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熔化和凝固 教学设计
一、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固态和液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2.会画固体的熔化(凝固)图像,会从图像中说明温度变化的特点,能区分晶体和非晶体。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4、能举例说明熔化(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冰和蜡的熔化时温度的变化特点,能区分晶体和非晶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2、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难点:实验的演示。
三、教学用具
演示熔化的装置、秒表、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
习
复习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
思考,回答
类比先前知识,利于后续教学
引入新课
提问:炎热的夏天,我们在家里怎样制作冰块?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初态和末态。
提问:把冰放在手心里,冰又会变成什么?(让几个学生演示)
再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初态和末态。
本节将学习固态液态之间相互变化。
板书:2.3 熔化和凝固
回答:用水制作
思考:由液态到固态
回答:变成水
思考:由固态到液态
明白所学的是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变化
掌握课题
由学生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教学内容,体现新课程理念。强调物质的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有利于学生将六个物态变化分清而不混淆,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学自检
快速阅读书本第39页,(活动2.4以上文字),回答1、2、3分别属于什么物态变化?为什么?(时间:30秒)
1. 用水制作冰块。
2.把冰块含在手心,冰块化成水。
3.过生日的时候,点燃生日蜡烛。
(用蜡烛模拟)
自主阅读,举手示意已经阅毕。
思考,举手回答
直观感受蜡的熔化
让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分清“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再次回答课初的物理情景分别属于什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显得教师所举的事例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有其更深远的意义。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熔化特点)
1.提问:把冰含在手心里时,手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今天这种天气,蜡烛不点燃会熔化么?
2.引出:熔化需要吸热(板书)
3.提问: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烛蜡和冰熔化时的温度变化和状态变化的特点。
4.《演示试验一》烛蜡的熔化特点
简单介绍实验器材,提醒学生记录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温度变化和状态变化。
根据实验数据,提醒学生用描点法画在书本第40页图2——31上。
思考,回答:冷
思考(熔化时吸热)
明白熔化是需要吸热的。
学生代表完成演示实验,及时记录数据
学生代表展示数据和图像
通过亲身经历,掌握物理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
先完成烛蜡的实验,让学生感觉物质熔化吸热,温度必定是升高的这一错觉,为接下来做“冰的熔化”形成强烈的视觉和认知冲突。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熔化特点)
5.《演示试验二》冰的熔化特点
简单介绍实验器材,提醒学生记录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温度变化和状态变化。
根据实验数据,提醒学生用描点法画在书本第40页图2——30上。
6.投影展示图像(最好是学生书本)
学生代表完成演示实验,及时记录数据
学生代表展示数据和图像
分析图像特点完成书本第40页填空。
通过冰熔化时的温度和状态变化,与烛蜡熔化特点形成鲜明对比,水到渠成引入下一教学内容
晶体和非晶体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第40页,根据投影给出的文字,区分晶体和非晶体。
2.引导学生概括晶体熔化的条件。
3.图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晶体和非晶体
回答,能根据温度变化特点区分晶体和非晶体。
达到熔点
继续吸热
仔细观察,了解
学生听说有晶体和非晶体这一区分,不是靠简单的记忆,而是通过实验中温度变化特点得出的固体不同类别,易于接受。通过图片的展示,又体现了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物理的实用性。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凝固特点)
因时间关系,凝固实验肯定来不及完成,所以只能通过事先准备的冰和烛蜡的凝固图象,引导学生分析特点。
思考,并回答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特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完成烛蜡和冰的熔化实验,所以在此处做简单处理。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
展示熔化和凝固的小结表格
回忆整节课的知识,完成比较
用表格小结,直观形象,便于比较。
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引导学生观察书本第41页5副图片,
选派个别学生解释图2-32和图2-33的物理原理
自主观察,
学生代表展示
其他学生点评
体现新课程理念。
作业布置
1.《同步练习》22页
板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