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人:张 荣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历史)
一 单选题 (共30题 ,总分值60分 )
隋文帝以“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下令“诸州县佐吏,三年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隋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A. 提高行政效率 B. 防止吏治腐败 C. 分割宰相权力 D. 减轻人民负担
2.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 “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 “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D. “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3.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
A. 确定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B. 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 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D.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4. 唐朝时“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与此观念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5. 以下有关罗马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罗马法是古罗马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统称
B.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渊源,《民法大全》是对罗马法的总结
C. 《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
D. 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而广泛的古代法律体系
6. 一些分封的诸侯强大起来,不满自己的封号,改称为“王”。这一现象始见于( ??)
A. 春秋五霸 B. 战国七雄 C. 七国之乱 D. 藩镇割据
7. “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是哪一制度的特点? ( )
A. 内服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
8. 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说:“从红军1934年10月16日在华南度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征把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下列能说明长征与这段历史联系的是( )
①长征精神对中国人民争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②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③长征实现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④长征撒下了革命火种,成为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9. 下列关于察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加强对地方官吏监察和控制 B.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C. 是两汉选用官吏的主要途径 D. 选举的依据始终是门第族望
10. 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 )
A. 宦官专权 B. 内阁的作用 C. 六部掌握实权 D. 军机处的设置
11.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常用做法。宋代为分割宰相权力而设置的是( )
A. 三司使 B. 节度使 C. 通判 D. 转运使
12. 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 ③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②
13.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主要是因为 ( )
A. 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C. 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各个机构相互配合
D. 君权首次得到独尊,有力维护了皇帝的尊严
14. 英国《权利法案》的实质意义在于 ( )
A. 使议会获得了局部统治权 B. 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C. 宣告了君主专制被正式废除 D. 保障了工人权利和确立民主共和国
15. 某法律及其解释的汇编明文法规定,私法(即规范私权关系的法律)由“自然法、公民法和市民法的基本原则所构成”。这应该是( ??)
A. 《十二铜表法》 B. 《民法大全》 C. 《权利法案》 D. 《拿破仑法典》
16.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 )
A. 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 B. 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
C. 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州的长官 D. 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17.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包括 ①主权在民 ②直接民主 ③实行法治 ④贵族共和 (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8. 纪念碑或碑刻承载着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从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浮雕和广州的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来看,反映的本质相似之处( )
A. 抵制西方资本主义 B. 反对外来侵略 C. 反对封建统治 D. 维护封建经济
19.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这种制度是(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20. “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这里的“转变”应是指( )
A. 放弃了反共、剿共政策 B. 由反共到不再敌视中共
C. 由反共到与中共再次合作 D. 承认中共的领导地位
21. 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前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中华民国政体形式进行了重大改动,由最初预想的总统制转变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B. 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
C. 清政府的阻挠 D. 革命党人进行政权建设的经验不足
22. 宗法分封制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一些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形态的演进,宗法分封制逐渐衰落。其衰落的实质是 ( )
A. 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B. 血缘政治逐渐被取代
C. 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 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便利其势力增长
23. 钱穆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 ( )
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 宰相数量增加 D. 皇权不断加强
24. 梁启超指出:“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与文中所涉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5.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说,国民党有两个伟大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先生,第二个伟大领袖就是蒋介石先生。毛泽东的这一评价是基于蒋介石 ( )
A. 指挥北伐战争赢得胜利 B. 继承和实行新三民主义
C. 转变为民族民主革命者 D. 领导和实施全民族抗战
26. 《红军不怕远征难·突破封锁线》中唱道:“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这时的“迷雾”是指( )
A. 右倾机会主义 B. “左”倾错误
C. 蒋介石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D.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27. “虽然说这种民主对于古代雅典是一种必然,但对于整个世界历史却是偶发性的个案,也就没有多么重大的实际推广价值。”这句话的针对的是 ( )
A.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社会条件 B. 雅典民主政治所产生的弊端
C. 雅典民主政治的短暂 D. 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
28.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在武宣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不怕清妖兵马足,天军引他到山麓,好比红薯堆进灶,大大小小一窝熟。”“妹莫忧,卷起包袱上柳州,跟随天军去打仗,太平天下乐悠悠。”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A. 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B. 军事力量强于清政府
C. 实现了土地平均分配 D.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29. 林则徐被称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依据不包括( )
A. 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
B. 组织编译的《各国律例》、《四洲志》
C. 积极仿制西方战舰,提出建设新式海军主张
D. 领导虎门销烟,打击英国侵略者
30.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
A. 普鲁士国王是“联邦之首” B. 帝国首相直接对议会负责
C. 议会有权制定和颁布法律 D. 皇帝无权干涉议会言论自由
二 材料分析题 (共3题 ,总分值40分 )
31. 阅读下列材料:
《春愁》
作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请回答:
根据史实,该诗写作于哪一年? 分析带来作者 “春愁难遣”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愁”是怎样消除的? (10 分)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家承认,目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为达到统一中国目标之恰当机构……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治团结不能实现。
——《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1945年12月)
材料二 据许多观察家的意见,他们(指国民党政府)已经堕落于腐败,争夺地位权力……一向是一党政府,而不是在西方寓义下之民主政府。……尽管如此,我们为了显见的理由,仍旧继续倾全力援助国民政府。
——《艾奇逊致杜鲁门的信》(1949年7月)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2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西方“观察家”眼中的国民党政府形象。(6 分)
(3)艾奇逊写这封信的时候,中国的政治局势如何?他所谓的“显见的理由”是什么? (6 分)
3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制度?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这一制度起了什么作用?(5 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认为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3 分)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官员和军机大臣为宰相,他们的职权等同宰相吗?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6 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古代相权与君权关系的发展趋势。 (2分)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