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
【教材分析】本课将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并探索其中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第二部分是“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第三部分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
【学情分析】学生对橡皮泥是比较熟悉的,一些学生或许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类似的经验,能够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浮在水面上。但是,一般的学生都不会去考虑其中的原因,本课将带领学生用实验数据揭开其中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分析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的原因。
【教学准备】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量杯若干个,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
小结:水原来在瓶子里占据了空间,小石子沉下去后,也占据了空间,那部分的水就被“挤”上来了。那么请大家猜猜橡皮泥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
2、今天老师也带来了橡皮泥,我们一起来学习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板书课题: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二、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教师示范: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2、学生猜测:如果改变了橡皮泥的形状,它是沉还是浮?
3、请四个学生上讲台把相同轻重的橡皮泥做成四种不同的形状。
4、观察思考:橡皮泥的形状改变了,它的轻重改变了吗?沉浮情况呢?
5、学生验证橡皮泥改变了形状的四块橡皮泥是沉是浮?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时发生的现象。
6、学生反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7、得出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重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它的沉浮情况不会发生变化。
三、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分组讨论:怎样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能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2、分组反馈:做成什么样的能浮的形状。
3、 课件出示四种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图片,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使橡皮泥浮起来的?
教师追问:橡皮泥形状改变了,什么没有变?
(1)橡皮泥的形状改变了,但体积和重量没有改变
(2)教师解释物体排开水量的概念,即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因为排开水量的不同,所以有的橡皮泥沉有的浮。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四、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出示问题:橡皮泥轻重既然没有变,那么橡皮泥的沉浮与排开的水量有什么关系呢?
2、准备对比实验
①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
②实验要求即注意事项:
●测量排开的水量必须细致,观察刻度时视线应与液面平行
●仔细观察液面刻度后,准确的记录数据,尽量减小误差
●每次测量前都要检查水量是不是保持在200ml,不足时要加满
4、学生分组实验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做简单的减法运算。
5、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6、综合各组的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规律。
7、得出探究结论:①发现能浮起的形状的共同特点。②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五、拓展练习
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
六、板书设计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小 沉
排开的水量
大 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