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设计
第2课时 6和7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42页内容及第43~45页练习九的第5~12小题。
内容简析
根据6和7的组成,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同一幅图列两道加法算式或两道减法算式;在计算6和7的减法计算时,用数的组成、想加算减计算。
教学目标
1.掌握6和7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由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教学要充分利用情景图,引导学生对比同一幅图,列出的算式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建立算式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分辨、抽象和归纳等方法,利用学具摆一摆,在操作中得出“一图两式”,进而学习“一图四式”。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导入法:教师出示课件,画面显示出有两名学生正在列算式,他们是根据桌面上摆放的小圆片列出算式的,但是两人列出的算式却不同,教师及时提问:由于两个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列出了不同的算式,然而这两个算式都是正确的,为什么呢?由此导入本课课题。(详见配套课件部分)
【品析:利用课件导入,使学生在理解图意和题意的基础上,对顺利开展下一步内容的学习,有了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游戏导入法:教师组织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每个同学都拿一个数字(1~6),看哪两个同学的数字合在一起是6,那么这两个同学就是一对好朋友了。由此导入本课课题。
【品析:游戏导入,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状态。】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和学生一起观察教材第42页情景图,提取图中信息,并找出待解决的问题。
(1)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①左图:根据小圆片的拼摆情况,写出了两个加法算式。
②右图:根据小圆片的拼摆情况,写出了两个减法算式。
(2)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同一幅图两个学生列出的算式不同?
◎组织学生面对面操作学具并列出算式,探究解题思路。
(1)让学生动手摆出5个小圆片,然后在旁边再放上1个小圆片。
师:如果从左往右看。我们应该写出的算式是什么?(5+1=6)
如果从右往左看。我们应该写出的算式是什么?(1+5=6)
为什么同一幅图会列出不同的算式?
学生讨论,找出原因: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小圆片的排列顺序就不同,写出的算式也不同。
(2)让学生动手摆出6个小圆片,然后用小棒分出5和1。
师:从左往右看,6分成了哪两部分?(5和1),从右往左看,6分成了哪两部分?(1和5),列出的算式有什么不同?(6-1=5,6-5=1)。原因还是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就不同,它们的特点各有不同。
①加法一图两式的特点。
在这两道加法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相加的得数相等,两个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相同。如图:
②减法一图两式的特点。
在这两道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相同,都是6。从6里面去掉1就是5,去掉5就是1 。如图:
(3)6和7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5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
①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 ②用“想加算减”计算减法。
学法提示:
加减法,窍门多。
数的组成能解决。
做减法,想加法。
计算结果不会差。
【品析:通过教师组织摆小圆片,使学生在观察、分辨中直观感受,从左边和右边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列式,从而引出一图两式,对于计算方法由于有5以内计算方法的学习,理解起来更容易。】
◎顺承上面的一图两式,研学一图四式。
和学生一起观察教材第42页的“摆一摆,填一填”情景图,提取图中信息,并找出待解决的问题。
(1)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①左图:根据小花朵的摆放情况,写出了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②右图:根据小棒的摆放情况,写出了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③下图:根据小三角的摆放情况,写出了一加一减两道算式。
(2)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上面的每一幅图都能写出四道算式而最后一幅图只能写出两道算式?
【品析:利用实物图来展示加减法算式的列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明白其中的道理。】
◎组织学生前、后桌4人为一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4朵小红花和2朵小粉花合在一起,该怎么列式?(两道加法算式)
6朵小花分成4朵小红花和2朵小粉花,该怎么列式?(两道减法算式)
最后一幅图中的两种“小三角”的个数相同时,列式会有不同。
小结:同一幅图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我们不仅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也可以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当两部分的数相同时,一幅图只能列出一加一减两道算式。(详见配套课件部分)
【品析:用小花学具得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这样安排是为了学习一图四式做准备,但两个数相同的情况特殊,只能列出一加一减两道算式。】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本课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这节课的内容,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学生通过交流探讨进行系统整理。
质疑:列“一图两式”时,怎么确定是列加法算式还是列减法算式?
