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教学配套资源
21 古诗三首
一、教材分析
本课有三首古诗,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和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前两首是边塞诗,最后一首是怀古诗。这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及戍边将士甘洒热血、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出塞》一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最后两句,着眼现实,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感叹边塞守将的无能;并借对历史名将李广的怀念,抒发自己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来加强边防,确保国家太平的爱国激情。同时,又语带讽刺,慨叹边疆战乱不断,国无良将。气势豪迈,铿锵有力。被称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凉州词》讲述了将士们在利用战斗前的短暂时间,来喝酒壮行祝捷的事情,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宴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将士们甘洒热血,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同时也点明战争的残酷。《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爱国激情,溢于言表。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本课紧扣“家国情怀”这一人文主题,编排这三首诗,旨在让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及事件,运用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及工具书、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在了解历史人物及典故、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中将士们和诗人甘洒热血,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激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塞、秦、征”等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还”的读音。读准“长征、琵琶、鬼雄、醉卧”等词语。
2.会写“塞、秦、催”等10个字,强调书写笔顺,指导书写易错的“催、醉、歇”,把字写端正美观。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借助工具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知道“飞将”“项羽”等人物,了解“龙城飞将”“不肯过江东”等历史典故,把握古诗主要内容。
5.结合注释及查阅的相关资料,体会诗中将士们和诗人甘洒热血,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及爱国热情。
6.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和决心。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文中历史典故。
(二)教师:PPT课件。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自古以来,边疆的战争不断,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立志报国,渴望和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走进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促进发展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要求把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带拼音生字,借助拼音自读。
(1)指生读。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大家跟读。
(2)提醒易写错的生字。
(3)出示词语。指生读。
(4)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5)指导书写“秦、催、醉”字(板书)。
3.生字词看来大家自学的非常充分,那么下面让我们首先跟随王昌龄一起回到那个战火纷纷的塞外。
4.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齐读课题。
5.简介边塞诗。边塞诗是指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而作的诗。
6.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字少伯,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七绝圣手”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7.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读出停顿。
(指名读, 齐读,师范读。)
8.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过渡:读的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9.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10.反馈交流。
11.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
(三)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理解了古诗的大意,下面让我们走进古诗,体会诗中的情感。
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想象画面
(1)师范读诗句。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板书:明月 关 人未还)
看到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指导说感受,读出感觉。
了解历史。
(1)我国在秦、汉时期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入侵,修筑了长城以及大量边关要塞。匈奴和我国的战争自秦起,到汉朝,一直到唐朝,从来没有间断,匈奴常常从阴山一带入侵中原。
(2)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课件演示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戍边的战士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着:“万里长征人未还”。
3.感悟人心。
(1)从将士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①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 亲人)
②课件出示:“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播放音乐)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③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从亲人角度感悟
过渡:如果你是远征将士的父母、妻子、儿女,你会对远在边关的亲人说些什么?
①想象说话:
②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
③指导读出感情。
3.师:从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4)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5)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学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飞将”指谁?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补充资料)“不教”是什么意思?
(2)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3)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渴求良将,保家卫国。)
2.激情引读
①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
②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
(四)综合练习,实践运用
1.“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2.写法:这首七言绝句,气势雄壮,既写也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原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3.拓展阅读
《出塞》其二
[唐]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思考:闭上眼,回想画面,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背诵《出塞》
2.继续搜集并阅读王昌龄其他作品,感受诗人的写作风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七绝圣手”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被称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的《出塞》,哪位同学来背一背?
2.本课还有另外一首描写塞外战场情景的诗:《凉州词》,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走进边塞诗。
3.板书课题《凉州词》,解题。凉州词,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一代。齐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促进发展
1.简介诗人王翰。
2.小组汇报:
(1)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读出停顿。
(指名读, 齐读,师范读。)
(2)小组合作交流诗意:根据课下注释,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反馈交流。
(4)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
(三)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1.出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通过读诗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内容,让我们读读这一句(出示诗句第一行),指生读。请大家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
(2)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你想到些什么?
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这情景使人异常兴奋. ——读
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很多将士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
(3)谁能把这样盛大的场面读出来。指名读,女生读。
2.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急促的琵琶声。(播放声音)
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1)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2)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师:西域人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琶以助兴的习俗。在这样的大漠想喝杯酒很难,要举办这样的盛宴更难,这急促的琵琶曲还在催促将士们多饮几杯酒,直到一醉方休。(引读)
(3)从“催”里读出什么?
①快尽兴畅饮;②快奔赴战场;③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4)同学们通过边读边想,从这个“催”字中读出了不同的情绪。
4.小结:这场酒宴真是非常隆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声鼎沸、酒杯交错,谁来读出这样盛大的场面。指名读、分组读。
5.激越的琵琶声,让我们在场所有的将士们兴致飞扬,诸位老兄,我有点醉了,想告辞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这样难得的盛宴就应该一醉方休。
(1)展开想象:“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请诸位莫笑,引入下一句。(板书:醉)
(2)指名读,从“醉卧沙场”中我听出了你们那份潇洒从容。小组读,醉了躺着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因为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在战场上能活着回来。
6.是啊, 你抓住“几人回”读出了将士的心声,大家再好好读一读这一句,想一想你从几人回中读出了什么?小组讨论汇报。
预设:(1)自古以来边关烽火难息,多少将士血洒疆场!多少母亲失去自己的儿子,多悲凉啊。
①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让我想到王昌龄《出塞》的一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多少将士就这样到了戍边再也没回来啊。)谁再读?
