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 8生理与适应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下 8生理与适应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1-09 23:1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理与适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河北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奇妙的人体》里的一课,在学习了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等系统的功能基础上,本课将在引导学生学习感觉、思维、情绪等功能的过程中,渗透神经系统在维持人体正常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一系列颇具趣味性的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心理活动的兴趣。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了解一些适应现象,通过对错觉的体验找出身边利用错觉的实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组成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基本的认识,对人体的心理功能还不够了解,虽不能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人类适应环境的特点,但可能会对刺激---反应游戏和奇妙的错觉现象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游戏中出现的反应现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2.能辨别出每一个刺激——反应中的刺激、接受刺激的感官、反应行为和参与反应的结构。
3.能用比较法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适应现象”。能举出3个以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适应现象的实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尊重他人意见。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产生“反应时”现象的原因。
2、能举实例说明什么是“错觉”, 并能设法找出自己身边利用错觉现象的实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活动感悟人的心理感觉、思维等功能。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木棒,有关错觉现象的图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起立,“请坐!同学们,在刚才的这一幕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同时听到老师的指令,但起立的动作却有快有慢,这是为什么呢?想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教师开始就用现实的事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
板书课题:生理与适应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刺激—反应游戏
1、教师讲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受各种各样的刺激,并且会对这些刺激做出必要的反应,让我们来做几个刺激反应游戏。
2、讲解演示游戏的做法及要求(课件出示)
刺激----反应游戏
注意事项:
(1)打手板游戏:注意打手的力度不要过大。
(2)抓棒游戏:注意手要张开,棒的位置不要过高(也可用笔代替棒)。
(3)指认五官:注意手指不要垂直指到面部的眼睛,看指认五官的速度(快、中、慢)。
(4)每个游戏进行5次,记住成功的次数。
3、分组开展游戏。
学生每个人作五次记录下各自的成功次数
你还能做其他类似的游戏吗?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下一步来提出问题,引起他们思考。
4、教师:为什么从刺激出现到做出反应,会间隔一段时间?在同一游戏中,不同的做出反应的快慢有差别吗?
组织讨论:在这个游戏中我们的神经系统心里功能是怎样工作的?从而指导了我们采取哪些生理反应?在打手游戏中为什么成功的次数会有不同?为什么有的同学能躲过去有的同学躲不过去?
5、组织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分析加以理解我们刚刚分析的对不对。
课件出示思考题:
(1)神经系统是由:(   )、(   )、(    )组成的。
(2)什么叫反应时?反应时一般分为( )个阶段?
(3)反应时的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
6、活动:试着用“科学在线”中的内容,解释一个刺激----反应游戏的心里加工过程。
教师:在各种刺激—反应游戏中,是什么刺激引起了反应?这些刺激是通过哪种感觉器官感受到的?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游戏活动中的刺激源、感觉器官、产生的反应,填写书第38页的表格。
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充足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在给学生机会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脑、灵活了他们的手,锻炼了他们的口,这样的实验学生越“玩”越爱“玩”,在玩中求乐,乐中求知,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无限科学知识的向往。
◆活动2:认识各种适应现象
1、刚一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闻到了什么?现在你还能闻到么?为什么会这样?
2、从较暗的地方走到阳光下时,你的眼睛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教师: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我们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学生:观察课本第39页的图片,阅读相关文字认识各种适应现象。
3、组织讨论:刚才大家说了许多在同一种条件下我们的感觉会先后不同,这是怎么回事?
4、教师:除感觉器官方面的适应外,还存在另一类适应现象。
学生体验另一类适应现象:用左手写自己的名字,体验左手对写字的适应过程。
(课本第39页下面的内容)
5、组织讨论:从以上各种不同的适应现象中,能够发现什么共同点?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适应现象存在于一切感觉中,但是在各种感觉中适应的表现和速度会有所不同。简单讲解不同感觉器官的适应现象。
6、学生交流所知的人身体适应能力的例子(冬泳、春捂秋冻、晕船的适应)
★拓展:体验错觉
教师:在大多数条件下,我们对刺激的感觉与真实的情况是一致的。然而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我们对刺激的感觉与真实情况并不相同,这就是错觉。
1、用半分钟的时间完成课本第40页的判断题
2、用尺子想办法测量一下长短并汇报检验结果
3、讲解什么是错觉
4、欣赏错觉图片,学生体验错觉(课件出示)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过其他错觉现象吗?人们是怎样应用错觉现象的?交流生活中你发现的错觉现象。(例如:早晨初升的太阳大、各种魔术)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了解一些适应现象,通过对错觉的体验找出身边利用错觉的实例。
(三)谈这节课的收获
(四)板书设计:
1.刺激——反应游戏。
2.认识各种适应现象。
3.体验错觉。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研究了神经系统刺激——反应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还认识了生活中的错觉和适应现象,原来科学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探索,就会有更多的发现与收获。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七、教学反思
因为科学课比较难上,丰富的科学世界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有很大 的距离,有时科学课会使学生感到很枯燥。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准备了直观形象的教具,上网查找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新课伊始,通过“快速抓棒游戏”,让学生体验刺激与反应,但在做完游戏之后,让学生交流游戏中的发现的时候,学生表现得不太积极,不知从何说起,通过我的引导,后来学生回答了出来,人的反应不同,所以抓棒的位置不同。接下来再通过阅读科学在线,运用科学知识进一步分析这个游戏的心理加工过程。随后再让同学们分小组再次体验“刺激---反应”游戏并将心理加工过程填在表格中,此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亲身的体验,小组合作能分析出这几个刺激---反应游戏的复杂心理加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