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前前后后》是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对于第二学段“造型?表现”领域的目标是这样陈述的: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本课共有8幅插图,其中有四幅为具有明显透视关系的照片和历史名画。另外四幅为学生表现前前后后关系的作品。再有“知识窗”为学生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前后关系提出了两点建议。本课要求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比较、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以及如何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展现。本课的通过前后对比显现近大远小现象是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难点。希望可以通过本课的学习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为今后五年级学习透视知识埋下伏笔。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 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点:
概括“近大远小”的现象并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教学难点:
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前后位置关系体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准备学具:纸,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说出自己和老师的位置关系。
老师的前面是大家,老师的后面是黑板,现在请同学们,也说一说自己和老师的位置关系。
2.同学们,可别小瞧了前前后后,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奥妙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板书课题)
二、引导启发
1.播放一组具有前后关系的图画供学生欣赏。仔细观察图片中的景物是怎样排列的?(前后)
2.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图片,仔细观察前面的物体与后面的物体看起来有什么区别?前后排列的物体看起来有什么规律?(近大远小)
小结: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板书:前后关系的物体→规律“近大远小”。)
3.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前前后后的关系,你能说说吗??
三、学生尝试探究
1.想一想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前前后后的关系呢?
小游戏一?
教师示范,(在黑板上画一条马路,马路的尽头放个小村庄,五颜六色的房子一个被另一个遮挡)。
这些房子你能分辨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吗?
小结: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游戏二?
在马路的两侧教师各准备了三棵不同大小的树请两名学生栽在马路边,要求体现出前后关系。
小结:通过逐渐缩小物体的尺寸,就会产生远近的感觉。
四、欣赏提升
1.欣赏画家作品
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
画面中近处的人在做什么?
远处的人在做什么?周围有什么景物?
荷兰?画家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
仔细观察道路两旁的树有什么变化?
它们真的变小了吗?
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物体大小变化及遮挡
小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欣赏学生作品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小画家的画,这些作品有你喜欢的吗?他们都运用了我们所学的哪些方法表现前后关系?
五、创作实践
1.欣赏了画家和小朋友的画,你是不是也想动手画一画呢?(你想要表现什么内容?以什么为主体?各个形象在画面中的位置。)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学生交流。
2.作业要求:用绘画的方式创作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构图要饱满。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及时发现从构图、造型、线条运用上表现较好的作品,给予鼓励。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纠正个别问题
4.展示评价:小组推荐出优秀的作品并说一说作者是怎样体现的“前前后后”集体展示优秀作品老师补充说明。
六、小结拓展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绘画中通过改变物体的大小,物体之间互相遮挡的方法来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除了用绘画的方式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表现前前后后的关系吗?
2.?启发学生用其他材料通过剪、折、拼贴等方法制作成立体或半立体的作品来表现物体的前前后后。
七、板书设计
前前后后
近大远小
前后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