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
2.下图是某自治区成立纪念币,这一自治区成立于( )
A. 1947年 B.1955年 C. 1958年 D.1965年
3.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 )
A.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B.自治州、自治区、自治县(旗)
C.自治区、自治县(旗)、自治州
D.自治县(旗)、自治区、自治州
4.党和政府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为了( )
A.加强各民族团结
B.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C.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D.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5.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生活着瑶、壮等少数民族,这里风景优美,民族风情独特。该自治县的成立,体现了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 )
A.和平解放 B.民主改革 C.“一国两制” D.民族区域自治
6.西藏自治区的领导干部中,近八成是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自治区、自治县、自治乡人大代表中分别约占88.4%、92.6%、和99%。这体现了我国 (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注重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C.少数民族享受比汉族更多的权利
D.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
7.“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主要是指 ( )
A.中国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B.“一国两制”的构想被各方接受
C.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中国在政治上已经完全独立自主
8.“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 (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C.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D.坚持立场,排除阻力
9.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时,人民解放军驻港、驻澳部队举行了雄壮盛大的进驻仪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澳门体现了中国政府 ( )
A.对港澳行使主权 B.向港澳显示强大
C.让港澳人民放心 D.对港澳特别保护
10.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构想
11.“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风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 )
A.50年代末60年代初 B.60年代末70年代初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D.80年代末90年代初
12.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 )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13.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下列属于邓小平理论创新内容的是 ( )
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⑤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
1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这首改编的《回乡偶书》反映出 ( )
①历史上海峡两岸曾长期隔绝
②台湾同胞浓烈的思乡之情 ’
③台湾已回到祖国的怀抱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15.台湾学子一向有“来台大(台湾大学)、去美国(留学)”的求学路线,但是近年来,“去大陆(上大学)、求发展”已经成为台湾学子的新选项。分析这一现象,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台湾当局与美国关系恶化
B.台湾自身竞争力有所下降
C.促进了两岸关系向前发展
D.大陆为台生求学提供方便
16.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曾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
材料二 长期在中国考察研究的澳大利亚当代学者尼古拉斯·泰普说:“中国的民族政策令人赞赏,值得世界上许多别的国家借鉴。”
材料二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情况表
年份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元)
农牧民人均收入(元)
1952年
57.9亿
<100
2008年
30 626.2亿
3 389
请回答:
(l)材料一中孙中山说“统一的国家”,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历史意识”即民族意识。在清朝有许多民族团结的史实,请列举两例。
(3)材料二尼古拉斯·泰普如此赞扬中国的民族政策,你认为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4)材料三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澳门回归十多年来。GDP以年均15%的增幅快速增长,人均CDP已达3.92万美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
材料二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
材料三 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习近平、马英九两位领导人握手会晤,人称“八十秒的习马会”,虽然握手仅80秒,但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晤,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对未来两岸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港澳回归证明哪一构想的正确性?与材料二问题的解决有何内在联系?
( 2) 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就两岸关系达成的共识内容是什么?请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实现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与统一。(至少三点)
(3)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指出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怀抱的有利因素。
18.香港、澳门问题的产生和最终解决,反映了中国从贫穷落后走向独立富强的历史进程。依据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 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通过哪一次侵略战争导致香港问题出现?举出与此相关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2)香港、澳门分别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
(3)香港、澳门最终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9.国共关系是指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国共双方从20世纪20年代起多次对抗与合作,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两岸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历史证明:国共之间“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中国同盟会是国民党的前身,在同盟会的成立大会上,被选举为总理的是谁?
(2)国共关系呈现多次对抗,其根源是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谁的利益?请举一例史实说明国共两党之间“分则两伤”。
(3)国共之间“合则两利”,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如果当前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目的是什么?(1分)请分析无论何时国共两党合作的根本出发点应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A本题考查学生识读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纪念币上刻有“1987年”字样,再依据图片名称“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币”,可知选择A项。
3.A本题考查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故选A项。
4.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由所学可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其目的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故选C项。
5.D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确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故选择D项。
6.A题干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由当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故选择A项。
7.C本题考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条件。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香港、澳门回归的根本原因,故选择C项。
8.A本题考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B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C是我国的民族政策,D是中国政府收回香港时的态度。故选择A项。
9.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时,人民解放军进驻,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港澳行使主权,故选A。
10.D依据图片可知,两幅图分别展示了中英香港、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标志港澳回归祖国,这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故选择D项。
11.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三通两制促和平”可以看出,此对联与台湾问题有关,从“雨霁天晴”可以判断出,这是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政府对台政策转变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故选C项。
12.D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所学可知,D项正确。
13.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与题干要求不符,故排除含②和⑤的选项。
14.C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台湾尚未回到祖国的怀抱,两岸还没有实现统一,排除含③的选项。
15.A本题属于否定型单选题,A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秦朝。
(2)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设立伊犁将军;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答出任意两例即可)
(3)我国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
(4)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或说明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2)(3)问依据所学即可回答。通过材料三提供的数据可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和农牧民人均收入均有大幅度增长,由此解答第(4)问。
17.答案(1)“一国两制”;港澳回归的持续繁荣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
(2)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②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③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④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3)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的有利因素:①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两岸人民同根同源,有共同的文化背景。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经济基础。③港澳回归并保持稳定繁荣,证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强。⑤大陆与台湾人民都渴望统一。⑥国际社会的普遍理解和支持。(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解析第(1)问,港澳回归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在“一国两制”方针下,港澳回归,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奠定了基础。第(2)问,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两岸和谐发展与统一,主要措施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台湾回归祖国的有利因素,应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分析,观点正确即可。
18.答案(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2)香港于1997年回归祖国;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
(3)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国两制”的正确决策;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收回香港、澳门得到全体人民的支持;等。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和归纳能力。第(1)(2)(4)问依据所学知识即可解答;第(3)问言之有理即可。
19.答案(1)孙中山。
(2)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或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20世纪30年代国共对峙,给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20世纪40年代国共对抗导致全面内战,台湾至今与大陆分离。(任答出其中一例即可)
(3)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第(1)(2)问、第(3)问与第(4)问的第一小问均可联系所学直接作答。第(4)问第二小问,如果当前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最有可能是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第三小问,综合分析以上问题,可知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根本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