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测试卷三 名著阅读与文学常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测试卷三 名著阅读与文学常识(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2 15:3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测试卷三 名著阅读与文学常识
时间:60分钟 满分:80分
一、名著阅读(48分)
1.选出对名著《骆驼祥子》的内容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3分)(  )
A.《骆驼祥子》中的虎妞是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女儿,勤劳能干,霸道泼辣。她曾嫁给一个军官,被抛弃后回到车厂,再嫁给祥子,最后难产而死。
B.《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自尊好强,但经历了人生的三起三落后,变得麻木、狡猾、自暴自弃。
C.祥子从农村来到军阀混战的上海,省吃俭用,终于买了第三辆车,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然后主动追求并娶了虎妞。
D.得知虎妞难产,祥子在小福子的帮助下,立即将虎妞送往医院。
2.名著阅读填空。(9分)
(1)《朝花夕拾》里有不少与读书有关的叙述。请写出下面两段文字所属的篇名。(4分)
①“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篇名:《      》?
②“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篇名:《     》?
(2)请用一句话,写出你读《朝花夕拾》的感受。(2分)
(3)“收生婆来到,告诉她还不到时候,并且说了些要临盆时的征象。她忍了两天,就又闹腾起来。把收生婆又请了来,还是不到时候。她哭着喊着要去寻死,不能再受这个折磨。”语段中的“她”是    (人物)。(1分)?
(4)阅读名著,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读老舍的《骆驼祥子》,我们会被生动的各色人物形象吸引,如           的虎妞;读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我们除了感叹凡尔纳小说的构思巧妙、情节惊险外,更对作者的社会正义感和         精神肃然起敬。(2分)?
3.阅读《骆驼祥子》,按要求填空。(5分)
(1)他是一个“坚决、沉默而又有生气”的车夫,为了争取起码的生存权利,他奋斗过,挣扎过,但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与“他”相关的两位女性的名字是    和     。?
(2)祥子昏昏沉沉的睡了两昼夜,A着了慌,到娘娘庙求了个神方:一点香灰之外,还有两三味草药。A这才想起去请大夫。扎了两针,服了剂药,他清醒过来,一睁眼便问:“还下雨吗?”他躺了十天。刚顾过命来,他就问A:“车呢?”
文段中的A是    。?
(3)他想不到做官,发财,置买产业;他的能力只能拉车,他的最可靠的希望就是买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他一天到晚思索这件事……有了车就足以抵得一切!
文段中的“他”是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他最大的梦想是                        。?
4.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8分)
[甲] 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皮轮像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乙] 快到立秋,他又拉上了包月。这回,比以前所混过的宅门里的事都轻闲;要不是这样,他就不会应下这个事来。他现在懂得选择事情了,有合适的包月才干;不然,拉散座也无所不可,不像原先那样火着心往宅门里去了。他晓得了自己的身体是应该保重的,一个车夫而想拼命——像他原先那样——只有丧了命而得不到任何好处。经验使人知道怎样应当油滑一些,因为命只有一条啊!
(1)以上两段文字出自中国现代小说《      》。(2分)?
(2)根据以上两段文字的描述,可以看出主人公的生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你认为造成小说主人公悲惨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街上异常的清静,只有钢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拉车的人们,明知不活动便没有饭吃,也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拉出车来,而来到街上看看,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每一个井台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便和驴马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文开头,作者用“发了狂”“下了火”总写六月十五那天异常炎热的天气。
B.“干巴巴地发着些白光”“丁丁当当”和“烫手”,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上写天气的炎热。
C.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写天气的酷热: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静景,有动景;有声,有色;有比喻拟人,有夸张排比。
D.选文渲染烈日和暴风雨下的恶劣天气,目的是衬托祥子拉车的辛苦,突出他在酷暑中受到的煎熬。
  (2)“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请你仿照示例,给下面的句子或句中的词语作旁批。(3分)
原文示例:每一个井台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便和驴马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旁批示例:描述拉车人的活动,“奔”“灌”表现了他们牛马一般的生活。
原文: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
旁批:?
?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3分)
  想到骆驼与洋车的关系,他的精神壮了起来,身上好似一向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假若他想到拿这三匹骆驼能买到一百亩地,或是可以换几颗珍珠,他也不会这样高兴。他极快的立起来,扯起骆驼就走。他不晓得现在骆驼有什么行市,只听说过在老年间,没有火车的时候,一条骆驼要值一个大宝,因为骆驼力气大,而吃得比骡马还省。他不希望得三个大宝,只盼望换个百儿八十的,恰好够买一辆车的。
以上文段选自作品《    》,作者是        。这部作品主要讲述的是               的故事。?
7.《海底两万里》描绘了美丽迷人的珊瑚王国,在这里发生的事件是(3分)(  )
A.森林打猎   B.章鱼来袭   C.安葬船员
8.根据阅读积累,补写以下读书摘记卡。(4分)
读书摘记卡
主题
探险
时间
2018.4.12
编号
007
摘录: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茨威格《      》?
随感:在与南极险恶环境的搏斗中,斯科特等人的身体倒下了,但心灵却经受了考验。正如海明威所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摘录:但愿他这个高明的学者继续做和平的探海工作!固然他的命运是离奇古怪的,但他也是崇高伟大的。
——凡尔纳《       》?
