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六下语文 第1课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六下语文 第1课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0 17:24:15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6年级下第1课《北京的春节》 教学设计
第2课时
课题
北京的春节
单元
1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6年级
学习
目标
1.目标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复习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认读并造句。
腊月 翡翠 风筝 逛庙会 万象更新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娴熟技能 张灯结彩
2、回顾一下课文,文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氛围,今天我们继续研习课文《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的春节》。
出示课题。
思考、讨论问题。
通过叙述直接导入,直奔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二、精读感悟
(一)通读全文,思考:本文写了哪些时间段和风俗习惯?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到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 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二)学习1自然段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2.这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 品析: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这句话的语言。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北京冬天的寒冷。
? (2)这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比喻
(3)品析语言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语言通俗有趣。
(二)学习2自然段
?1.全班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这两个词,体现怎样的语言特点?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
“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这两个词,我们能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三)学习7自然段?
1.小组交流学习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1.从“味、色、声”的角度体会出除夕真热闹。2.从人们活动的角度体会到除夕热闹。3.想一想,用哪些词概括除夕的热闹?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
(1)从“味、色、声”的角度体会出除夕真热闹。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2)从人们活动的角度体会到除夕热闹。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想一想,用哪些词概括除夕的热闹?
喜庆 团圆
(四)学习8-9自然段
1.探索交流: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1.第8自然段中,“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体现在哪句话?表现在哪些方面?2.第9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人的活动?这样好在哪里?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
(1)第8自然段中,“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体现在哪句话?表现在哪些方面?
体现:全城都在休息。
表现:悠闲、快乐。
(2)第9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人的活动?这样好在哪里?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五)学习11-12自然段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1.说说元宵节的特点?2.正月十五的热闹表现在哪里呢? 3.元宵节美在何处呢?4.“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句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
(1)说说元宵节的特点?
红火、美丽
(2)正月十五的热闹表现在哪里呢?
①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花灯的数量多)
②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花灯的数量多,花灯的种类多)
③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花灯的种类多)
(3)元宵节美在何处呢?
美在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4)“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句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上文,揭示这几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流露出对元宵节的喜爱之情。
(六)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讨论: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这句话的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探讨、交流,然后回答。
这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
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
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归纳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2.以时间为顺序;
3.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感悟、思考、表达。
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思考并回答问题。
活动探究。
理解、探究。
思考,回答问题活动探究

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

通过探讨、合作,理解北京春节热闹、喜庆、 团圆、祥和的氛围。

课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林不约而同地反对我的意见。
B.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C.节日的大街上张灯结彩,人声鼎沸。
D.在外边做事的人, 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吃团圆饭。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言行不一致的人,是一种极不好的习惯。
B.一个连教育都得不到尊重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C.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不睡觉,都要守岁。
D.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和心情了。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这种抓住主要特点,详略得当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布置作业
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联系实际,写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爆竹烟火 酒肉香味 悠闲娱乐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北京的春节》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看拼音写出词语,我能做到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chū xún áo zhōu suàn bàn mǐ cù
jiǎo zi fěi cuì zhēn zi zá bàn er
2.我会辨字组词。
校( ) 伴( ) 狂( ) 醋( )
饺( ) 拌( ) 逛( ) 惜( )
3.选关联词填空。
如果……就…… 虽……可是……
即使……也…… 不是……而是……
(1)这( )粥,( )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小孩子们( )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里照样( )能有声有色地玩耍。
(3)北京( )是城市,( )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4. ( )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 )更多。
二、课内阅读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到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北京的春节》 习题提高第 页《北京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悬”字的部首是( ),音序是( );“悬”的意思有:①挂 ②公开揭示 ③抬 ④无着落;无结果 ⑤距离大;差别大。文中的“悬”取第( )种解释;“实力悬殊”取第( )种解释。《北
2.找出一个夸张句画上“————”,这样写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北京的春节》 习题提高第 页《北
3.说明灯的数量多的词语是:________说明灯的种类多的词语是:_________《北京的春节》 习题
4.用“________”划出说明灯的数量多的句子;用“======”划出说明灯的种类多的句子。《北京的春节》
5.根据你的课外阅读理解,把下面人物分类。《北京的春节》 习题提高第 页《北京的春节》 习题 林冲、贾宝玉、宋江、武松、林黛玉、薛宝钗 北京的春节》 习题提高
属于《水浒传》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京的春节》 习题提高第 页 属于《红楼梦》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京的春节》 习题提高第 页《北京的春节》 习题提高 1、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
三、课外阅读
家乡的春天
按照湖北省宜昌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冬至就开始了。
冬至前后,人们便把鸡、鸭和鹅用笼子关起来,以减少它们的活动量,每天用充足的食物喂养。到了过年时,家禽就长得又大又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传统的“小年”。这天,人们要把灶台打扫干净,杀鸡宰鸭来祭“灶神”。
腊月二十五日前后,人们选择吉日把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干干净净迎新年。这时,千家万户都忙碌起来,包粽子、爆“米花”、炸“油鼓”……
除夕可真是热闹非凡呐!家家户户赶做年饭,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春联;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灯笼。除此之外,大家还在房间门口贴上“利市”。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和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大年初一是春节的最高潮。这天,人们不许杀生。早上,要互相讲吉利话祝贺,给小孩和老人们压岁钱。从初一到十五,人们都不许讲不吉利的话。吃罢早饭,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上街头。同时,各种庆祝活动也相继举行,舞狮、篮球赛、唱歌、跳舞、下棋、射击……内容可丰富了。街上人山人海,有的三五成群在逛街,有的围在庆典活动旁边观看,耳边不时响起如雷鸣般的掌声、喝彩声。
正月初二这天开始,人们便要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拜年。 初三,大家一大早就起床,开门扫地,把扫成堆的鞭炮纸烧掉。“人日”、“人胜节”和“七元日”都指这天——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女娲造人的日子。汤圆一上市,春节便接近了尾声。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这天晚上,有张灯结彩、猜谜踏歌的活动,突出了一个“闹”字,人们还要吃汤圆,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过了这天,春节也就过完了。农民们开始准备春耕,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1.读下面的词,注意加点字的特色,照样子写词语。
人山人海 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四面八方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张灯结彩 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课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从冬至前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元节可以看出来,其中详写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____和正月初二、初三,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3.结合《北京的春天》一课说说北京人过春节与湖北人过春节有哪些不同?

