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3 解决问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3 解决问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1-10 12:1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设计
2.减  法
第3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4及第24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4 主要教学用加、减法计算解决包含有“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两种问题其实是同一类问题,后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差;前者是知道一个数,并知道另一个数比它多(少)几,求另一个数。教材创设了“卫生评比”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统计知识和计算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会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2.经历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教法与学法
1.教学时重点教授解决问题的策略:用画图的策略直观地分析问题,理解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着图能直接用语言表达出信息与问题,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实现文字与图的互相转化。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是周一,又到了揭晓上周卫生评比结果的时间了,我们班得到流动红旗了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到学校的宣传栏前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全校卫生评比情景图)
1.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从图中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看图,先说说本班的得旗情况,再说说其他班级的得旗情况,最后根据观察到的情况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3.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生1:一班一共得了多少面小红旗?
生2: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
生3:二班比一班多得几面小红旗?
……
师: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怎么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3页例4,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品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体现了生活处处有数学的思想,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看图,对学生进行关心集体、热爱班级等教育。】
游戏导入:
1.摆一摆,说一说。
(1)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的个数和○一样多,□要摆几个?你是怎么想的?(摆放时指导学生上、下行对齐,一一对应。)
(2)第一行摆 5个○,第二行摆□,□比○多2个,□要摆几个?你是怎样摆的?
(3)先圈出○和□同样多的部分,再圈出□比○多的部分,□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可以分为与○同样多的部分和比○多的部分。)
2.揭示课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品析:从学生感兴趣且直观的动手操作入手,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下一环节的学习作好铺垫。】
儿歌导入:
(音乐诵读儿歌《小红旗》)爸爸有面小红旗,指挥交通真神气。妈妈有面小红旗,劳动生产争第一。宝宝有面小红旗,学习卫生争第一。我要做面小红旗,五颗红星画上去。站在旗下敬个礼,祝愿祖国更美丽。
师:小红旗是荣誉的象征,小朋友们都希望自己得到一面小红旗,这节课看谁表现得最棒,老师也奖励你一面小红旗,大家有信心吗?我们先看看二年级卫生评比得到小红旗的情况。(出示主题图)
【品析:以儿歌形式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进入新知的学习。】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观察图片,提出问题。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23页例4中的主题图片,提取已知信息,并找出待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第23页主题图。
学生交流:从图中得知二班获得的小红旗数最多,比一班多3面;三班比一班少4面……
课件出示例4第(1)小题的条件部分: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品析:引导学生学会从简单的统计图中搜集有效的信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各个量之间的大小,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自主学习,探究方法。
(1)理解数量关系。
怎样求出二班得到的小红旗的面数?你能把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小棒摆一摆吗?
①根据黑板上的圆片和三角形的对比图,学生模仿着用小棒摆。
②同桌互相说一说摆法和算法。
③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小红旗的摆法图,演示画图过程。(详见课件部分)
④学生交流图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二班和一班同样多的部分(12面)加上比一班多出的部分(3面)就是二班的小旗数。
【品析:有了导入摆一摆的基础,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摆,通过动手操作和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2)解决问题。
①学生列式解答。12+3=15(面)
②引导学生用减法来检验。15减12等于3,二班确实比一班多得了3面,所以解答是正确的。
③学生交流。
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直接分析出数量关系。)
(3)小结:做这种应用题,关键找出谁和谁比,谁大,谁小。求较大数用加法计算:较小数+相差数=较大数。
【品析:分析数量关系时,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再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出解题思路。这一环节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探究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第24页第(2)小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三班和一班的数量关系,并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解法及解题思路,课件同时演示解答过程。
(4)口答检验方法。
(5)小结:关键还是找出谁和谁比,谁大,谁小。求较小数用减法计算:较大数-相差数=较小数。
【品析: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分析、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利用先前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地类推出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今天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怎样列式解答这样的问题?你有什么窍门吗?
师生讨论交流,得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关键要抓住谁和谁比,谁多、谁少,把多的分成同样多的和多出来的两部分,求多的就是把同样多的加上多出的部分,用加法计算;求少的就是把多出来的部分去掉,用减法计算。
【品析:通过讨论分析,进一步明确算理,掌握做题的方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生共同回顾总结: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出哪个数量较大,哪个数量较小。求大数用加法算,求小数用减法算。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课始,通过摆学具游戏使学生准确找出“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哪个部分”,进而理解是谁和谁比、谁是多的,谁是少的。从具体形象的图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真正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联系。
新授部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他们想知道的结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和努力,应用所学的知识找到答案。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并且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这节课总体上还是很完整的,只是练习少了点,没时间做了,我应该把强调方法的时间用在学生的练习上,我想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我的反思:

练 习 四
题型结构分析
题号
题型
建议
1
解决问题
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2
解决问题
先交流数学信息,理解解决问题的关键句,再列式计算。
3
解决问题
先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计算。
4
计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
解决问题
交流统计表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先小组内交流,再独立完成。
6
解决问题
理解“还差”“已经”的意思,独立完成。
7
解决问题
理解“优惠8元”的意思,小组交流。
8
计算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汇报。
习题立体分析
第1、2、3题: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数学信息,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理解解决问题的关键句,再列式计算。
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有难度的,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第5题:引导学生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列式计算,自主提问题时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尽量让学生多说,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6题:先让学生理解“还差15元”和“已经”的意思,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列式,然后再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第7题:重点理解“优惠8元”的意思,在完成第三问提问题的时候,注意不要让学生提出加起来超过100元的加法问题。
第8题:形式新颖的星号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不必要求每个学生都快速准确地完成。
习题参考答案
1.86+9=95(个)
2.53-18=35(只)
3.(1)45+31=76(圈) (2)答案不唯一,略。
4.90 45 41 71 18 83 82 44
5.(1)56-22=34(票) (2)答案不唯一,略。
6.32-15=17(元)
7.(1)58-8=50(元) (2)45-8=37(元) (3)答案不唯一,略。
8.46+37=83 18+65=83 76+7=83 31+52=83
98-36=62 71-9=62 80-18=62 91-2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