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6 摆的研究|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6 摆的研究|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1-13 08:3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摆的研究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测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学生通过在测量数据的分析过程中发现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只是摆绳的长短。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认识了摆的结构、知道了摆的等时性、摆幅大小与摆的快慢没有关系。关于“控制变量的实验”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接触过,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要控制好变量,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为使课堂达到高效,我遵循如下理念进行设计:
三、设计理念:
1、本课以探究为主:因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对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研究就是一次探究。在探究中,让学生自己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完成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
2、以课标为准绳:为强化新课标的“以生为本”、“合作学习”等教学理念,因此本节课在设计上,努力实现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而老师起到的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以此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五、教学重点: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六、教学难点: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课件:关于荡秋千的图片
有什么办法能让秋千慢下来?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做出自己的猜测
3、能不能用简单的装置模拟秋千呢?
4、出示课件:单摆
(1)单摆的各部分相当于秋千的哪部分
(2)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5、揭题:摆的研究
(二)提出问题,分组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摆绳长度,重量)
2、对摆锤重量,摆绳大小两个因素进行研究
(1)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
①、出示课件:要改变什么条件?不改变什么条件?
②、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
③、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有关吗?
④、学生展示: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
(2)改变摆绳长短的实验
①、出示课件:要改变什么条件?不改变什么条件?
②、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
③、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吗?
④、学生展示: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三)提出问题,演示实验
1、出示课件:摆绳长度一样,摆重不一样的两个摆哪个摆动的快?
2、学生推测
3、学生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6、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四)拓展延伸
如何让秋千慢下来,你现在有办法了吗?
八、板书设计:
摆的研究

摆重?无关
摆的快慢 摆绳?有关 长则慢,短则快
摆长?有关
九、体验与反思: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否取得成功,还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作保障。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为了实现比较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前做过,并要对实验材料进行认真的选择,这样可以避免许多实验探究浮于表面,或是因为材料的不恰当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摆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我在课前进行了多次实验,并对实验材料进行了调整。开始做摆时,我发现用棉线栓在铁架台上很容易打结,于是我采用了鱼线。后来,在探究摆跟摆绳长度是否有关的实验,我觉得学生用线打结太麻烦,而且误差较大,于是就用小勾直接挂上去,这样既省时,实验数据又比较准确,学生从探究中解决了问题,学到了科学知识。  
作为科学教师,在实验教学前应该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努力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十、设计点评:
这次教学首先改变的是学生的操作。原来是先给学生做好了摆,摆长都一样,学生可以任意挂摆锤。这样做是考虑到要让学生同时面对两个因素,先帮助他们控制一个因素,研究的难度要小一些。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某些知识。学生的发展是要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如果经过种种处理,使学生没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舒舒服服、顺顺当当地解决问题,得到知识,学生的发展是有限的。试想,如果学生一看就懂,一听就会,学生除了现成的知识以外还得到了什么?从另外一个角度想,增加这种难度是否得当呢?这堂课的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指导得法,这种难度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后面的验证实验设计不都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吗?教师并没有灌输,甚至没有暗示。这个课给我们的第一个启发就是,一节好课应该给学生学习设有一定的难度,确定这个难度是否合适,不是凭老师的主观想象,而是学生的实际。我认为从学生的发展着眼,如果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正好又创造了一个锻炼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机会。
这个课的逻辑结构大致是:提出假设→操作实践→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从教学看,似乎教师将重点放在后面,其实,提出假设的过程更有训练价值。假设的提出,是以事实(经常是有限的,不充分的)和观察为基础的,因此提出一个假设必须整理观察到的事实。如果在第一次实践活动中所看到的现象,再根据事实提出影响摆速的因素可能有哪些,那么学生受到多方面训练的机会应该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