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写出了北京的春节热闹、喜庆、团圆、祥和的生动场面。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随着作者娓娓道来,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无不体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内容统筹上的独具匠心。学习作家详细描写的春节里的四个片断,进行阅读教学,学习其中描写“除夕”的总分式写法,并进行仿写。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把繁复的春节写具体,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2、品味老舍的表达方法(总分式、对比式)。
3、仿写自己喜欢的春节的某个片段。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体会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指导学生进行片段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渗透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首先回忆课文,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2、回忆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三,是语言通俗、明白、风趣 )
3、告诉老师,你从那里判断出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描述的?
二、感悟谋篇布局
1、北京的春节持续一个多月,每天的事情很多,习俗也非常多,面对这么多的民俗风情,老舍先生是怎么安排这么多的内容的呢?
(按照时间的顺序,抓重点,重要的多说,不重要的少说,详略得当的介绍,这一个多月的北京春节的风俗都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目了然。)
2、文中详细写到了哪些日子的重要活动?
围绕腊八、除夕、初一、十五四个日子体现出春节的特点: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A、回味腊八天
抓住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件事来描述。
那你知道腊八粥是有哪些东西熬制的吗?这么多农产品放在面前,那老舍先生是怎么形容的?你感觉到老舍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幽默风趣)
腊八蒜你们见过吗?老舍先生又是怎么描写的?能读读吗?
B、再现除夕夜
过渡:经过这么多天的忙碌,一个重要的日子就要来了,那就是——除夕。
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分述“热闹”?
从“色、香、味、声”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总结语言结构:除夕(总分式)】
C、走进正月初一
过渡:如果说除夕是繁忙、热闹的,那么正月初一就是——悠闲、快乐的,所以文中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抓住“截然不同”这个词)
都写了有哪些悠闲、快乐的事?最快乐的是(逛庙会)逛庙会,这也是北京老百姓过年的一个传统风俗。
【总结语言结构:初一(对比式)】
D、到了元宵夜
过渡:快乐的日子过得真快!马上就要到元宵节了。
如果说元宵是春节的一个高潮,那元宵的高潮就是——(花灯)找出描写灯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指名读)自由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小结:老舍先生不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有详有略的处理,而且在一个段里面也是详略得当的。这样使文章的重点显得尤其突出。例如元宵节这天,“观花灯”是一个重要内容,所以作者进行了详细描写。)
三、详略对比,学习写法
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了那四天的民俗习惯,但是有的民俗习惯却只一句话带过,请你们找找,对比对比,体会体会。
如“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 ;交代春节结束也非常简略,只用一句话就交代完毕“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
(详略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抓重点,重要的多说,不重要的少说,不必要面面俱到,这样才能使文章做到重点突出,让人印象深刻。) 四、仿写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还知道了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和表达特点,现在请同学们学以致用,用作者描写“除夕”的“总分式”写作方法,来描绘春节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日子。 五、展示
请同学读自己写的片段,老师点评。 六、作文“串烧”
把四个家乡相同的同学的作文串一串,然后添上一些略写的部分,就发现这是一篇非常完整的关于春节的作文。 七、作业
参考小组成员的写作片段,联系自己春节的实际情况,完成一篇完整的关于春节的作文。
板书设计: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除夕:色、香、味、声俱全 (总分式) 正月初一:悠闲、快乐 (对比式) 正月十五:张灯结彩
《北京的春节》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听到的这首童谣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
生齐:过年。
师:对,过年是我们每个人都很喜欢很开心的日子,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
二、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在读的时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按照老规矩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巡回指导学生)
师:看到同学们都坐好了,老师知道你们已经完成任务了。那好,老师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字词掌握的怎么样了?
(课件出示生词)
生1读。
师:谁再来读一下第一行?
生2读。
师:其中有个词“蒜瓣”,和“杂拌儿”读法相似吗?(指导儿化音)我们再一起读一遍。
师:非常好!让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根据老舍先生的介绍,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生1:老师我知道按照老规矩北京人在腊八这天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师:对,老舍先生风趣地说,腊八粥像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八蒜色味双全。
生2:老师我知道除夕这天很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师:说得很好,除夕真是很热闹。还有吗?
生3:老师我知道初一这天男人们去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孩子们逛庙会,店铺到初六才开张,人们可以一直休息到初六。
师:说得好!还有谁想说?
生4:还有正月十五这天要赏灯吃元宵。
师:对,正月十五少不了赏灯和吃元宵。
生5:过了腊八有孩子们最喜爱的杂拌儿、鞭炮和各种玩意儿。
生6:腊月二十三是过春节的彩排,要放鞭炮、吃糖。
生7:过了腊月二十三要进行一次大扫除,还要准备过年的食物,因为过年的时候店铺不开张。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课件出示各项活动的时间)那我们来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作的?
