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1-10 09:2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共和梦与专制梦的较量
学科 历 史 年级 八年级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课标 要求 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 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教材地位 北洋政府上承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学情分析 优势 我校走班制教学模式,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积极性较高,部分学生历史知识储备丰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不足 学生对北洋政府的统治了解较少,且浮于表面。
教学 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申报》等图文史料了解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史实,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2.利用时间轴了解袁世凯早期活动和复辟过程;理清共和与专制三次较量的时间及层层递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正确认识近代历史发展的潮流趋势;全面客观评价袁世凯,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4.感受孙中山等人捍卫民主革命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强品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重点 难点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 难点:袁世凯帝制失败的原因。
教法学法 教法 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史料研习、启发教学
学法 自主学习、研读史料、活动探究、分组讨论
教学立意 课魂 课魂:顺乎世界之潮流 明线:一代枭雄袁世凯的落幕,暗线:共和梦与专制梦的三次较量。
整体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数字故事《世界之潮流》,并引用孙中山演讲,设问: 辛亥革命后,当权者袁世凯能否顺应历史潮流?他会做怎样的抉择? 学生了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引出本课课魂,激发学生兴趣。
第一篇章 成就共和 ——顺民意逼退清帝 1.出示时间轴,通过诗词了解少年袁世凯的志向,并设问:通过袁世凯的早期活动,你看到怎样一个袁世凯? 2.出示导学案“历史小知识”和北洋政府时间轴。 1.引入“儿童史”教学,学生了解甲午战败后袁世凯进行改革取得一些成就,并在辛亥革命时顺应民意使清帝退位。 2.了解北洋政府的概念和时间。 1.树立时空观念。 2.增强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和时空观念。
第二篇章 败也共和 ——逆民意称帝复辟 第一次较量:总统制PK责任内阁制 出示材料:袁世凯就任时的宣誓词、《临时约法》和漫画《政府人物之真相》、第一届内阁成员表。 第二次较量:刺杀宋教仁PK二次革命 思考问题:这场革命为什么被称为“二次革命”? 第三次较量:复辟帝制PK护国战争 1.出示时间轴: 2.展示《二十一条》内容,观看微课,设问:日本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二十一条》? 对中国主权侵害最严重的是哪一项?袁世凯为什么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3.出示材料:探究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种种迹象,设问:袁世凯真实用意是什么?对于袁世凯梁启超有何看法? 4.展示实物史料,学生了解袁世凯称帝的倒行逆施。 播放视频,出示《申报》材料,思考:护国战争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袁世凯的皇帝梦为什么会失败? 5.合作探究 学生分析袁世凯与宋教仁的矛盾所在,责任内阁制限制了总统的权利。 学生展示课前自主学习成果,提取有效信息。 1.学生整理学案上的时间轴,列出二次革命后袁世凯一步步走向帝制的过程。 2.探究《二十一条》,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不足被霸凌的屈辱,得出教训:弱国无外交。 3.学生研读材料总结,这一时期斗争,实为国体之争——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 4.从历史发展潮流和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两方面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必然性。 5.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客观评价袁世凯, “辩证史实,就事论事”,从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出发。违背历史潮流必将遭到人民唾弃。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培养时空观念,为突破重点做铺垫。 2.中外历史结合,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爱国意识。 3.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4.明白民主共和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突破难点。 5.引用孙中山的 话“世界潮流, 浩浩荡荡,顺之 者昌,逆之者 亡。”突出课魂。
第三篇章 共和潮流 ——逆者亡顺之则昌 1.出示军阀割据示意图、表格。 2.升华主题:播放视频《共和潮流》,讲述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观念里孕育着民主共和的希望,民主共和实现的艰辛过程。 1.学生了解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更为黑暗的军阀混战局面。 2.学生感受实现民主共和的艰辛过程。 渲染家国情怀。情感升华。
设计感悟 有情感、有灵魂的课堂;从细微处寻找历史;任何时期都要树立顺应历史潮流的时代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