学生在讨论后得出结论:要理解图意后再列式,如果是求两部分的和,列加法算式;如果表示去掉总数里的一部分,求剩余部分,列减法算式。
【品析:理解图意和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就体现了审题的重要性。】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这是在教学6的加减法基础上,让学生加强对7的加减法的理解,尤其是提高对一图四式的熟练程度。
【参考答案】
7 7 4 3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教学中要突出“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的教学理念。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对一图两式、一图四式的理解,以及对计算方法的掌握,然后衔接下节课学习任务,思考如下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怎样才能列出正确的算式?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通过上面质疑的讨论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次内化对于学生掌握一图两式、一图四式起到了进一步巩固的作用,并使学生熟练掌握了6和7的计算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让两个学生在不同的方向观察小圆片图,可以使他们很直观地看出小圆片图形的特点,就会很自然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来,使教学效果更有效。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练 习 九
题号
题型
建议
1
填数
在小组内完成,老师抽查。
2
数一数、比一比
作为作业写在作业本上。教师面批面改。
3
圈一圈、画一画
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4
填一填
作为作业写在作业本上。小组内面批面改。
5
凑点子计算
难度较大,在课上集体完成。
6
计算题
难度不大,在课上以小组形式完成。
7
计算题
难度一般,先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完成,教师再抽检。
8
连线题
难度不大,找学生去黑板上实际操作完成,学生评价对错,并说出理由。
9
抽卡片
难度较大,先抽卡片再计算,在课下完成。
10
计算题
难度较大,先以小组形式讨论,然后在小组内完成,教师抽查。
11
计算题
难度较大,在课下学生以接龙形式完成。教师让学习委员抽查完成情况。
12
说一说,再计算
难度很大,先在小组内分析、讨论,然后课下完成。
习题立体分析
第1题:本题是教学本课时内容之后,与6和7的顺序知识对应的巩固练习题目。在填数过程中,易错之处是不知数字“5”后面的两个空中,哪个空填6,需要给学生点拨一下,先把“5”后面的第一个填空做完,即数字“6”,再根据数字“6”,做出最后一个填空。
第2题:本题是教学本课时内容之后,与6和7的大小比较知识对应的巩固练习题目。在“数一数”这一环节,易错之处是没有立体观察小方块,需要给学生点拨一下,在表面看到的小方块下面还有被“压着”的小方块。在“比一比”这个环节,可以使用“>”,也可以使用“<”,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不必做出硬性规定。
第3题:本题是教学本课时内容之后,巩固6、7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知识的练习题。易错之处是学生对“6只”和“第6只”“第7只”和“7只”产生混淆,需要给学生点拨一下,以加深学生对基数和序数的理解。
第4题:本题是教学本课时内容之后,与6和7的组成知识相对应的练习题目。易错之处是把组成数字弄混,需要巩固学生对组成数字的记忆。需要给学生点拨一下,根据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使学生逐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题:本题是对6、7加法的趣味性练习,通过学生对点子的选取来“凑”,也就是计算出得数为6的题,加强学生做计算题的熟练程度。
第6题:本题是对6、7减法的趣味性练习,以学生喜爱的转盘的形式出现,使计算充满乐趣。
第7题:本题是训练7以内加减法的计算,也考查对数字的书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大有裨益。
第8题:本题以连线题的形式出现,学生要在对计算方法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得出答案,如果计算不认真可能造成连线错误。
习题参考答案
1.4 6 7
2.5 6 7 5<6 6<7(比较大小不唯一)
3. 略
4.竖排:5 4 4 3 6 6 5 5 4 4
5.略
6.(从6-1开始顺时针计算)5 3 1 6 4 2 0
(从7-6开始顺时针计算)1 6 4 2 0 7 5 3
7.4 3 7 抄写略
8.略
9.答案不唯一,如:5-3=2 5-0=5 5-4=1 4-3=1 5-1=4 6-1=5
10.7 2 7 4 2 6 3 2 5 3 7 2
11.7 5 7 7 6 5 5 7 4 6
12.1 6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