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
教 学 设 计
第2课时 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例2、例3及练习十六第5题。
内容简析
例2和例3,将所观察的物体由实物变成立体图形,通过观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认识从整体上升到局部,并沟通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根据一个面的形状猜想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逐步由根据直觉进行猜想过渡到有序地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学过的立体图形的活动,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立体图形的形状。
3.使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正确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法与学法
1.本课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用演示法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用观察发现法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
2.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实地观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重要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古诗导入:
师:同学们,有一首古诗你们还记得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学生会立刻接着往下背。(课件出示古诗)为什么人看到的庐山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呢?学生回答: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的知识。(板书课题)
【品析:用熟悉的古诗配着课件优美的画面,导入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复
习了上节课的知识。】
复习导入:
今天老师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立体图形,谁愿意先介绍一下,你带的是什么?说一说它的形状和特征。
通过学生的介绍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学生介绍自己带的物品,教师注意学生的表达是否正确(不一定全面),并给予评价或指导。
师:今天我们学习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板书课题)
【品析:交流自己带来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特征,既是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又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
实践导入:
活动引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积木搭一搭。
组长组织组员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搭好的积木。
师:像这样的积木,没有确定哪个面是正面,我们通常把正对我们的这个面称为正面。
这节课,我们要利用这些积木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品析:通过搭积木这个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观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观察中感受每个面的形状,为新课的探究做好准备。】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从直观到抽象,探究观察立体图形的方法。
(1)合作探究,直观感知。
①小组活动:将长方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②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2)课件出示例2,提出问题:小英、小强和小刚也在观察长方体,从他们的角度观察,这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学生再次结合组内的长方体模具,判断出观察的视角。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观察正方体。
①小组活动:将正方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②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③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④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
(4)观察圆柱。
①小组活动:将圆柱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②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③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5)观察球。
照样子观察球,你有什么发现?
(6)师生小结。
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②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所有的面,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品析:在本环节中,学生将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在亲身经历中体验,直观地感受到每种学过的立体图形正面、上面、侧面的形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顺承例2,研学例3。
(1)猜猜看。
①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提出问题:我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
②学生在组内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
(2)汇报交流。
(3)讨论:我们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
【品析:结合教材内容,用“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探索和应用知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肯定看不到正方形吗?
结合实物讨论得出特殊的长方体的侧面是正方形,所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可能看到正方形,也可能看到长方形。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教材第71页第5题。以同桌为单位,用准备好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再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看一看,并说一说看到的形状,最后独立完成连一连。
【参考答案】
【补充练习】
下面每组中右边的三幅图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2)
(3)
【参考答案】
(1)② ③ ①
(2)① ③ ②
(3)① ② ③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归纳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我们以后观察物体时,应从多个方面、全方位地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比较准确。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完成,充分发挥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有待改进之处:在观察正方体时,有些同学没有参与小组活动,他们认为:“正方体6个面都是一样的,没有必要再观察了。”教师此时应鼓励学生“温故而知新”,提醒学生每次的观察都会有新认识。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观察立体图形
1.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看到什么图形?
只看到一个面,不能判断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正方体):正方形
(圆柱):长方形或正方形、圆
(球):圆
2.由看到的平面图形判断立体图形。
只看到物体的一面,不能判断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练 习 十 六
题型结构分析
题号
题型
建议
1
说一说
先观察大象的特点,再说一说照片分别是谁拍的。
2
填序号
先说一说形状,再填序号。
3
连一连
先观察实物,再完成练习。
4
填一填
可先观察教学楼或其他建筑物,再完成练习。
5
连一连
重点说一说从上面看到的样子。连完后,要求学生换一种摆法再试一试。
习题立体分析
第1题:呈现了4只小动物在不同位置为大象拍照的情景。做题前先让学生观察大象,再完成书上的练习。
第2题:用序号代表不同的位置。先让学生说出物品的形状,学生观察说出是圆柱,然后让学生说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各有什么特点,再填序号。
第3题:用一摞书做观察对象,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进行观察,使学生将对实物与立体图形的观察统一起来。
第4题:观察的物体是天安门。由于很多学生缺少对天安门直接观察的经验,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先观察教学楼,依照第4题中3个序号的位置,为看到的建筑物拍照并设计成第4题的形式进行练习。再把建筑物换成天安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完成练习。
第5题:学生在进行单一的立体图形观察的基础上,对组合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其中,从上面看到的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由于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将其想象成画在同一平面上的形状,提高了对学生想象力的要求。做题时先让学生将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涂上不同的颜色,重点是从上面看到哪些面。让学生想象“从上面看到的两个正方形如果画下来是什么形状”。可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在此基础上换几种摆法进行练习。
习题参考答案
1.拍摄者分别是:小鸟、小熊、小猴、小袋鼠。 2. ① ③ ②
3.
4. ③ ① 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