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理解词语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 [政治、军事等] 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
认读生字新词。
埋头、军阀、避免、皮靴、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啃窝头、绞刑、捡起。
写作顺序:
前 后
照 应
首 尾
呼 应
(按时间顺序回忆 倒序的写法)
默读课文,按“被捕前、被捕时、庭审时”的顺序,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被捕前: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被捕前: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具体事例)
从中体会到那时局势紧张,但李大钊坚持革命工作,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语言描写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父亲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对革命高度负责的革命者。
被捕时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动作描写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这句话反应了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革命者?
神态描写
反应了李大钊的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由此可见,父亲是一位临危不惧的革命者。
法庭上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找出描写父亲外表和神情的词语,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外貌和神态描写
法庭上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找出描写父亲外表和神情的词语,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然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⑴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 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面对亲人也不忧伤;相反的,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坚定沉着,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者。
父亲是一位忠于革命事业、临危不惧、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者 。
通过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庭审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语句,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在我们眼里,李大钊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眼里 ,他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在女儿眼里,李大钊是一个对孩子慈爱,以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和力量的父亲。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开头段)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结尾段)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前后照应
首尾照应
前后照应的好处:
更加突出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一事记忆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前后照应的好处:
更加突出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一事记忆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也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深刻。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前后照应的好处: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深刻。
你能从文中找出侧面描写的地方吗?
敌人粗暴的吼声
狠毒的语言
令人厌恶的外貌
工友阎振三被残酷折磨
1.对亲人的充满慈爱。
2.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3.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烧文件和书籍
被捕时
父亲:处变不惊
敌人:心虚、残暴
法庭上:安定、沉着
被害后:全家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