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 学 设 计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98页内容及第99~100页练习二十三的第5~8小题。
内容简析
本课时主要学习用加法计算“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现实背景稍微复杂一些,条件和问题的叙述顺序与学生的思路不太一致,数量关系也比较隐蔽,因此,无论是理解题意,还是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都有一定的难度。这部分内容一方面教学“逆向”地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学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借用已有的逆思考的经验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2.理解题意,寻求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教法与学法
1.“求原数”(逆向加法)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如一看到“剩下”就用减法,从而错列算式,进行错误解答。那么教学中教师就应采用画图的策略,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题意,又为学生选择用加法计算提供了依据。
2.学生在解决这种逆向加法的看图题时,可以用摆一摆、画一画等多种形式理解题意,并解决问题。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导入法:播放课件,要上体育课了,张老师来器材室领口哨,管理员拿出了一盒口哨让张老师挑选,张老师仔细挑选了一会儿,把口哨放进盒子里对管理员说:“我们领走了7个口哨。”管理员说:“还剩下5个。”教师导语:同学们想一想,原来有多少个口
哨?由此导入本课课题。(详见配套课件部分)
【品析:以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们展示张老师来器材室领取器材的画面,既教育学生使用器材、借阅图书要遵守借阅制度,又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出示给学生,让他们在参与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故事导入法:教师讲一个花果山的故事:秋天到了,花果山上到处都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尤其是那些挂满枝头的桃子,太诱人了,今天水帘洞的猴子们打算去摘桃子,小猴跃跃与动动也和猴妈妈一起来摘桃子,跃跃摘了7个,动动摘了5个,同学们,你们算一算,它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
学生列式:7+5=12(个)
【品析:从学生们喜欢的花果山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从故事情景里出示数学问题让学生们来解决,即求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游戏导入法:教师事先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放入10个乒乓球,把盒子放到讲台上,由一名学生来拿乒乓球,这名学生共拿出4个乒乓球,教师告诉同学们盒子里还剩6个。
师:原来盒子里有多少个乒乓球?
生:10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要求原来有多少个乒乓球,就要把拿出来的与剩下的合起来,也就是4+6=10(个)。
【品析: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个“拿乒乓球”的游戏,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98页例6中的主题图片,提取已知信息,找出待解决的问题。
(1)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①桌子上摆了很多口哨,老师拿走7个口哨。
②桌子上还剩5个口哨。
(2)提出的问题。
原来有多少个口哨?
◎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解题方法。
(1)小组讨论、交流。
生1:可以画图表示。
生2:可以用图片摆一摆或画一画。
生3:可以用加法计算。
讨论后明确:桌子上原来的口哨的个数是总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领走的,另一部分是剩下的。求原来有多少个口哨,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列式计算。
7+5=12或5+7=12
【品析:先从各个条件中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再选择计算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本课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上面列出的算式,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学生通过交流探讨进行系统整理。
质疑一:在7+5=12中,“7”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7+5=12(个)”又表示什么?
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然后小组总结,最后找一名代表说一说。
“7”表示老师领走的那部分。“5”表示桌子上剩下的那部分。“7+5=12(个)”表示要求的总量,就是原来的口哨总个数。
质疑二:把上面的各数量之间的关系用“摆一摆”的方法能表示出来吗?
学生亲自操作后,讨论解决。
生:我是这样摆的:
这两部分的和就是总量,也就是我们求的原来有多少个。用摆一摆更能清晰地表示出各数量的关系,使我们很容易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我们用画图的方法,使不易理解的问题简单了,帮助我们理解了题意,解决了问题。
【品析:学生通过讨论可知:在解决问题时,可以运用摆一摆、画一画等多种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突出了画图策略的重要性。】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完成教材第98页 “做一做”中的题目。
这是一道根据图意列式并计算的习题,教师点拨学生:画面中的盘子里有多少个鸡蛋?吃了几个?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可以通过摆圆片或画一画的方法理解题意,最后列出算式并计算。
【参考答案】
6+8=14或8+6=14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是不明白的呢?”
师生简单回顾,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多种方式理解题意,找出数量间的关系,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衔接下节课的学习任务,思考如下问题:
利用我们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或画一画,在我们寻找信息和问题时的作用有多大呢?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理解题意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我们手中的圆片摆一摆,或用画一画等多种方式帮助我们理解题意,来解决“求原来有多少”的这种逆向习题。
这次学习,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找出信息,解决数学问题。本例题的讲解过程还借助画图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学生的画图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只要能反映出加法问题的结构就应适当鼓励,部分学生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2)
练 习 二 十 三
题型结构分析
题号
题型
建议
1
看图题
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内讨论并完成。
2
计算题
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认真审题的习惯。小组内以比赛的方式解决。课上完成。
3
看图题
主要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说说从多角度想的过程。观察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不同。作为作业做在作业本上。
4
比较大小
主要考查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掌握的熟练程度。小组内以比赛的形式进行。
5
看图题
主要考查学生从图中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根据分析列出加法算式的能力。在小组内讨论并完成。
6
看图题
在这道题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给出,是隐藏着的,需要找出来,然后解决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课上完成。
7
计算题
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本题是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题,学生注意看清运算符号再计算。作为作业做在作业本上。
8
看图题
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教具,采用摆一摆或画一画等形式来理解题意,在小组内讨论并完成。
思考题
看图题
借助画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解决问题,教师点拨,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完成。
习题立体分析
第1题: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要能合理找出信息并解决问题即可。教师可以提示戴帽子的有几人,没戴帽子的有几人这个信息,帮助学生多角度找信息。
第2题:计算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看这些计算题的运算符号,挑出与众不同的2道习题。使学生通过筛选可知本题既有进位加法,又有不进位加法,还有减法,计算时注意观察,避免出错。
第3题:同第1题。教师可以提出更进一步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小组讨论每个同学所列式子的依据是什么,从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4题: 本题以比较大小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先算出左边式子的计算结果,再和右边的数比较大小,锻炼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
第5题: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教具小圆片通过摆一摆或画一画等形式表示题中信息并解决问题。学生只要能合理找出信息并解决问题即可。教师可以提示:看一看场外有多少个同学,已经进去几个了,然后学生讨论解决。
第6题:在本题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给出,是隐藏着的,需要找出来。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自己解决,然后教师检查讨论情况。看学生能不能把隐藏的条件找出来,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找出来的,最后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
第7题:计算题。教师可以提出更进一步要求:在计算之前同学们先看看运算符号,是不是都是加法?在计算时注意别把减法按加法计算,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第8题:同第5题。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教具小圆片通过摆一摆或画一画等形式表示信息并解决问题。在找条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找到条件的,和小伙伴们说一说。列出算式后说说是怎样想的,最后计算结果。
思考题:该题中的情节比较复杂,含有隐蔽条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借助画图帮助理解题意和解决问题。
习题参考答案
1.8+6=14或5+9=14
2.13 13 6 11 12 14 15 3 11 12 15 10
3.7+7=14或8+6=14
4.﹤ ﹤ ﹥ ﹥ ﹤ =
5.7+6=13或6+7=13
6.8+8=16
7.16 10 11 13 12 4
8.6+8=14或8+6=14
思考题:9+5+1=15(人)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