生齐:时间顺序。
师:对!以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种写作方法。
三、精讲细研
师:北京的春节在老舍先生笔下成了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那这其中哪一部分给你和老舍先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一)生1:除夕这天给我和老舍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在课文第七自然段老舍先生这样写道:“除夕真热闹”。(师板书 热闹)给我的印象也是很热闹。
师:作者在第七自然段开头就写到“除夕真热闹”,那这是个什么句呢?
生:中心句。
师:既然是中心句,那接下来的的内容是什么?
生:除夕到底有多么热闹。
师:谁来说一说除夕这天到底有多么热闹呢?(课件出示本段落)
生2: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师: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这是什么觉?
生:嗅觉。
师:穿新衣,贴红红的对联和各色的年画,这是什么觉?
生:视觉。
师:还有呢,鞭炮声日夜不绝这是什么觉?
生:听觉。
师:老舍先生从嗅觉、视觉和听觉详细介绍了除夕真热闹。那让我们读出这种热闹的感觉。(生齐读)
师:除了这些,除夕这天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晚要吃团圆饭。这段团圆饭到底有多么重要呢?文章中有两个词用的非常好,是哪两个?
生:万不得已,必定。
师:“万不得已”“必定”看以看出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吃团圆饭,这其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除夕这天最后一项重要工作是什么?
生:守岁!
师:说到这儿,老师想考考大家,除夕这天为什么要守岁?守岁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生:老师,我觉得除夕这天晚上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守岁应该就是辞旧迎新的意思吧。
师:说的有道理,还有谁有不同见解?
生:既然是迎接新一年,应该是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吧。
师:说的也不错。老师从小也是没到除夕就守岁,也很好奇为什么要守岁。老师特地查阅了一些资料,守岁有两层意义:岁数大的人守岁有珍惜时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既然守岁意义这么重大,所以这一夜——
生齐: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师:既然要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又没有什么人睡觉,所以这一夜当然热闹了,让我们在来齐读第七自然段,感受北京春节除夕的热闹!(生齐读)
(二)师:除夕给我们留下了热闹的印象,还有哪一天给你和老舍先生留下了什么样的深刻印象呢?
?????生1:正月十五这天给我和老舍先生留下了红火而美丽的印象。(板书 红火而美丽)
师:说得好。(课件出示)作者说:“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既然是“又”一个高潮,那说明北京的春节过到正月十五,已经有好几个高潮了。前几个高潮是什么?
生齐:除夕,正月初一。
师:对!那元宵这个高潮主要是围绕什么写的呢?
生:灯。
师:老北京春节的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才能给作者和大家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那请你找出文章中写灯的语句,并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生1:老师,我从“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中,感受到北京的春节的灯种类特别多。
师:说的好!不仅如此,还有呢?
生2:“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北京春节的灯的种类确实不少呢。除了种类多之外,还有什么特点吗?
生3:老师,我从“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感受到北京的灯数量特别多。
师:是啊,你看,这一天是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而且有名的老铺子一下子就挂出好几百盏灯来,让我们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红火而美丽的场景啊!让我们齐读这些句子,读出灯的种类多和数量多。(生齐读)
师:当然,这一天除了赏灯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
生齐:吃元宵!
师:圆圆的元宵也象征着团圆的意思。
(三)师:还有哪一天让你感觉印象很深刻吗?
?????生1:老师,正月初一这一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老舍先生笔下的这一天轻松自在。(板书 轻松自在)
师:你是怎么读出轻松自在的呢?
生1:这一天,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fàn)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lǘ),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从中可以看出人们都很高兴,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特别是小孩子,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还可以看平时看不到的野景。
师:分析的非常好!这一天,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四)师:刚刚老师跟大家交流了一下印象深刻的部分,大部分同学都对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的印象非常深刻。为什么呢?
生:因为老舍先生对这几天写得很详细,用了很多好词。
师:说的很好!那我们来对比一下(课件出示)例如,腊月二十三和除夕:腊月二十三这天作者只是介绍一下要做什么,简单的说就是放鞭炮吃糖果;而对于除夕,作者详细描述了除夕真热闹,用了很多好词好句。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2:这样写能够突出重点。
师:对,这种详略结合的方法能够突出重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总结升华
师: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北京人是这样过春节的,那我们日照在过年时又有怎样的风俗习惯呢?同学们是怎样过春节呢?
生1:我们家正月初一这天不是爸爸出去拜年,而是全家都出去拜年。
生2:我们除夕晚上守岁到12点要吃元宵。
师:吃元宵也是希望新的一年团团圆圆。
生3:正月初一这天一定要收压岁钱。
师:这可是孩子们的最爱。
生4:我们老家除夕的团圆饭要在院子里吃。
生5:我们过年贴对联的时候福字要倒着贴,寓意是“福到了”。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也仿照老舍先生的写法,按照时间的顺序,注意详略得当,写一写咱们这儿的春节。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