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素材)(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素材)(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1-09 20:54:22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2、知道人类中心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条件。
3、能说明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崇拜自然
环境制约人类
(环境问题微弱)
采集和渔猎文明
中国龙是由下面动物的身体组成的:狮头、鹿角、虾腿、鳄鱼嘴、乌龟颈、蛇身、鱼鳞、蜃腹、鱼脊、虎掌、鹰爪、金鱼尾 。和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中国龙的精神也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龙又是水神,普降甘霖、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类的精神;进入现代社会后,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作为吉祥物,龙有腾飞、振奋、开拓、变化等寓意,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奋发开拓的精神。
人地关
系理论
产生背景
核心思想
影响
理论评价
地理
环境
决定
论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大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束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过分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对人地关系的一种极端认识
改造自然
环境趋于恶化
玛雅文明的消失
玛雅文化图腾
征服自然
人地矛盾激化
“人定胜天”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
“把粮食种到山顶上,把水稻种到湖中央”
……
把粮食种到山顶上
坡度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5°
平坦地
5°—1

缓坡地
>15°
陡坡地
>25°
急陡坡地
坡度>15°
不能顺坡耕种
25°
耕作的限制坡度
35°
耕作的极限坡度
水土流失、甚至崩塌等灾害
经济效益也不高(工程量大、非机械化、土壤层薄)
------洞庭湖湖面积日益萎缩
把水稻种到湖中央
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





酸雨和大气污染
人地关系理论
产生背景
核心思想
影响
理论评价
人类
中心
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陶醉于“伟大的胜利”之中,自认为可以为所欲为
人可以超越自然环境,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能动反作用可以决定一切
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并反作用于人类自身,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对人地关系的另一种极端认识 
工业文明时期最突出
1、人地关系对立
2、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人地中心论思想的结果是:
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
拯救地球是我们地球村每一个村民的责任!
20世纪70年代.围绕环境与发展问题,国际上
出现了悲观派与乐观派的大论战。
悲观派:
过分强调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而忽
略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乐观派:
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地理环境对人
类社会的发展影响。
两派的激烈争论,加深了人们对全球环境的认
识.孕育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苦难的母亲
新技术革命时期
谋求人地和谐
环境趋于缓和
人地关系理论
产生背景
核心思想
影响
理论评价
人地伙伴论
进入20世纪60年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开始反思并意识到以往的经济行为所存在的问题
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在对人地关系正确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指导人地关系研究及实践的新思维观念
活动探究:
思考探究:下列做法体现了那些人地关系思想
1.伏季休渔
2.退耕还湖
3.封山育林
4.涸泽而渔5.观风雨雷电而知天地之恩威
6.建防护林
7.人有多胆地有多大产
8.人定胜天
9.围湖造田
10.都江堰工程
11.修建水库
12.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