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1-10 20:5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共编排了4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马铃薯在两种液体中的沉浮;第二个活动是观察比较两种液体,做加热液滴的实验;第三个活动是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盐水或糖水);第四个活动是拓展延伸,了解有关死海的资料。本课内容既是对本单元第一课内容的联系,延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也是对后面研究马铃薯沉浮原因的一个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当中已经认识了一些有关沉浮的现象,但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变化,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本课从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引入,观察发现马铃薯在水中是沉的,在另一杯液体中却是浮的,用不同的现象冲击学生的思维,转变学生的思考角度,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并及时更正学生的错误看法,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认识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学习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难点:总结归纳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评价任务   学生能够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及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马铃薯1个、500ml烧杯(2个)、300ml清水、300ml盐水;   3.分组实验:每组1个马铃薯、1个大烧杯、酒精灯、2把不同颜色勺子、白糖、食盐、筷子。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揭示课题   1.描绘死海的奇怪现象,对比平时游泳的实际情形。   2.谈话引思,导入新课。   二、直观演示,引入探究   1.出示一个马铃薯、两杯水(分别装有清水与浓盐水,事先不告知学生)。   2.谈话引思:如果把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水中,它会怎么样。   3.学生猜想,展开讨论。   4.教师演示操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验证猜想。   ①把马铃薯放入一杯水(清水)中;②把马铃薯放入另一杯水(盐水)中。   5.板书实验现象:马铃薯在液体中有沉有浮。   6.引发思考: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个杯中浮,出现这样的现象,大家有什么想法?   7.学生质疑,交流探讨。   8.教师引导并挖掘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小结。   ①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②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③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三、师生探究,质疑问难   1.交流探讨: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沉浮的解释。   ①教师启发:回顾旧知,从马铃薯受力的角度出发思考。   ②学生联系旧知,交流回答。   ③教师归纳小结:第一杯中的马铃薯下沉是因为受到的浮力小于马铃薯自身的重力。第二杯中的马铃薯上浮到水面是因为刚开始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利,当浮到水面时,浮力等于自身重力。   2.结合第一个问题的解答,交流探讨: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   3.教师归纳小结:马铃薯在两杯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不同。   4.引申思考:为什么两杯水会产生不同的浮力那?   5.学生思考并交流猜想。   6.教师归纳交流猜想:①两杯水的水量不一样生产不同的浮力。②两杯水的性质不同产生不同的浮力。   四、参与实验,验证猜想   1.观察比较教师演示实验的两个水杯,比较水量多少。(杯子大小一样,水量几乎一样。)   2.把教师做演示实验的马铃薯分别放入到学生自备的几个水量不同的清水杯中。   3.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猜想。   4.学生交流思考所得,得出结论:两杯水会产生不同的浮力与杯中水量多少无关。   5.进一步观察比较两杯“水”,寻找“水”性质不同的依据。   6.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思考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是不同的“水”?   7.学生交流回答。   8.教师归纳小结:看、闻、尝、晒、烤……   9.分析可行性方法,择优选“用”。   ①看、闻得到的结果两杯水几乎相同。   ②尝是个好办法,但在不清楚是什么液体时,我们不能轻易用嘴尝,因为既不卫生也不安全。   ③晒也是好办法,但时间太长了。想在这节课内知道结果怎么做?   ④教师推荐介绍“液滴加热”实验。   10.出示“液滴加热”实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方法:把液体分别滴在铁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体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②注意事项:记清哪张铁片里烤的是“清水”,哪张铁片里烤的是“不知名液体”。比较被烤完后留下的痕迹是否有明显的不同。在两张铁片上都放少量的液体。注意安全。如果出现了什么不知名的新物体,不能用嘴巴尝!   11.教师演示、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做“液滴加热”实验。   12.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①一杯水中的液滴蒸发消失。②另一杯加热蒸发后留下白色颗粒。   13.得出结论:①加热蒸发后留下白色颗粒说明液体中溶解了物质,不同于清水。②引发板书: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4.学生联想释疑:“第二杯中马铃薯浮起是因为液体中溶解了物质”。   15.教师质疑,拓展学生思维。   ①是不是只要液体中溶解了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②“液滴试验”获得的白色颗粒有可能是什么物质?   五、实践应用,获取新知   1.教师导引学生参与实践操作:请大家分组进行“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实践活动来亲自求证。   2.每个小组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①小组做好实验准备。   ②师生探讨注意事项并归纳小结。   不要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入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3.学生实验。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5.学生交流。   6.归纳小结:①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溶解物,当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②水中加食盐、白糖等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后马铃薯都会浮起。   六、总结全课,交流所获   1.通过本节的学习,大家知道了什么。   2.用本节课所学来解释一下死海中的现象。阅读教材资料。   教学反思   1.学生可能对相同体积的液体改变其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很难理解。   2.液滴加热实验要有更多的演示以帮助学生实验时不出安全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