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的课文,本组课文以“国家情怀”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重点句段,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搜集有关“外国人占据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贡献的相关资料。
2.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老师带大家去认识一位伟人(ppt出示),周恩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他在十二岁的时候立下了一个伟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一遍课题。“之”就是的的意思,“崛起”就是兴起的意思,连起来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3.每节课的学习都要有相应的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PPT出示,老师读)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翻开课本96页。
1.(PPT)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标出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完成以后举手示意老师。
看大家读课文读得那么认真,请问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呢?相信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PPT)
2.读词语(开小火车的形式读;全班齐读两遍。)
大家已经把词语读的非常准确了,现在让我们回顾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3.(出示填空)指名回答所填内容。为什么周恩来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伟大的志向呢?(学生答) (板书:中华不振)——(中华不振就是中华民族不振兴、不强大)
三、研读感悟,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快速在文中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不振?(学生答);周恩来最初是从哪里知道“中华不振”的?(学生答——听到的,伯父说的……),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归纳:(板书:耳闻) 这个时候周恩来理解“中华不振”的意思吗?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就是:(板书:疑惑不解 )
(二)然而有一件事却深深地刺痛了周恩来的心,使他对“中华不振”这四个字有了真正的体会,文中哪几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了这一件事?(学生答)(点拨:15到16自然段)
(三)(PPT)朗读课文15、16自然段。要求:边读边勾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词句,也可以在旁边做批注。完成后举手示意老师。
预设1: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亲人被轧死,却遭到了训斥,(教师解释训斥的意思),你能体会他的心情吗?很伤心难过。这个女人失去的亲人可能是——(请学生说)。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可能是她可爱的孩子,也可能是他年迈的父母,她悲痛欲绝。
她此时能指望谁啊?——(学生说:中国巡警为他报仇为他伸张正义,但是———中国巡警不但不……反而……)(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
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听得出你对这个女人的同情,我也想替他鸣不平——师范读。——齐读。
预设2:还有哪些句子让你印象很深刻?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那个不幸的妇女。
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是愤怒。读出你的愤怒。
我们一起紧握拳头一起读。——齐读。
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揍谁?最想干什么?——惩处那个外国人。
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不敢。你从哪句话看出不敢?(学生回答)
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学生说)(无奈、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
一个“只能”,让我们明白了他们的内心是——气愤但却是无奈的。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不敢反抗,也没有能力去反抗。(这都是为什么呢?————学生说)
预设3:谁又敢怎么样呢?
这是一个反问句,我们可以把它改写成陈述句:谁也不敢怎么样。
(4)这件事是周恩来亲眼看到的(板书:目睹),这时他对中华不振有了真正体会。(板书:真正体会)
(五)补充拓展:
1.同学们,在当时的中国,让我们感到气愤、痛恨的事何止只有这一件,请大家看老师课前查找到的相关资料。(PPT)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英法联军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火烧圆明园,大火连烧三天三夜。
八国联军在各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1937年,日军侵入南京,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被杀害,血流成河,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条人命消失。看,日军把孩子挑在枪尖、活埋无辜百姓、把无辜百姓当作活靶子进行射杀训练、拿活人进行试验等,简直是惨绝人寰!
师:看到这些事件,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谈感受)
这一切是为什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啊?——中华不振。
2.走进内心,回归“崛起”。
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所看到一切都像利剑一样深深刺痛了周恩来的心,从那个地方回来以后,同学们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你们说说他会沉思些什么呢?(学生说)
3.回扣课题,激情引读。
师:对,要想不受外国人的欺侮,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强大。所以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立志)
师:这是周恩来一生坚守的初心啊!让我们清晰而坚定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让我们铿锵有力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拓展延伸,学文明志
1.过渡:从此,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定下了振兴中华的初心,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PPT)
2.正是有像周总理这样的无数中华儿女奋斗,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播放视频)
3.(PPT)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我中华已崛起,这盛世如您所愿。山河犹在,国泰民安,我们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而奋进。
4.孩子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
5.听你们的肺腑之言,老师真的很感动。是啊!你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
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不忘今日之初心,牢记肩上的使命。
祖国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只有我们把祖国建设得日益繁荣昌盛,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贴板书:伟大复兴)。
请全体起立,右手握拳,让我们一起立下这个伟大的志向(宣誓的手势):为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让我们一起更庄严的宣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
五、板书设计
中华复兴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 志
耳闻 中华不振 目睹
(疑惑不解) (真正体会)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