4.咱们这儿过春节有什么习俗,简要写写。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初旬 熬粥 蒜瓣 米醋
饺子 翡翠 榛子 杂拌儿
2. 校( 学校 ) 伴(伙伴 ) 狂(疯狂 ) 醋(米醋 )
饺( 饺子) 拌(搅拌 ) 逛(逛街 ) 惜(珍惜 )
3.(1)不是……而是……
(2)即使……也……
(3)虽……可是……
(4)如果……就……
二、课内阅读
1.心、X、①、⑤《北京的春节》 习题提
2.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灯多而热闹。
3.张灯结彩、各形各色《北京的春节》 习题提高第 页《北京的
4.数量多:正月十五,到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种类多: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
5.《水浒传》:林冲、宋江、武松《
京《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北》 习题提高第 页《
三、课外阅读
1. 人山人海 惟秒惟肖 半信半疑 不卑不亢
四面八方 十全十美 三心二意 一五一十
张灯结彩 兴国安邦 翻山越岭 争名夺利
2.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 腊月二十五日前后 除夕 大年初一 正月初二 除夕 元宵节 腊月二十五日前后 正月初二、初三 详略得当
3. 北京人: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湖北人: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4.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有耍龙灯的习俗。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吃年糕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课件26张PPT。北京的春节人教统编版 六年级复习导入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回顾一下课文,文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精读感悟通读全文,思考:本文写了哪些时间段和风俗习惯?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
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过小年,放鞭炮, 吃糖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
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春节结束精读感悟学习1自然段 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2.这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 品析: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这句话的语言。
主题小标“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北京冬天的寒冷。这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比喻 精读感悟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
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语言通俗有趣。精读感悟学习2自然段 全班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这两个词,体现怎样的语言特点? 精读感悟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这两个词,我们能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精读感悟学习7自然段? 小组交流学习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1.从“味、色、声”的角度体会出除夕真热闹。2.从人们活动的角度体会到除夕热闹。3.想一想,用哪些词概括除夕的热闹? 精读感悟 从“味、色、声”的角度体会出除夕真热闹。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从人们活动的角度体会到除夕热闹。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精读感悟想一想,用哪些词概括除夕的热闹? 精读感悟学习8-9自然段 探索交流: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1.第8自然段中,“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体现在哪句话?表现在哪些方面?2.第9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人的活动?这样好在哪里? 精读感悟 第8自然段中,“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体现在哪句话?表现在哪些方面?体现:全城都在休息。 表现:悠闲、快乐。 第9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人的活动?这样好在哪里?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精读感悟学习11-12自然段 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1.说说元宵节的特点?2.正月十五的热闹表现在哪里呢? 3.元宵节美在何处呢?4.“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句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精读感悟说说元宵节的特点?精读感悟 正月十五的热闹表现在哪里呢? ①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花灯的数量多)
②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花灯的数量多,花灯的种类多)
③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花灯的种类多)
精读感悟 元宵节美在何处呢?
美在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句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上文,揭示这几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流露出对元宵节的喜爱之情。 精读感悟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讨论: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这句话的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精读感悟 这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
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
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精读感悟 归纳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2.以时间为顺序;
3.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课堂检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林不约而同地反对我的意见。
B.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C.节日的大街上张灯结彩,人声鼎沸。
D.在外边做事的人, 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吃团圆饭。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言行不一致的人,是一种极不好的习惯。
B.一个连教育都得不到尊重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C.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不睡觉,都要守岁。
D.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和心情了。
A B主题小标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这种抓住主要特点,详略得当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爆竹烟火 酒肉香味 悠闲娱乐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作业布置 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联系实际,写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