②女生配乐读,我听出了母亲们的心声。
自古以来,打仗都是伤人一万,自损八千,战争是多么残酷啊。(引读)
没有几个人活着回来,这里运用反问的句式说出将士们的心声,在质问这场残酷的战争啊。小组读。
(3)体会悲壮: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引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古至今戌边的战士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拼死沙场、寸土不让,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更是豪迈的。—男生齐读。
正是因为将士们有这样的豪迈的气度,才有醉卧沙场的潇洒从容。全班读。
(4)小结:好一个“几人回”,同学们今天很会学习,通过反复品读,读出了几种不同的感受。
4.反复诵读
(1)师:《凉州词》短短四行,二十八个字那盛大的场面让我们闻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将士们一醉方休、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把整首诗自己试着读一读。
(2)指名读。(你就是戌边的小战士。)
(3)四人合作读。(你们就是威风凛凛的边防将士。)
(4)男生读。(你们读出了战士们精忠报国的一腔热血。)
(5)全班读:从你们这悲壮豪迈的声音中,让我们听到了战士们的心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5.指导背诵:下面让我们将这种豪情融化在记忆中,融化在血液里,把这首诗试着背一背。(学生试背,指名背,小组背,全班齐背。)
6.学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了边塞将士怎样的情怀?
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为了国家与外敌血战到底的决心。
齐读。
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1.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出塞》和本节课《凉州词》都是边塞诗中很有影响的诗作,有哪些异同点呢?
2.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和《凉州词》这样壮烈的诗篇,让我们感受到戍边将士把生死置之度外,誓死保卫祖国的悲壮与豪迈。
3.让我们带着体会齐诵这两首诗。
4.阅读王昌龄《从军行》,想象画面,你眼前出现怎么样的画面?你感受到什么?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唐朝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搜集并阅读,感受边塞征战生活和自然风光。
第三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边塞诗《出塞》和《凉州词》,体会到了诗人及戍边将士们保卫国家的决心及视死如归的悲壮与豪迈。哪位同学能背下这首诗?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本课的最后一首诗《夏日绝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简介诗人。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李清照的资料,谁来说一说你对她的了解?
指名交流后,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资料: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市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李清照的词成就最高,多是离愁别绪,婉约缠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女词人的内心。
(二)交流预习,促进发展
1.自由朗读古诗。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平仄规律和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指名读, 齐读,师范读。)
2.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小组内交流。
推荐小组全班汇报。
(3)反馈交流。
3.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
(三)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1.读完古诗,了解了诗意,诗中出现了一个名字?
(1)项羽,谁来谈谈对项羽的了解?指生交流。
(2)课件展示:
项羽:秦朝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不愿屈服投降、苟且偷生,在乌江边自刎而死。
2.在诗中,李清照用了一个字直接表达对项羽情感,我们看谁的眼睛最亮能找出来,到底是哪一个字呢?
生:思
李清照为什么“思”项羽?指生交流。谁能用诗句来回答?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活着要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人们为什么对项羽有这么高的评价?
补充资料:不肯过江东的典故。(课件出示)
(1)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指生交流。
(2)好一个“不肯过江东”!其实他本可以渡过乌江来逃生的,可是他不愿苟且偷生,认为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最终选择乌江自刎,死也死得如此惨烈。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放弃了生的希望,“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气概,不惧死亡的豪情壮志!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让李清照佩服,所以李清照赞颂他。来,咱们一起来赞颂项羽:齐读古诗。
4.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李清照,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什么要去思念一位千年以前失败的英雄呢?这和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下面我们回到民不聊生的南宋!
课件展示:靖康之耻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正值国家危亡的时刻,但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身为知府,没有奋勇抗敌,却临阵逃跑。李清照为丈夫的行为感到羞耻,同时腐败无能的宋统治者也使李清照愤慨,于是在行至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写下了这首诗。
国破家亡,风雨飘摇,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饮酒作乐,歌舞升平,不思恢复中原。诗人借古讽今,面对这样的统治者,大声呼喊:齐诵《夏日绝句》!
(四)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1. 师总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做人的标准,那就是: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戍边的将士们保卫祖国,战死沙场,视死如归的壮烈与豪迈。
3.讨论:学习了本课,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有骨气有气节的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拓展阅读。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理解“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含义。
(2)这首诗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背诵《夏日绝句》。
2.书写10个生字。
3.继续搜集并阅读李清照其他作品,感受诗人的写作风格。
六、板书设计
出塞
明月 关 人未还
悲 壮
同情征人,渴求良将,保家卫国
凉州词
美酒 夜光杯 盛宴
醉卧沙场 几人回 悲壮 豪迈
夏日绝句
人杰 鬼雄 项羽
借古讽今
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教学配套资源
《古诗三首》作业
课内作业
一、生字训练营
1.多音字组词
jiāo( ) jiāng( )
教 将
jiào( ) jiàng( )
sāi ( ) huán ( )
塞 sài ( ) 还
sè ( ) hái ( )
2.请你将生字工整地写下面田字格里。
cuī zuì
催 醉
(
瑶
) (
瑰
) (
瑰
) 二、词语我能行
1.比一比,再组词。
秦( ) 度( ) 但( )
泰( ) 渡( ) 担( )
我知道下列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但使: 教: 胡马:
沙场: 飞将:
欲饮琵琶马上催:
不肯过江东 :
三、根据课文填空
《夏日绝句》的作者是 代的 ,采用了 表现手法,诗人用了 个典故。赞颂了 ,讽刺了
。表达了诗人 。
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
1.边塞诗:
2.作者
(1)王昌龄:
王翰:
李清照:
3.人物
项羽:
李广:
二、课外阅读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 。
2.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塞下曲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①。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
①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1.诗歌颔联中“黯黯见临洮”的“黯黯”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