随感:为了追求正义,        (人名)开始了海底旅行,“搁浅珊瑚礁”“                           ”等一系列历险,证明了他是机智无畏的斗士。他的确“崇高伟大”!?
9.请为《海底两万里》写一段名著推荐词。(3分)
10.《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的潜水艇从太平洋出发,途经澳大利亚珊瑚海,在游历了印度洋、        、         等海域后到达南极。(2分)?
11.《海底两万里》中,阿龙纳斯教授跟随“诺第留斯号”进行了海底探险,在南极曾经因缺氧而窒息,请简要说说“诺第留斯号”是如何陷入险情,又是如何脱离险情的。(2分)
二、文学常识填空(32分)
(一)填空题。(20分)
12.《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    ,原名     ,字豫才,现代伟大的     、     、     。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13.《老王》的作者    ,本名     ,中国著名女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      》《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     》《    》等。?
14.《陋室铭》的作者     ,字梦得,   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爱莲说》的作者     ,字茂叔,     (朝代)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15.《木兰诗》选自《      》。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16.《望岳》选自《杜诗详注》,作者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代伟大的      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诗被后人称为“     ”,他本人也被尊为“    ”。?
17.《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    ,字晓岚,   代学者、文学家。?
18.《竹里馆》的作者     ,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     ,是    (朝代)极负盛名的诗人、画家。?
19.《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    ,字太白,号      ,    代伟大的      诗人,被后人尊称为“    ”。其诗的艺术特色是想象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20.《晚春》的作者    ,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之一。?
21.叶圣陶,本名     ,作家、编辑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童话集《     》等。张中行,学者、     。代表作有随笔集《      》等。?
(二)连线题。(6分)
22.将下列称号、作家、作品用线连接起来。
a.诗仙   ?王维   ①《钱塘湖春行》
b.诗圣 ?李贺 ②《春夜洛城闻笛》
c.诗佛 ?白居易 ③《陋室铭》
d.诗魔 ?李白 ④《使至塞上》
e.诗鬼 ?刘禹锡 ⑤《望岳》
f.诗豪 ?杜甫 ⑥《雁门太守行》
(三)选择题。(6分)
2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B.《孙权劝学》里“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经”即儒家经典,其中“五经”指《诗》《书》《礼》《易》《论语》。
C.《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有“诗豪”之称。在文中,他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陋室环境及陋室主人日常生活的描写,表达了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D.《卖油翁》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作品。文章描写人物传神,行文简洁。
2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憎恶之情。
B.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通过主人公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C.《带上她的眼睛》的作者刘慈欣,于2015年8月23日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
D.《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的标题以“叶圣陶先生”点明写作对象,以“二三事”交代文章的内容。以此为题,通俗易懂,简洁明了。
参考答案
专题测试卷三 名著阅读与文学常识
1.[解析] B A项,“曾嫁给一个军官”的应该是小福子;C项,祥子的第三辆车是他和虎妞结婚以后,用虎妞给他的钱买的;D项,祥子“立即将虎妞送往医院”与故事情节不符,实际应是“小福子曾建议祥子找医生,但因为没钱所以医生没有来”。
2.(1)阿长与<山海经> 五猖会
(2)示例:读鲁迅的《朝花夕拾》,我感受到了作品的温馨和理性。
(3)虎妞
(4)大胆泼辣却有些心理扭曲 (崇高的)人道主义
3.(1)虎妞 小福子 (2)虎妞
(3)祥子 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或: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买车)
4.(1)骆驼祥子
(2)原来拼命拉车,疲乏却痛快;拉上包月后变得油滑,懂得了选择,更加看重生命。
(3)根本原因是社会的黑暗让他的希望一次次破灭。
5.(1)[解析] D “渲染烈日和暴风雨下的恶劣天气”错,选文没有写到“暴风雨”。
(2)“病”“懒”“无精打采”写出了在烈日暴晒下柳树的状态(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写柳树的状态来衬托烈日的狠毒)。
6.骆驼祥子 老舍(舒庆春、舒舍予) 一个普通人力车夫(骆驼祥子)
7.C
8.伟大的悲剧 海底两万里 尼摩(尼摩船长) 遭土著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陷缺氧危机、被章鱼袭击等)
9.示例:《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叙述了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教授乘坐“鹦鹉螺号”(诺第留斯号)在海洋深处跟随船长尼摩旅行的故事。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时而险象丛生,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
10.红海(阿拉伯海) 地中海 大西洋(写出其中两个即可)
11.“诺第留斯号”在南极冰层之下前进时,冰山翻转,撞上“诺第留斯号”,堵住了所有的出口;后来尼摩船长让“诺第留斯号”用自身重量来回冲撞,最终冲破冰层。
12.鲁迅 周树人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13.杨绛 杨季康 干校六记 我们仨 洗澡
14.刘禹锡 唐 周敦颐 北宋 
15.乐府诗集
16.杜甫 唐 现实主义 诗史 诗圣
17.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 清 
18.王维 王右丞 盛唐 
19.李白 青莲居士 唐 浪漫主义 诗仙
20.韩愈 唐 唐宋八大家
21.叶绍钧 教育家 倪焕之 稻草人 散文家 负暄琐话
22.a——?——② b——?——⑤ c——?——④
d——?——① e——?——⑥ f——?——③
23.[解析] B 《论语》不在“五经”之列,应为《春秋》。
24.[解析] A 《阿长与<山海经>》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感激、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