说明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