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我国是诗的国度,两千年来,许多优美的诗篇为历代人们所传诵。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非常喜欢诗,非常喜欢我国古代文学瑰宝,今天,我们一起品味元朝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小令属元散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怀古指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我们也有机会浏览名胜古迹,心情是轻松愉快的。作者游潼关,心情是怎样的?
情境导入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1.了解元曲这种文体。
2.熟读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有小令和散套两种。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元曲简介
资料链接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走近作者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走近作者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迈,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
写作背景
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这首曲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写作背景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luán
chóu
chú
què
xīng
山坡羊
潼关怀古
朗读训练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朗读训练
山坡羊——曲牌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本文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6年版。)
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西都——陕西长安,是汉代的西京。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
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京城咸阳,西汉(前206-25)的京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宫阙——皇宫建筑。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
疏通曲意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华山,内有黄河,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解读曲意
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解读曲意
Text
here
Text
here
Text
here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道破封建王朝兴亡的本质,深化了主旨。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一层(前3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理清结构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第一层: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细读感悟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细读感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细读感悟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细读感悟
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之处,黄河奔流其间。“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第二层: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细读感悟
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躇伤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
细读感悟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伤心”的。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
细读感悟
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们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
细读感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三层: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细读感悟
1.写景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不仅形象有力地表现出雄踞山河的潼关的险要雄壮,同时又使人有一种紧迫的感受,具有强烈的气势,充分地表露了作者震荡胸臆的感情。
问题探究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一个“聚”字形容群峰攒立,描绘了群峰似乎有意识地聚拢在一起将潼关团体包围起来。
一个“怒”字形容波涛汹涌,描绘出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赋予山河以人的动态和感情,形象鲜明突出。
问题探究
3.“望西都,意踌蹰”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又如何理解?
远望古都,诱发怀古情思,内心百感交集。“意踌蹰”三字,写出作者心头忧郁的情感无以言表的状态。他望着这个曾经扮演过秦汉等朝无数历史故事的地方,无数兴亡的业绩都已经过去了,那代表着盛世的宫阙都已化为尘土,宫阙的存废又代表了时代的变异。面对如今的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问题探究
4.本文的主旨从哪一句体现出来,有什么好处?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4句发出了沉痛的慨叹,悲痛历代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这是作者经过深思所彻悟的历史真谛。因为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这个结尾也开拓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主题。含意深邃丰富,具有较高的人民性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问题探究
5.在文中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作者认识到无论是封建王朝的兴,还是亡,黎明百姓的遭遇都是无边的苦难。这种思想认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他对人民的同情是与他所推崇的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直接的关系。同时,这也与作者直接深入灾区,体察到人民的苦难生活,直接受到人民思想的启迪有关。
问题探究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字里行间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写作特色
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
课堂小结
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忧虑国计民生
凭吊写景
山:峰峦如聚
水:波涛如怒
(视)
(听)
地势险要
兵家必争
怀古抒情
望:
动作描写
意:
心理活动
战争频繁
朝代更替
主旨议论
兴
亡
百姓苦
同情人民
板书设计
比较《南乡子》《潼关怀古》所咏叹的历史及抒发的感情
《南乡子》:
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潼关怀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是那些无辜的百姓。
拓展延伸
所抒发的感情
《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表达了诗人爱国卫国的强烈情感。
《潼关怀古》: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拓展延伸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