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实践与创造--- 二胡之美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5.8实践与创造--- 二胡之美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1-09 20:5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二胡之美“器乐”的概念器乐是相对于声乐而言,完全使用乐器演奏而不用人声或者人声处于附属地位的音乐。演奏的乐器可以包括所有种类的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有的器乐曲也应用部分人声作为效果,但部分作曲家有时也加入些人声,例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欢乐颂》合唱部分,但总的来说交响曲属于器乐而不属于声乐。
另外像人声演奏的口哨、哼唱等也经常被加入到器乐曲中增加某些效果。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
吹奏乐器
弹拨乐器
打击乐器
拉弦乐器二胡的起源二胡的发展历程二胡的构造二胡乐曲及其名家介绍名片
二胡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宋朝学者陈旸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二胡,过去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又称为南胡。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现,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广为大众接受。1920年代,二胡始作为独奏乐器出现在舞台上。在这之前,二胡多用于民间丝竹音乐演奏或民歌、戏曲的伴奏。中国二胡文化概览一、二胡产生与发展脉络1、唐代:已有“奚琴”
北宋陈旸的《乐书》 :“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也类焉。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非用夏变夷之意也。”
2、宋代:
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 一、二胡产生与发展脉络3、元朝
《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
4、明清
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一、二胡产生与发展脉络5、近代:
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并为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6、建国之后:
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培养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国潼等。二胡作曲家刘文金的《长城随想曲》等将二胡的性能超常发挥,并刻意创新,使二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异彩。 二胡的构造二胡的构造比较简单,由九个主要部分组成: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码和弓毛。 二胡结构 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
这通过弓的推拉运动,
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
共鸣体
二胡结构 琴皮——琴筒前口
蒙皮,叫琴皮,
也叫琴膜,是二胡
发声的重要装置二胡结构 琴杆——是二胡的支柱,
亦是躯干。不仅起着
上连下接的支撑作用,
而且对整体振动发音
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胡结构琴轴——有上下两个
(又名琴轸),
起调整音高的作用,
上轴缚胶内弦,
下轴缚绞外弦二胡结构 弓子——是二胡发音的重要工具,由弓杆和弓毛两部分组成 二胡结构 千斤——又称千金,
对二胡琴弦起固定
和切弦作用。对音准
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胡结构 琴码——是琴弦与琴皮
之间振动的媒介体,
对发音有重要作用二胡结构 琴弦——二胡的声源来
自于琴弦的振动 松香——松香的作用是增大弓毛对琴弦的摩擦名曲欣赏静心欣赏《良宵》,思考问题1、《良宵》全曲分为几个部分?
2、《良宵》所表达了怎么样的情绪?良宵1、全曲分为两部分
2、情绪活泼开朗中国现代二胡的奠基人——刘天华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歌舞引》、《飞花点翠》等。 刘天华对中国二胡音乐艺术的改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改革了二胡的结构,琴筒由长期采用的圆形改为六角形,千斤至琴码的距离基本固定在46至48厘米之间;
二、将定弦的音高固定下来,内弦为D, 外弦为A,使二胡能加入到乐队中演奏;
三、增宽了二胡的应用音域,由原来的九度扩大到三个八度,形成了低、中、高、最高四个音区;
四、吸收了西洋乐器小提琴的某些演奏技巧,丰富了二胡的弓法、指法,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
五、有效地应用了转调手法(如《光明行》的D调转G调和G调转D调),发展了二胡演奏艺术;
六、创作了10首二胡独奏曲和47首二胡练习曲,进行了比较有系统的二胡教材编写工作;
七、将二胡音乐从民间引进到正规的音乐院校中,培养出一批后来为中国二胡音乐艺术作出很大贡献的二胡教育家和艺术家的学生。 二胡名家良宵《良宵》,原名《除夜小唱》,是刘天华于1928年除夕即兴创作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音乐生涯中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首乐曲。全曲形象单一、抒情、清新、明快,给人以怡然自得之感,生动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良宵》创作背景1928年1月22日,正值除夕之夜,刘天华邀请了一些因经济困难等原因留校度寒假的学生到他家中过年。当时的他在几年不懈的努力下,在民乐改进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刚刚与同仁一起成立了“国乐改进社”,在理想一步步靠近现实的过程中感到了极大的欣慰,对未来、对胜利充满了希望。而室外,鞭炮四起,还不时传来孩子的嘻闹,一片过年时的喜气洋洋的景象。在这种其乐融融的情境之下,刘天华随手拿过二胡,任意拉着乐曲。拉着拉着,他忽然站起来,匆忙拿起纸笔,飞快地记下所拉的乐谱。就这样,边拉边记,边记边改,二胡独奏曲《良宵》就写出来了。《良宵》音乐赏析《良宵》的特点是一气呵成。这首曲子自始至终贯串粉一条“线”,曲调抑、扬、顿、挫,在长篇歌唱性的旋律中,穿插粉锣鼓节奏和音响的模拟,这种穿擂为乐曲增添了色彩的变化。《良宵》全曲只有64小节,乐曲采用D调,为2/4拍,由两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共32个小节。第一部分(1--32小节)旋律进行很平稳,轻快流畅而富有歌唱性。乐曲的开头用非常民族化又十分通俗的几个音符自然而顺畅地将主旋律引出,平稳的节奏,五声音阶的环绕级进,乐曲一开始便编织好了一个安详宁静的梦境,那种含蓄委婉的幸福豪不张扬地流淌于心底。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自第33小节至结尾也为32小节抒情性加强,旋律跌宕起伏,使得愉快的情绪更为高涨。该部分是很温馨的一段,音调环绕进行,节奏平稳舒缓,就像春天里流淌的溪水,轻柔而不失活泼。春节的喜庆洋洋,在音乐间尽情流露。接下来的曲调变得更加跳跃活泼起来,人们的情绪高涨起来,尤其是第四小节以后,几串十六分音符的出现使气氛热烈起来,人们在喜庆的节日里欢歌起舞的景象在乐曲中清晰浮现。紧接着,旋律又迅速推向明朗的高潮,情绪也随着旋律的拓宽,进入到更加高涨的层次。而后,音调又盘旋而下,使情绪被抑制下来,在渐慢、渐弱中以和谐、安静而结束全曲。
二胡名家刘天华(1894-1932)、刘北茂(1903—1981)、刘长福、刘湘(1963—)、刘崇增、阿炳(华彦钧1893—1950)、唐毓斌(1934—2013)、刘继红(1957—)、贾鹏芳、宋国生(1938—)、、王国潼(1939—)、王永德、王文维、姜建华、马晓晖、陈耀星(1941—)、陈军、张韶、闵惠芬、周耀锟、严洁敏、赵寒阳、朱昌耀、马向华、马晓晖、邓建栋、于红梅、邵琳、高韶青、孙凰、宋飞(1969—)于汉、周围、邢璐、沈涛等
江南风格:《江南春色》
东北风格:《江河水》
山东风格:《一枝花》
陕西风格:《陕北抒怀》
河南风格:《河南小曲》、《豫北叙事曲》
新疆风格:《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葡萄熟了》
叙事曲:《新婚别》、 《兰花花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红梅随想曲》
外国: 《野蜂飞舞》、《流浪者之歌》、《卡门》课后欣赏 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步的了解了一下二胡,介绍了这么多不同形式的二胡曲和一些音乐名人,希望大家像音乐名人那样勤奋努力学习,能够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学习我们民族乐器,并能够更好的把我国的民族音乐开拓创新。让我国的民族音乐在中国以及全世界发扬光大,永保青春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